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芦荟凝集素提取及促免疫活性功能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别从3种有经济价值的芦荟品种,即中华芦荟(Aloe vera .ver.chinensis(Haw)),库拉索芦荟(Aloe barbadensis Mill)和木立芦荟(Aloe arborescens Mill)中采用凝胶层析法提取了3种凝集素,Lecl,Lec2和Lec3,经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其为单一成分的糖蛋白,比较了3种凝集素的糖和蛋白的含量,得出库拉索芦荟凝集素Lec2糖含量最高,木立芦荟凝集素Lec3蛋白含量最高,免疫学实验证明,库拉索芦荟凝集素的凝集效价最高,其次为木立芦荟,中华芦荟,3种凝集素对淋巴细胞转化功能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库拉索芦荟凝集素Lec2的促淋巴细胞转化率最高,因此芦荟凝集素在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应用植物解剖学和植物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研究了3年生库拉索芦荟(Aloe vera L.)和木立芦荟(Aloe arborescens Mill)的形态结构和芦荟素、芦荟多糖等有效成分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1)库拉索芦荟茎极短,叶丛生,成熟叶片长60~80 cm,质量400~550 g;木立芦荟茎高50~70 cm,叶互生,成熟叶片长40~50 cm,质量100~150 g.(2)两种芦荟叶都由表皮、同化组织、贮水组织和维管束组成.库拉索芦荟叶的贮水组织占横切面的90%以上,而木立芦荟叶的贮水组织仅占横切面的70%.(3)库拉索芦荟叶中芦荟素含量为1.46%,芦荟多糖含量为3.56%,宜作为芦荟多糖的原料;木立芦荟叶中芦荟素含量为2.15%,芦荟多糖含量为2.58%,宜作为芦荟素等蒽醌类物质的原料.研究结果为芦荟的引种栽培、采收和产品加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库拉索芦荟与木立芦荟叶片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丙二醛、维生素C及可溶性蛋白等理化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库拉索芦荟与木立芦荟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4.
9种芦荟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40个引物对中国芦蔡(Aloe vera var.chinese),鹿角芦荟(Aloe arborescens var.natalensis bgr.),库拉索芦荟(Aloe barbadensis L.),木立芦荟(Aloe arborescens),皂质芦荟(Aloe saponaria),Aloe hybrid 1,Aloe vera hybrid2,皮具刺芦荟(Aloe aculeata),朱旺纳芦荟(Aloe juvenna)等9种芦荟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其中18个引物的扩增结果具有非常明显的品系间多态性,将结果以Phylip软件包,由程序eighbor-Joining和UPGMA,分别构建聚类图,结果表明中国芦荟,Aloe vera hybrid1和皮具刺芦荟具有较近的亲缘,鹿角芦荟,木立芦荟和库拉索芦荟具有较近的亲缘,其中鹿角芦荟,木立芦荟的遗传距离特别近,可认为是同一品种的变种,由于形态上的一些分化而出现了不同的命名,皂质芦荟,Aloe vera hybrid2的亲缘关系接近,朱旺纳芦荟与各品种之间都保持着相当远的遗传距离,原因可能是该品种未广泛栽培,从而还保持着某些自己的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5.
在两年多的芦荟栽培试验中,我们筛选出适宜在我市立地气候条件下栽培的优良芦荟品种四种:库拉索芦荟、元江芦荟、上农大叶芦荟和木立芦荟,总结出了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美国库拉索芦荟中芦荟苷和芦荟多糖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分析三峡库区美国库拉索芦荟中芦荟苷和芦荟多糖含量的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芦荟中芦荟苷、芦荟多糖、乙酰化多糖的含量,通过对三峡库区种植美国库拉索芦荟与云南元江相比,指出芦荟中芦荟苷、芦荟多糖和乙酰化多糖的含量并无差异,三峡库区适宜种植美国库拉索芦荟.  相似文献   

7.
不同预处理条件下(将样品浸泡24h和不浸泡)超声波提取木立芦荟叶、茎中总黄酮,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其含量.结果表明:木立芦荟茎浸泡24h超声提取总黄酮的含量略高于不浸泡直接超声提取的总黄酮含量,但木立芦荟叶不浸泡直接超声提取的总黄酮含量高于浸泡24h超声提取的总黄酮含量,木立芦荟叶里的总黄酮含量都高于茎中的总黄酮含量.  相似文献   

8.
芦荟多糖对荷瘤小鼠肿瘤细胞钠泵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报道了库拉索芦荟多糖、木立多糖对S1 80 小鼠肿瘤细胞膜Na+ ,K+ -ATPase的活性影响。结果表明 ,二者均能明显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细胞膜上Na+ ,K+ -ATPase的活性。芦荟多糖的这一作用改变了荷瘤小鼠细胞膜的物质、能量平衡 ,进而降低了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9.
芦荟系百合科芦荟属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原产于地中海沿岸阿拉伯诸国及非洲大陆南部,现在,许多国家已有载培,我国的广东、云南、福建等地亦有种植。其叶、花、根均可入药,商品芦荟为叶中的汁液经浓缩加工制成。芦荟为传统中药,国内市场上芦荟为进口品,库拉索芦荟和好望角芦荟,经研究证实。进口芦荟与国产芦荟的化学组成较相似[1]。传统认为,芦荟有泻下通便,清肝泄热,消疳杀虫之功,用于治疗热结便秘,肝炎头痛,小儿痫惊,疳热虫积温癣等症。近年来,芦荟的应用远远超出传统的认识,并在不断扩大。特别在国外,被视为治病强身的…  相似文献   

10.
芦荟酸奶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库拉索芦荟和全脂奶粉等原料,通过添加芦荟原汁加工芦荟酸奶产品.结果表明,影响产品风味的最佳处理工艺参数为:芦荟原汁含量4%,发酵温度43℃,蔗糖用量8%,培养时间4小时。  相似文献   

11.
中华芦荟愈伤组织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华芦荟幼苗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或两者组合,以及添加Vc或活性炭(共350种组合),研究中华芦荟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生长情况.结果表明, 在单独使用不同种类的生长素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诱导的愈伤组织频率差异明显,且愈伤组织的生长状态也各异;单独使用细胞分裂素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极低.当组合不同浓度和种类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时,愈伤组织诱导频率差异显著;同时发现在减轻愈伤组织褐化的效果上,Vc较活性炭好.通过对愈伤组织诱导结果的比较,MS 2.0 mg/L 6-BA 0.5 mg/L 2,4-D 10 mg/L Vc为中华芦荟愈伤组织诱导的较好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91.4%,且愈伤组织生长较旺盛.  相似文献   

12.
甲醛对芦荟POD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以玻璃箱模拟室内空间环境,应用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和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在不同甲醛含量下芦荟对甲醛的吸收及其体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有芦荟存在时甲醛气体含量显著下降,芦荟体内的POD酶活性增强;随着通入甲醛气体量的增加,芦荟对甲醛的吸收量显著增加,POD活性的提高也越来越显著.说明芦荟体内POD酶对甲醛气体的胁迫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生理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3.
芦荟粗提取液经丙酮沉淀、热处理、DEAE-琼脂糖柱层析和Sephacryl S-200凝胶过滤纯化后得到3种电泳纯的SOD组分,即SOD-Ⅰ、SOD-Ⅱ、SOD-Ⅲ.分子量分别为46000D,35000D,40000D;亚基分子量分别为23000D,17000D,20 000D,说明芦荟SOD三种组分均为二具体,其等电点分别为8.90,7.60,7.35。抑制剂敏感性实验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3种芦荟SOD组分均为Fe-SOD.  相似文献   

14.
用正交设计法筛选中华芦荟丛生芽诱导的最优培养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正交设计法考察了不同浓度的6-苄基腺嘌呤(6-BA)、萘乙酸(NAA)和蔗糖对中华芦荟丛生芽诱导的影响,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糖对中华芦荟丛生芽诱导的影响最大,其次是6-BA,而NAA影响最小。筛选出中华芦荟丛生芽诱导的最佳培养为MS+2.0mg/L6-BA+0.3mg/LNAA+30g/L蔗糖。  相似文献   

15.
以中华芦荟成熟叶为外植体,接种于9组不同2,4-二氯苯氧乙酸(2,4-D)和6-苄基腺嘌呤(6-BA)浓度配比的脱分化培养基中,诱导外植体的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研究表明,中华芦荟叶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0.5mg/L(2,4-D)+3mg/L(6-BA)+30g/L蔗糖+10g/L琼脂+1.0g/L活性炭;诱导不定芽的适宜培养基为MS+1mg/L(2,4-D)+3mg/L(6-BA)+30g/L蔗糖+10g/L琼脂+0.7g/L活性炭;及诱导生根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0.2mg/Lα-萘乙酸(NAA)+20g/L蔗糖+10g/L琼脂+0.5g/L活性炭,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16.
以中华芦荟(Aloe vera L.var Chinensis(Haw.)Berger)为材料,进行干旱、高盐和低温胁迫处理,测定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中华芦荟在三种胁迫处理下,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都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低温胁迫下的增长幅度最大,这可能暗示芦荟对低温胁迫更敏感,进一步表明芦荟耐干旱耐高盐但不耐低温.  相似文献   

17.
根据V.L.Cheadla关于单子叶植物解剖性状演化观点,即(1)根、茎、叶中均存在导管较根、根状茎中具导管或仅根中有导管进化;(2)导管分子短而宽较导管分子长而细进化;(3)单穿孔板类型较梯状穿孔板类型高级,而梯状穿孔板模隔数越少越高级.用上述3条标准对百合科(Liliaceae)中铃兰族(Conval-lavrieae)万年青属(Robdea Roth)万年青(R.japonica(Thunb.)Roth),吉祥草属(Reineckja Kunth)吉祥草(R.carnea(Andr.)Kunth.);萱草族(Hemero ca-lleae)玉簪属(Hosta Tratt.)紫花玉簪(H。albo-marginata(Hook.)Ohwi)芦荟族(Aloeae)芦荟属(Aloe L.)芦荟(A.vera L.var.chinensis(Haw.)Berg.);吊兰族(Asphodeleae),吊兰属(Chlorophytum Ker-Gawl.)吊兰(C.comosum(Thunb.)Peker)等植物的后生木质部管状分子进行比较解剖研究.结果表明:吊兰、芦荟、紫花玉簪较吉祥草、万年青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