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凤眼莲体内多酚氧化酶的生理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无菌凤眼莲作材料,对其体内多酚氧化酶的生理化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凤眼莲体内的多酚氧化酶仅能氧化邻位二元酚;在酶的提取过程中,加入凤眼莲湿重1/10的PVP(聚乙烯吡咯烷酮)能保持多酚氧化酶的最大活性,酶氧化邻苯二酚的最适pH为6.8,对热不稳定,抗坏血酸和EDTA.2Na能明显地抑制酶的活性;多酚氧化酶主要存在于凤眼莲的线粒体内。  相似文献   

2.
凤眼莲组织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凤眼莲茎段培养在含6-BA1~10mg/L的MS培养基上,光照培养,可直接分化出芽,6-BA浓度为3mg/L时,芽分化频率最高,达46.7%所分化的不定芽必须及时转移到低激素浓度的培养基上,才能进一步生长发育,凤眼莲幼叶和幼根外植体在上述相同培养条件下,仅能形成愈伤组织,凤眼莲再生植株必须生长在高湿度的培养环境中,液体培养明显优于固体培养。  相似文献   

3.
研究凤眼莲对水体中甲基叔丁基醚(MTBE)的吸收转移规律和富集特征. 结果表明: 胁迫5 d后, 处理Ⅰ(整株凤眼莲)中MTBE的平均浓度减少了94.25%, 处理Ⅱ(去叶凤眼莲)中MTBE的平均浓度减少了近50%, 处理Ⅰ比处理Ⅱ约减少44%, 而处理Ⅲ(对照)中MTBE的平均浓度只减少7.3%, 表明凤眼莲叶片的蒸腾作用是水溶液中MTBE减少的主要原因. 将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 20 ℃时, 水体中MTBE消失符合一级动 力学方程; 处理Ⅰ、 处理Ⅱ的消失速率明显大于处理Ⅲ. 凤眼莲暴露在ρMTBE<1 110 mg/L溶液中时, 培养5 d未观察到MTBE对植物的毒性, 蒸腾量与生物量比值变化不明显,当ρMTBE=1 480 mg/L时, 凤眼莲的蒸腾量与生物量比值明显减小, 凤眼莲叶片边缘干枯和萎黄. MTBE在凤眼莲根、 茎、 叶中的分布比例约为1 ∶1.5 ∶0.5, 其分布规律为: 茎>根>叶.  相似文献   

4.
凤眼莲体内多酚氧化酶的生理生化特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无菌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作材料,对其体内多酚氧化酶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凤眼莲体内的多酚氧化酶仅能氧化邻位二元酚;在酶的提取过程中,加入凤眼莲湿重1/10的PVP(聚乙烯吡咯烷酮)能保持多酚氧化酶的最大活性;酶氧化邻苯二酚的最适pH为68.对热不稳定,抗坏血酸和EDTA·2Na能明显地抑制酶的活性;多酚氧化酶主要存在于凤眼莲的线粒体内.  相似文献   

5.
该文研究了系列浓度Pb2+胁迫6h、6d、20d、60d对凤眼莲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有无Pb2+污染存在,凤眼莲的根、叶的GS活性大于NADH-GOGAT活性,且GS活性和NADH-GOGAT活性均表现为叶>根.6h、6d、20d的0.1~2 mmol·L-1 Pb2+胁迫均使根和叶的GS活性降低,但在Pb2+胁迫60 d后,随着凤眼莲新生组织的萌生,各处理浓度组的GS活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凤眼莲叶片的GOGAT活性在Pb2+暴露60 d后极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6.
凤眼莲对多环芳烃(萘)有机废水的净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凤眼莲对萘污水有很强的净化能力.在初始浓度为4.3、9.9、13.2mg/L的萘污水中,凤眼莲对其的净化率分别达到92.0%、85.4%、84.2%.放有凤眼莲的浓度为9.9mg/L的萘液试验缸中,第5天细菌浓度高达1.6×105个/mL,比空白对照中第5天的细菌浓度高约10倍,同时处理缸和对照缸中,凤眼莲对萘液的处理效果比空白对照高3.4倍.根系微生物在净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GC MS,在用于净化萘污水的凤眼莲根、茎叶中未检测到萘.萘难以在凤眼莲体内富集.  相似文献   

7.
凤眼莲污水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测试及研究,综述凤眼莲处理生活与工业废水的原理,总结华南地区利用凤眼莲的经验,提出可供选择的四种行之有效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8.
用凤眼莲对校园不同污染程度的水体中总氮的去除能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凤眼莲能有效地去处校园污水中的氮,凤眼莲对校园重度污染污水的去除效果更好,覆盖率约为80%的凤眼莲对校园污水中的氮去除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9.
对水生植物凤眼莲在净化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及富营养水体中的作用研究进行综述,为人们在控制凤眼莲种群生长的同时,挖掘和利用凤眼莲资源修复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入侵植物凤眼莲管理中的若干生态学问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是一种外来恶性杂草,它的入侵不仅威胁到土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而且还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针对上海市黄浦江流域的情况,讨论了有关凤眼莲管理中的几个生态问题.凤眼莲的控制方法主要有人工或机械控制、化学控制、生物控制和转化利用等,而化学除草剂控制凤眼莲在黄浦江流域是不行的,因为黄浦江是上海市1600万市民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人工或机械打捞也有相似的问题,因为目前尚无经济、有效处理被打捞风眼莲的方法.有鉴于此,提出了一个综合管理凤眼莲的方案,即通过政府转移支付的形式,采用机械打捞、生物控制、检疫措施、完善监督、部门协调、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流域管理和资源利用等来控制凤眼莲.  相似文献   

11.
将新生儿血液中的氨基酸及尿液中的苯丙酮酸和对羟基苯乙酸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取后,分别探讨两种衍生化技术在氨基酸代谢遗传算病筛查中的应用,即新生儿血样中的氨基酸经甲醇提取后用正丁醇和三氟乙酸酐和其衍生化,或者尿样加入乙腈心除蛋白后用乙酸乙酯提取,双(三甲基硅烷)乙酰硅烷化,衍生物用气相色谱-质谱了用仪选择离子模式检测,用外标同时定量分析血样中10种氨基酸的浓度,结果表明苯丙酮尿症患儿尿样中的苯丙酮酸和对羟基苯乙酸,以及血样中的苯丙氨酸的浓度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本方法可以推广至多种有机酸定量分析,以实现同步筛查多种氨基酸代谢缺陷症及其他遗传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综合比较、评价不同产地半夏药材的质量。方法:采用电位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硫酸-蒽酮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对不同产地半夏药材中的总有机酸、氨基酸、多糖和生物碱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测定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产地的半夏药材中总有机酸、氨基酸、多糖和生物碱的含量差异较大。结论:半夏药材的质量受产地影响较大,经聚类分析可将39份来源不同的半夏药材分为Ⅲ类,第Ⅰ类产地主要为云南、贵州地区,这类药材中总有机酸、氨基酸、多糖和生物碱的含量普遍偏低,综合质量较差;第Ⅱ类产地为甘肃,质量居中;第Ⅲ类产地为四川,这类药材中各主要成分的含量较高,综合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无水保活过程中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滋味变化规律,通过电子舌分析结果,核苷酸、有机酸和游离氨基酸等测定指标,研究了无水保活0、3、6、9、12h后石斑鱼鱼肉的滋味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电子舌PCA分析中,PC1和PC2的累积贡献率为90.29%,可以反映样本的总体特性;与鲜样相比,保活后鱼肉的鲜味值和浓厚味值均显著增高,保活12h后分别达到3.52和5.00;核苷酸含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保活3h后,腺苷酸和肌苷酸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0、465.0mg/100g;有机酸整体呈增加的趋势,其中各处理组乳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保活12h后乳酸达到最大值,为158.70mg/g;各处理组琥珀酸、乳酸和柠檬酸的TAV均大于1,说明这3种有机酸对石斑鱼的滋味有重要贡献;总游离氨基酸、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保活3h时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1.50、7.29mg/100g,显著高于鲜样的8.54、0.60mg/100g。研究结果表明,无水保活可以改善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滋味,提高鱼肉蛋白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于2007年1、4、7、10月在苏州河、黄浦江4个采样点采集表层水样,分析了颗粒态氨基酸(Particulate Amino Acids, PAA)的组成及含量;并对比分析了北新泾、河南路桥、十六铺和嫩江码头4个站点氨基酸的季节变化特征;结合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及颗粒态氨基酸的构型特征(D和L型)等参数,探讨了该区域颗粒有机氮的来源和降解情况.结果表明:苏州河氨基酸季节变化比黄浦江大;氨基酸降解系数(DI)分析表明研究区域的氨基酸主要来自现场过程和细菌贡献,其中7月份氨基酸最为新鲜;氨基酸降解系数DI和D构型氨基酸成负相关性关系,表明自然细菌来源的D-氨基酸在降解过程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对6个品牌的山西老陈醋样品挥发性成分、有机酸和氨基酸等主要风味物质进行了分析。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共鉴定出95种挥发性成分,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发现乙酸、苯甲醛、糠醛、2,3-丁二酮和四甲基吡嗪为5种主要的特征风味物质,其ROAV值占总体的96.74%。依据味觉强度值(TAV)评价山西老陈醋整体滋味,结果表明:乙酸和乳酸为山西老陈醋的主体酸,其TAV分别占总酸的34.03%和63.80%;谷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组氨酸对整体滋味贡献较大,其TAV分别占总氨基酸的16.88%、21.34%、13.42%和18.37%。风味轮分析发现,酸香和烘烤香是山西老陈醋最主要的2个香味特征,其次为坚果香、奶香和甜香;酸味为主体滋味,苦味、甜味与酸味共同协和互补,并伴有少许鲜味。研究成果可以为山西老陈醋生产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及工艺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蓝蛤为原料,研究了经超高压处理后蓝蛤酶解液中游离氨基酸、核苷酸和有机酸等含量的变化,同时分析了挥发性风味物质、蛋白质结构和外源添加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对风味蛋白酶和复合风味蛋白酶有激活作用,且对风味蛋白酶激活作用更强;超高压处理蓝蛤酶解液中游离氨基酸、琥珀酸及味精当量高于常压处理的酶解液;超高压处理酶解液鲜味及整体滋味更好,主要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增加,不良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减少,改变了其挥发性物质的组成,从而达到增香的作用。超高压能破坏蛋白质结构,促进了呈味氨基酸的释放,改善了酶解液的风味,提高了蛋白质利用率。超高压处理是通过提高蛋白酶活性特别是风味蛋白酶活性,破坏蛋白质结构,从而增加了蛋白质水解度,促进了呈味氨基酸、核苷酸、有机酸等的释放,改善了酶解液的风味。  相似文献   

17.
植物对氨基酸的吸收和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氨基酸在土壤有机氮组成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植物能吸收利用氨基酸是其获得氮源的方式之一。研究表明,植物能吸收土壤中的游离氨基酸,氨基酸在与无机氮共存时也能为植物所利用,不同种类的氨基酸吸收后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分配和代谢有一定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效应。综述了植物氨基酸营养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最近的进展,内容包括植物对氨基酸的吸收、氨基酸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分配和代谢、植物吸收氨基酸的机制以及氨基酸对植物的生理效应等。  相似文献   

18.
茶柿间作系统中茶树根际微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湖北省贺胜桥茶场的茶柿间作系统和纯茶园系统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系统中茶树根系分泌物中的氨基酸、酚、可溶性糖及有机酸进行了分析,同时测定了根际土壤pH和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与纯茶园系统相比,间作系统中茶树根系分泌的氨基酸量增加了2倍,酚下降了45.45%,酚氨浓度比下降了81.82%,改善了茶叶品质;根系分泌有机酸的能力减弱,防止了土壤的进一步酸化;同时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了改善,更适宜于茶树的生长,因此,茶柿间作系统从根际微环境这个角度来看也是一个理想的复合生态模式.  相似文献   

19.
周勇 《广西科学》2020,27(2):188-194
为研究燃料乙醇生产废水回用的可行性,以燃料乙醇生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清液和二次凝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有机酸组成,并研究单一有机酸和经D318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前后的清液和二次凝水对酿酒酵母Saccharomyce cerevisiae NJ-2019生长和发酵生产乙醇的影响。结果显示,乙酸、乳酸、丙酸和柠檬酸是清液中的主要有机酸,乙酸和乳酸是二次凝水中的主要有机酸;乳酸和丙酸对酿酒酵母Sc.erevisiae NJ-2019的生长和发酵过程表现出显著抑制作用,其最低抑制浓度分别为7.0g/L和1.0g/L;清液和二次凝水分别直接回用时,清液对乙醇发酵过程的抑制作用更强;去除或者部分去除有机酸能使清液和二次凝水回用时的乙醇产量分别提高10.11%和9.85%。燃料乙醇发酵过程产生的清液和二次凝水具有回用的潜力,有利于实现乙醇生产过程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20.
M Zhao  J L Bada 《Nature》1989,339(6224):463-465
Since the discovery nearly a decade ago that Cretaceous/Tertiary (K/T) boundary layers are greatly enriched in iridium, a rare element in the Earth's crust, there has been intense controvers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Ir anomaly and the massive extinction of organisms ranging from dinosaurs to marine plankton that characterizes the K/T boundary. Convincing evidence suggests that both the Ir spike and the extinction event were caused by the collision of a large bolide (greater than 10 km in diameter) with the Earth.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claim that extensive, violent volcanism can account for the Ir, and that other independent cause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mass extinctions. We surmise that the collision of a massive extraterrestrial object with the Earth may have produced a unique organic chemical signature because certain meteorites, and probably comets, contain organic compounds which are either rare or non-existent on the Earth. In contrast, no organic compounds would be expect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volcanic processes. Here we find that K/T boundary sediments at Stevns Klint, Denmark, contain both alpha-amino-isobutyric acid [AIB,(CH3)2CNH2COOH] and racemic isovaline [ISOVAL, CH3CH2(CH3)CNH2COOH], two amino acids that are exceedingly rare on the Earth but which are major amino acids in carbonaceous chondrites. An extraterrestrial source is the most reasonable explanation for the presence of these amino aci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