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铜鼓在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形制纹饰、社会文化功能随着时代、地域、使用族群的变化而演变,铸造技术亦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变革。该文结合文献资料,从铜鼓的铸造工艺、材质及铅同位素比值角度归纳分析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灵山型、北流型、遵义型、西盟型、麻江型铜鼓的铸造技术特征,梳理了铜鼓在滥觞期、成熟期、发展期、普及期四个发展阶段中铸造技术的演变情况。综合来看,各类型铜鼓以泥范块范法及失蜡法为铸造方法,在铜鼓体量、壁厚、垫片设置、合金配比、纹饰制作方式、浇注系统设置等上存在技术要素演变,铜鼓社会文化功能也有相对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以古代北流型和灵山型铜鼓的调音技术为基础,圆板的振动公式为指导,利用现代工具对新铸造的麻江型铜鼓进行调音和音频分析,初步说明铜鼓与中原的编钟相似,也是可以进行调音的.  相似文献   

3.
论冷水冲型铜鼓的三个地方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冷水冲型铜鼓划分为红河型、邕江型和浔江型三个地方类型,并阐述了它们的特征、分期、相互关系、时代背景和年代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田东出土万家坝型铜鼓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近年来在广西田东县出土的3面万家坝型铜鼓的形状和纹饰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它的意义,认为虽然在泰国北部、越南北部和广西田东都已发现了万家坝型铜鼓,但这并没有动摇中国云南中部偏西地区是铜鼓发源地的地位,而恰恰证明了万家坝型铜鼓从云南向东、向南和向东南传播和发展的轨迹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壮族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众所周知:使用、拥有、收藏铜鼓的民族,不能说明其就是发明、创造、传承铜鼓的民族。经出土文物证实:万家坝型铜鼓,为“濮人”所造和使用,故称“濮人鼓”和“越人鼓”。而其出土地点的地名为“那波”,与壮族“那文化”有关。越人中的“巫成”就是最早的铜鼓制造者。壮学先驱者徐松石认为:铜鼓与壮族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壮族被誉为“铜鼓民族”。因此,壮族是最早发明铸传承铜鼓的少数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少数民族的钟铃文化历史悠久,并因地域、历史不同而各有特点。这一文化形式的产生、发展不仅与文化交流有关,还与各民族的科技发展水平有关。在南方一些民族中,钟铃文化被铜鼓文化所取代。  相似文献   

7.
铜鼓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和与之相邻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及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铜鼓是这些国家和民族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与融合形成的共同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广西各地市博物馆馆藏麻江型铜鼓的大量实物观察与测量,分析研究其所存在的铸造痕迹,以此来探究其铸造工艺.在麻江型铜鼓鼓面边缘,普遍存在跨度较长、厚于鼓面边缘的截口,通过分析得出该截口为麻江型铜鼓的浇口.同时研究鼓面存在四道凸弧的麻江型铜鼓,认为凸弧与截口组成了该类麻江型铜鼓的浇铸系统,浇铸方式为鼓面朝上浇铸,而只有截口的铜鼓则有鼓面朝上浇铸或者鼓面朝下浇铸两种可能.  相似文献   

9.
寻根文学是当代文学从启蒙立场转向多元化立场的重要表征,受到了世界文化寻根、反殖民主义以及文化启蒙各种思潮的影响,因此在表述和评价民族文化时产生价值分野,形成反思型、乡恋型和互补型这三种文学形态。其中,反思型寻根文学延续了新时期的文学启蒙立场,用启蒙理性烛照民族文化,带有明显的乡怨和乡愁意味;乡恋型寻根文学受到了世界寻根文学和反殖民主义潮流的影响,歌颂乡土中国和传统文化,带有明显的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色彩;而互补型寻根文学则游走于两者之间,既正视乡土中国的痼疾,又彰显民族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居住在滇桂交界的高裤脚白彝的民族文化与其他地区彝族文化有较大区别,跳宫节是其最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宗教祭祀、金竹崇拜、铜鼓文化、葫芦笙文化、民间歌谣等丰富的文化因素.在田野调查基础上,文章对跳宫节进行了细致的民俗志写作,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吸引更多的人来研究和保护高裤脚白彝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南家坞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属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之间的华南中部复合混杂岩带的怀玉构造单元,构造背景复杂.是一个以磁铁锌锡钨矿化为主的多金属矿床,矿体受北北西、北东向断裂构造及南华系休宁组及震旦系界面控制.本矿床位于燕山晚期重熔、混熔型灵山杂岩体的西部边缘,其成因与灵山杂岩体特别是与晚期灵山超单元关系密切.本文通过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矿床基本特征及岩浆岩条件分析研究,并与典型IOCG型矿床的成矿条件对比,认为其与典型IOCG型矿床具有相似性,初步认为其属IOCG型矿床.  相似文献   

12.
东乡族是甘肃的特有民族之一,其人口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主要居住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内.其余则散居在兰州、新疆、宁夏和青海等地。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东乡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文化。与当地落后的学校教育相比,东乡族的民族文化相对占据优势地位。在东乡教育的发展中,其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选择了文化中的宗教、性别、早婚习俗三个因素来分析与教育的关系。东乡族是我国人口中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一个民族。在大力发展民族教育过程中,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论文就民族文化中的宗教影响、性别观念与婚姻习俗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在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要注重与民族文化的沟通与对话,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稳步发展民族教育。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然科学、民族学、考古学等有关方面的专家经过合作研究,确认了广西北流县铜石岭是汉代俚人(壮族先民)铸造北流型铜鼓的遗址。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古铜鼓铸造遗址。1987年11月25日,自治区科委召开技术鉴定会,通过了中国科学院、中国考古研究所及中国科技大学等9名专家对这项研究作出的鉴定。铜鼓是国际性文物,中国、越南、老挝、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都有铜鼓出土。目前,世界上已发现和出土铜鼓2000多面。中国是发现铜鼓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4.
铜鼓装饰纹样及铜鼓造型伴随着铜鼓的发生而发展。它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造型与装饰的高度统一,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民族习俗、图腾崇拜、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真实写照,也是西南少数民族先民文化艺术形态和思想意识的具象或抽象的再现。  相似文献   

15.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根据调查资料可知,目前我国使用铜鼓的民族有壮、布依、水、侗、苗、瑶、彝、佤等民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南方各省(自治区)共有一千多而铜鼓,主要集中在云南、广西两省(自治区)。广东、贵州、湖南次之。这些铜鼓大多数是从少数民族地区收集的。解放后,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发掘了一批铜鼓。这不仅是我们研究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政治、经济、历史的宝  相似文献   

16.
石寨山型铜鼓在八种类型铜鼓中,纹饰最为精美、齐整,艺术风格最为严谨,却又处处彰显写实化、生活化,制作技术也最为精湛。它的发展,奠定了此后六种类型铜鼓发展的基础。文章就其主要装饰图案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7.
铜鼓以及铜鼓文化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然而在今天,这记载了中国南方众多少数民族兴襄成败的铜鼓以及铜鼓文化却面临着很多严峻的问题,遭遇着生存的危机.认识到保护和发展铜鼓文化的重要性是必要的,我们更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使铜鼓文化的辉煌得以重现。  相似文献   

18.
云南青铜器铸造的最初动因虽多不为审美观赏,但作为适用于云南古代民族生存之需、主载着他们信仰观念的三维器具,其始于实用的器型中包涵着诉诸视觉和谐与愉悦的审美意蕴。文章在析出文献及考古实证的基础上,撷取多样化的实用器具和作为礼、法重器的铜鼓,描述与阐释云南青铜器诸形式要素中混融着实用功能、原始信仰观念的特有的民族审美意识及其特定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古代众多民族的文化瑰宝,已有两千七百余年的历史。铜鼓是权力与财富象征的重器,是沟通人神的祭器,类似于古代中原的铜鼎。铜鼓又是娱神娱人的乐器,还是指挥军阵的响器……可以说,铜鼓是名副其实的"大器"。20世纪后半叶,植根于农耕文化的铜鼓日渐式微。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开始复兴,铜鼓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也提上议事日程。在此种背景下,该书的作者万辅彬以"铜鼓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为题,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获得立项。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论述了中国“伦理型”传统文化是在华夏族独特的民族精神以及殷周到春秋时期发展起来的重人事轻宗教的人文思潮的基础上 ,随着秦汉封建大一统的经济、政治制度的确立而逐渐形成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