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的出世思想使得传统儒家学者批判佛教"不顾人伦,不理民生,不敬王者"。而慈济宗门强调行善与行孝不能等,改变了佛教不理人伦、不理民生的形象。佛教吸收儒家的孝道和"家"的观念,是中国儒、释、道于唐宋时期逐渐融合之后,中华文明汇聚的又一个成果。中国儒释道文化如何进行进一步融合与调整,是中国文化第三次大融合面临的重大问题,需要各方面积极思考和实践,从传统中国文化脉络中共同创造出新文明思想与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2.
起于印度文明之佛教,其教理颇含有与中国固有文明相抵牾处,尤以孝观最与中国固有观念相扦格,故其初至中国,中国排佛论者率多以"不孝"为口实而攻讦,释子为摆脱困境,为中国士庶所接受,故以四途大力发展孝论:一为比附儒典及创作伪经,二为译出及改造佛教孝经典,三为创作孝论,四为展开民间宣孝活动.经此种种努力佛教之孝论终为中国社会所普遍接受,且与儒家共同深化了中国的孝文化.  相似文献   

3.
清代末期是川刻话本小说的繁荣期,出现了大量的川刻话本小说、宣讲小说,其中以《跻春台》为代表.《跻春台》中出现的大量孝子、孝妇形象折射出了当时社会孝文化的特点.而其中的孝文化呈现出父慈子孝、母贤子孝,因果报应,幼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子为父补过四个特点.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折射出当时社会孝文化的特点,而且可以对构建适应当代社会的孝文化以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支柱。集中反映孝文化的《孝经》,强调以孝治国、以孝为“德之本”。历代统治者视“孝”为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中国孝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中日趋合理的,有一些不合理的行孝方式方法受到淘汰,如割股疗疾已销声匿迹;靠父母之命以定终身已为自由恋爱所取代;三年之丧早已无人遵守。中国孝文化内涵丰富,其核心意义有四:一为孝是人人应尽的义务;二为执政者应以身示范,并为百姓行孝提供条件;三为孝是立身行道的守则;四为孝是成圣成贤的要道。“孝”的精神实质是“仁”,“孝”是“仁”的演绎与实践,“仁之实,事亲是也”;“孝”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与生命活力,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齐家则家齐,以之修身则身修。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向来重视孝悌,这和国人重视儒家思想关系密切。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蒲松龄对孝悌尤为重视,其代表作《聊斋志异》中充分展现了他对悌道的推重与弘扬。为了教育世人重视悌道、弘扬悌道,蒲松龄塑造了多种行悌的人物,对于悌与不悌的因果报应进行了充分的描写。其重视悌道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历史上儒家对孝悌的重视,有清一代特别是顺治、康熙二位帝王对孝悌的大力提倡,以及现实中蒲松龄本人的孝悌情结。  相似文献   

6.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支柱。集中反映孝文化的《孝经》,强调以孝治国、以孝为“德之本”。历代统治者视“孝”为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中国孝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中日趋合理的,有一些不合理的行孝方式方法受到淘汰,如割股疗疾已销声匿迹;靠父母之命以定终身已为自由恋爱所取代;三年之丧早已无人遵守。中国孝文化内涵丰富,其核心意义有四:一为孝是人人应尽的义务;二为执政者应以身示范,并为百姓行孝提供条件;三为孝是立身行道的守则;四为孝是成圣成贤的要道。“孝”的精神实质是“仁”,“孝”是“仁”的演绎与实践,“仁之实,事亲是也”;“孝”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与生命活力,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齐家则家齐,以之修身则身修。  相似文献   

7.
《孝经》一书,正文仅1800余字,但地位极为特殊。有学者认为《孝经》之称为“经”尚在汉代立太学讲《五经》之前,其意义重大尚在各经之上,有“大本”、“总会”之称,可谓经中之经。“学”、“教”、“孝”三字形、音、义均有其相同的形态,即均与“爻”字相关,解为上行下效之“效”。父祖行,子孙效;圣人行,贤人效。凡我华夏子孙,当以承接文化传统为孝。孔子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删述《诗》《书》,殿以《孝经》,其意欲以绍述三代文明为期许,以承接神州固有文化传统为胸怀,此则孔子之“孝”也,孔子之“作”也,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也。  相似文献   

8.
<孝经>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孝意味着对父母辛勤养育之恩的真诚感激和深切怀念,孝一方面具有生物学的依据,另一方面也非常适合农业耕作、自给自足、聚族而居、家国同构、君父一体的中国社会现实.佛教以辞别君亲、出家修行为入道初步,解脱烦恼、涅槃寂静为终极归向,不可避免地受到儒道两家以"不孝"为口实的攻讦.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异质文化,积极地向儒家人物靠拢,认真解释佛教的理想、追求与儒家的孝道毫无违逆之处,并大力挖掘自家的孝道资源,逐渐积累起非常丰富的佛教孝道思想资料.北宋契嵩撰<孝论>一文,阐明了佛教的出家修行并不与儒家在家奉亲的孝道相矛盾,代表了土生土长的佛教僧众不愿意违背世俗伦常的心声,也标志着佛教在北宋时期已经立足中土,扎根民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对文化属性、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天道”究竟是什么等问题的阐释,就像一枚重磅炸弹引起了社会上不同群体的关注,在知识分子当中的反响尤甚.以小说为研究范本,从受制于人与听命于心、救世之道与存世之道两方面展开,探讨其呈现的中西方文化观念差异与碰撞.  相似文献   

10.
《孝感学院学报》2007,27(1):F0003-F0003
2006年12月20日,由湖北省孝文化研究基地与孝感市《孝文化研究》编委会联合主办的孝文化与和谐社会研讨会暨“中华孝文化研究征文评奖活动”颁奖大会在孝感学院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1.
沂蒙精神的形成,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的卓越继承;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进群体意识的结晶,也是沂蒙人民对民族精神的系统总结.在新时代如何传承革命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沂蒙精神,需要对沂蒙精神的形成与地域文化尤其是沂蒙地区孝文化的关系进行梳理与解析.以"天人感应"、"至德要道"、"扬名显亲"为主体的孝文化理论对沂蒙精神的涵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祭祀祖先——孝文化实践的最突出表现形式、身体力行——孝文化实践形成的社会风尚、树立榜样——孝文化中孝子孝女的孝道实践夯实了孝文化实践根基,为沂蒙精神的形成提供孝文化鲜活且系统的实践总结与实践支撑;沂蒙精神的形成实现了对传统孝文化的继承、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完成对传统孝文化的重塑并在新时代引领传统孝文化的发展,体现了开拓创新的新时代沂蒙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2.
我院实践在儒家传统文化基础上以开设选修课程的模式来提升高职生文化素养,并率先将《弟子规》开设成为一门贴近高职生就业和生活实际的公共选修课程,结合《弟子规》渗透的"谨""信""悌""仁"的思想,并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文本中所崇尚的典范、理想的传统道德人格对学生的榜样示范与激励作用,来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精神面貌,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诚信品格、创新能力、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13.
《文化与抵抗》是美国知名媒体人巴萨米安对爱德华.萨义德生前最后数年的系列访谈录,主题包含了反恐战争、巴以冲突等。此书被称为萨义德这位"巴勒斯坦之音"发出的最后一声呐喊。本文从中梳理萨义德对巴以冲突的独特视角,重新审视巴以冲突,寻找巴以和平之道。  相似文献   

14.
孝文化与孝感市城市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城市文化与城市现代文明、城市品牌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以湖北省孝感市为例,讨论了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城市品牌建设目标定位,并提出了孝感市城市品牌的文化营销策略:多种传播媒介整合营销策略,和谐统一的物质文化营销策略,孝文化产业品牌营销策略,策划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城市事件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5.
张载的学思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始自《中庸》;遍读佛道;返求六经,归宿《易》学。儒家《中庸》的“性与天道”是张载一生学术求索的起点和方向,对道教与佛教的学习与思考则深化了张载的形上思辨,以《玄纲论》和《楞严经》为例可见这种影响。针对儒家的“知人不知天”和佛道的“知天不知人”的各自弱点,最后张载以《易》为宗,为儒家的伦理道德、价值理想建构起一个形上本体和终极真理的依据,形成既“知天”也“知人”的理论体系,表现了他“学必如圣人而后已”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6.
水族古文字与水书是水家独有的文化现象,也是水族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的一大特色。依托于《水书·丧葬卷》的水族丧葬文化更是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诸般特质。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下的"孝"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它与众多华裔美国人的"美国梦"有着颇深的文化联系。小说《向我来》通过主人公杰克与女儿维达、"契纸母亲"伊琳与维达之间的关系和故事,集中体现了华裔美国人的"孝文化"与"美国梦"之间的妥协与超越。这对于华裔美国人准确地进行文化身份认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孝文化的承继与学校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孝文化中优秀的道德内容,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其"珍爱生命"的思想也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题.学校教育应该充分发掘和承继孝文化中的优秀道德要素,开展"珍爱生命"教育、责任感教育和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中华孝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孝感市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孝"字命名的文化名城。在中国历史上的"二十四孝子"中,孝感就有"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褥"的黄香,"泣竹笋出"的孟宗。他们的"孝行"与"孝德"一直影响着后人,并得到发扬光大。从2002年起,我们开辟了"中华孝文化研究"特色栏目,旨在倡导鼓励孝文化的研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0.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同时也漂洋过海,引起美国传媒的浓厚兴趣并于1998年由迪斯尼拍摄成动画片《木兰》。起源于同一题材,塑造的人物形象和突出的主题却迥然不同,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此进行对比分析,将会发现中西方人构想出来的花木兰分别受到的儒家思想的"忠"、"孝"之道的鞭策和个人英雄主义与"美国梦"的驱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