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张贞贞  冯飞  龙天 《科技信息》2007,(27):192-193
基于MPLS的Internet流量工程正成为保证网络QoS、降低网络拥塞、提高网络有效利用率的新手段。本文给出MPLS流量工程的体系结构中标记交换边缘路由器LER的实现框架,分析了框架中各组件功能。提出基于NS的MPLS网络仿真器,并对MPLS实现流量工程进行了仿真实现。  相似文献   

2.
MPLS网络的QoS及其管理框架实现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了MPLS网络的两种QoS技术:MPLS流量工程以及结合IP QoS体系,并指出DiffServ和流量工程技术相结合可以在MPLS网络中很好地保证业务的QoS。以这一技术为基础,在管理层面提出了相应的MPLS网络QoS管理框架及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3.
MPLS网络的QoS及其管理框架实现方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MPLS网络的两种QoS技术:MPLS流量工程以及结合IP QoS体系,并指出DiffServ和流量工程技术相结合可以在MPLS网络中很好地保证业务的QoS。以这一技术为基础,在管理层面提出了相应的MPLS网络QoS管理框架及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的虚拟专用网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新的实现虚拟专用网(VPN)的交换技术——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MPLS),通过对比分析传统的网络技术在实现VPN上的不足和MPLS技术在安全方面提出的对策,指出了MPLS在保证服务质量和流量控制的同时,能够提供网络的安全保证,能够适应当今网络的发展和需要.  相似文献   

5.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Mode)网络与MPLS(Multi Protocol Label Suitching)网络之间的互通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际上对ATM和MPLS网络之间的互通还没有形成最终方案。研究了ATM和MPLS之间的互通,根据ATM论坛提出的互通模型探讨了两个ATM网络经过一个MPLS网络时遇到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ATM-MPLS网络的互通可以支持原有的业务,并实现原有网络的平滑过渡与升级。  相似文献   

6.
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是一种可以提供高性价比和多业务能力的交换技术,作为新一代IP高速骨干网络交换的标准,MPLS具备流量工程、VPN业务以及QoS方面的功能.本文根据MPLS的这些技术特点和优势,结合当前CER-NET的网络现状,提出了在CERNET上应用MPLS技术可以从实现线路的负载均衡、充分利用备份线路、减少网络拥塞、提供VPN业务以及提高业务服务质量等方面改善网络性能;同时根据CERNET网络现状,指出在CERNET主干网上部署MPLS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7.
首先描述了光传输网的工作模式及发展动态,并通过对MPLS网络工作原理的分析,提出通过对传统MPLS的标签扩展以支持光网络的非分组交换,以及引入层次化LSP(Label Switch Path,标签交换路径)以解决光网络的颗粒度问题,来实现MPLS对光网络的管理与控制,并最终实现IPover DWDM.  相似文献   

8.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是当前网络技术的一个热点,该技术将第三层路由与第二层交换相结合,兼有两者的长处,是未来宽带IP网络的核心技术之一。讨论了实现MPLS的关键技术。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中,实现了包括标记转发、标记分发协议和标记管理模块等在内的MPLS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9.
从三层MPLS VPN的网络结构、路由转发过程、资源、网络接入方案和安全性等方面阐述了三层MPLS VPN的技术实现。  相似文献   

10.
李冬梅 《甘肃科技》2014,30(19):19-20
BGP/MPLS IP VPN具有组网灵活、可扩展性强和成本低等优点,在现网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主要介绍实现BGP/MPLS IP VPN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以及基本BGP/MPLS IP VPN网络结构的路由发布和实现数据传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PLS(多协议标签交换)是一种可以提供高性价比和多业务能力的交换技术,作为新一代IP高速骨干网络交换的标准,MPLS具备流量工程、VPN业务以及QoS方面的功能.本文根据MPLS的这些技术特点和优势,结合当前CERNET的网络现状,提出了在CERNET上应用MPLS技术可以从实现线路的负载均衡、充分利用备份线路、减少网络拥塞、提供VPN业务以及提高业务服务质量等方面改善网络性能;同时根据CERNET网络现状,指出在CERNET主干网上部署MPLS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2.
MPLS VPN是一种基于MPLS技术的IP—VPN,是在网络路由和交换设备上应用MPLS技术,简化核心路由器的路由选择方式,利用结合传统路由技术的标记交换实现的IP虚拟专用网络(IP VPN),可用来构造宽带的Intranet、Extranet,满足多种灵活的业务需求。  相似文献   

13.
李志达 《科技信息》2007,(1):7-7,195
采用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多协议标记交换)协议,结合服务等级、流量控制等技术,在公共IP网络上构建虚拟专网(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这就是MPLS VPN技术。其得到了广泛的商用,但其网络可靠性急待提高。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HSRP(Hot Standby Router Protocol,RFC2281)技术实现路由器双机备份,以提高MPLS VPN网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MPLS属于第三代网络架构,它集中了三层路由的灵活性和二层交换的便捷性的优点,通过"虚连接"的方法增强了IP网络管理和运营的能力。本文简要介绍了MPLS/VPN技术原理和结构,着重结合项目实例设计,分析阐述基于MPLS技术的VPN运行机制与实现方法,并对MPLS/VPN技术的未来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MPLS中的流量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流量工程是在网络流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平衡网络流量,减少网络拥塞,优化网络性能的主要技术。MPLS支持灵活的路由选择方法,非常适合于流量工程的实现。首先介绍了流量工程的基本概念、目标及其发展,重点对在MPLS网络中用RSVP建立流量工程路径的方法进行了说明,最后对在实现流量工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是中国联通烟台分公司为解决烟台宽带城域网设备MPLS LSP表项数量限制造成MPLS VPN的故障。通过理论基础分析,网络拓扑,业务应用和后期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然后进行了网络优化调整,最终实现MPLS LSP表项优化。  相似文献   

17.
利用SDN网络可编程特性和全局网络资源抽象性,提出了一种基于Open Flow协议的软件定义MPLS流量工程TE和虚拟专用网VPN的实现方法.该方法使用传统标准MPLS的数据面和基于Open Flow协议的更加简单且可扩展的控制面,且在原型系统中验证了MPLS TE和VPN功能.原型验证结果也进一步说明了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对于简化传统TCP/IP协议体系网络控制面和现有网络设备软件的复杂性均很有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基于IPV4网络对于服务质量QoS要求的无法满足,探讨解决方案和IPQoS的发展方向。方法利用IFTE提出的集成服务IntServ模型,区分服务DiffServ模型,多标签交换协议,流量工程,IEEE 802.1p,子网带宽管理,实时协议。结果提高IPV4网络对于服务质量QoS要求的保证,使网络能够灵活根据业务的具体特点,提供满足QoS要求的服务。结论未来网络的发展将是围绕着MPLS技术展开的。在网络上层,DiffServ和MPLS相结合,DiffServ将业务分类、整形、聚合,MPLS再将处理过的数据转换成不同的标签进行转发。在网络底层,MPLS直接与WDM光网络技术相结合,从而实现更快、更智能的数据传送。  相似文献   

19.
主要研究如何把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Muh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在流量工程中应用的技术应用于全光网络中,从而实现对光交叉连接设备(OXC)进行控制。MPLS作为一种新出现的技术,在解决IP网络流量工程方面有很多的优势可以应用于对OXC的控制,从而可以在全光网络中实现实时自动的光通道分配,而且可以对由OXC和标记交换路由器(LSR)组成的网络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最后还讨论了在营运网络中实现此技术时在结构设计上需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Internet中传统IP包转发机制一般通过按位与运算、遍历路由表及最长匹配原则选择最优路由转发。但随着互联网规模不断增大,尤其骨干网络中路由条目已高达十余万条,该转发机制将增大选路延迟、降低转发速度。MPLS转发机制基于传统网络,通过不同方式(如网络地址)划分不同的转发等价类并形成标签,然后根据标签转发,提高了转发速度,并已成为Internet骨干网的核心技术,还广泛应用在MPLS VPN、Qo S及流量工程中。本文主要研究了MPLS转发机制,并通过虚拟仿真平台实现一个MPLS网络,同时验证了该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