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研究投加化学除磷药剂对活性污泥系统的影响,利用间歇实验考察FeCl3·6H2O投加对系统出水水质、活性污泥胞内贮存物以及胞外聚合物(EPS)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投加Fe3+质量浓度的增加出水COD质量浓度逐渐降低,而系统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当Fe3+投加量小于8mg/L时,出水磷酸盐质量浓度由2.32降至0.24mg/L;当投加量超过8mg/L时,出水磷酸盐质量浓度则增加到1.83mg/L,PHA及糖原的合成和降解受到抑制,每g混合液体挥发性悬浮固体(VSS)中PHA水解量和糖原的合成量分别从53.11和83.53mg/g下降到11.12和25.29mg/g;铁盐的投加会影响不同类型EPS(总EPS、溶解性EPS、松散结合型EPS和紧密结合型EPS)的含量,但不会改变不同类型EPS的组分.  相似文献   

2.
针对活性污泥系统中硝酸盐异化还原为铵(DNRA)导致系统脱氮效率降低的问题,通过长期驯化培养试验、批式试验和高通量测序,考察水力停留时间(HRT)、硫离子(S~(2-))的投加和流态对活性污泥中DNRA氨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间歇流条件下,当HRT由6 h延长至36 h时,DNRA氨化随着HRT的延长而增强,系统中生成氨氮质量浓度由0.43 mg/L逐渐增长至15.98 mg/L;连续流条件下,当HRT由6 h延长至48 h时,系统中生成氨氮质量浓度由2.03 mg/L逐渐增长至20.78 mg/L。投加S~(2-)可有效促进硝酸盐氮转化成氨氮,当向系统投加20 mg/L的S~(2-)时,间歇流和连续流系统出水氨氮质量浓度分别增加了11.58%和24.82%。且连续流下投加S~(2-)后,DNRA功能菌总丰度比投加前提高了22.65%。在改变HRT和进水S~(2-)质量浓度时,连续流系统中硝酸盐氮转化成氨氮比例均普遍高于间歇流系统。  相似文献   

3.
王林红 《甘肃科技》2015,31(2):59-60
常温条件下利用SBR反应器研究了短程硝化的启动与运行特性。接种普通活性污泥,在进水氨氮浓度为50mg/L时,通过控制系统低DO浓度(小于0.8mg/L),运行12d后出水亚硝酸盐积累率达60%以上,实现了短程硝化;通过逐步提高进水氨氮浓度至130mg/L,出水亚硝酸盐积累率稳定维持在90%以上,获得了稳定的短程硝化效果。分析表明,低DO浓度和较高的游离氨浓度是系统获得短程硝化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曝气压力对活性污泥工艺的运行效能具有较大影响,通过改变曝气压力,考察了活性污泥系统中硝化反硝化、生物除磷等过程的性能变化,论述了曝气压力变化对活性污泥脱氮除磷的强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恒定高压力曝气和高压变压力曝气均可强化活性污泥对水中污染物的高效快速降解效能.恒定曝气压力下,在0.5~0.7 MPa左右时,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优,COD在3 h内降解至100mg/L以下,去除率大于80%,出水氨氮在15 mg/L以下,去除率在60%以上,出水TP在0.5 mg/L以下,去除率约为95%.高压变曝气压力下,当压力变化间隔为20 min,即总运行时长为140 min时,污染物下降趋势最明显,出水COD约为100 mg/L左右,去除率大于60%,出水氨氮约20 mg/L左右,去除率约为50%,TP低于0.5mg/L,去除率高于95%.  相似文献   

5.
采用SBR工艺,在低溶解氧条件下,对活性污泥处理污水的效果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溶解氧质量浓度稳定在DO=1 mg/L,进水0.5 h,兼氧搅拌0.5 h,曝气3 h时,达到最佳去除率.这时反应器出水的COD、氨氮和磷酸盐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8.46、7.65、0.42 mg/L,其去除率分别为82.73%、80.66%和92.18%.  相似文献   

6.
根据厌氧-好氧活性污泥法(A/O)工艺原理,设计A/O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并利用它进行处理生活污水的中试试验。在进水流量为1 m3/h,污泥回流比为200%,总停留时间为5~8 h,水温为4~14℃的条件下,考察该装置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装置在启动2周后开始稳定运行;当进水总磷质量浓度为4.2~12.9 mg/L,总氮质量浓度为40.0~80.0 mg/L,氨氮质量浓度为5.4~30.7 mg/L,化学需氧量(CODcr)为161.3~441.4 mg/L,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为43.0~196.0 mg/L时,装置对总磷、总氮、氨氮、CODcr和BOD5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86.7%,69.5%,80.0%,84.7%和84.9%,出水可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二级标准。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相比,该工艺具有占地少、耐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管理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李光  吉宏 《科技信息》2010,(3):337-339
通过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试验装置,研究该工艺对综合制革废水中氨氮的处理效果及去除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氨氮去除率随填着填料填充率增加而降低。当填料填充率为40%,填井表面氨氮承受负荷为0.1—0.8g/(m^2·d)时,氨氮去除率为85%-95%,出水氨氮浓度为35~75mg/l。单靠降低负荷已无法进一步改善出水水质,但通过补充进水碱度、降低进水碳氮比、提高水温等一系列措施,可使反应器出水氨氮由降低至9-14mg/l.  相似文献   

8.
李华北 《甘肃科技》2009,25(6):39-41
为加强高铁酸盐氧化能力,研究了高铁与纳米二氧化钛在紫外光下联用对难降解有机物苯酚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分别研究了单独高铁,单独纳米TiO2以及高铁酸盐与纳米TiO2光催化联用对水中苯酚和氨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单独高铁在高铁与苯酚质量比是30:1,溶液pH值是4.0,反应时间为30min时,对浓度为10mg/L的苯酚溶液去除率高达96.73%。单独高铁在高铁与氨氮质量比为14:1时,溶液pH=9.0,反应时间为90rain时,对浓度为50mg/L的氨氮溶液去除率最高可达75%;单独纳米二氧化钛在紫外光催化下处理50mg/L氨氮溶液时,在最佳条件为:pH=9.0,温度为室温,反应时间为30rain,纳米二氧化钛为40mg时,氨氮的去除率为82.8%;在单独纳米二氧化钛的条件下,当体系中加入2mg高铁时,即实施纳米二氧化钛与高铁联用,氨氮的去除率为97.5%,比单独高铁和单独二氧化钛分别提高了7.8%和22.5%。结果说明,高铁与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体系存在协同氧化效应。  相似文献   

9.
曝气生物滤池法处理工业用微污染水源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加混凝沉淀的联合工艺和直接混凝沉淀工艺处理受污染水源水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当微污染水源水CODCr为20~28mg/L、氨氮浓度为5.2~6、7mg/L、浊度为8~18NTU、藻类数量为150~350万个/L时,联合工艺处理的出水CODCr、氨氮浓度、浊度可分别稳定在10mg/L、0,6mg/L和2NTU以下,藻类去除率达90%以上.与直接混凝沉淀处理相比,采用联合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对污染物尤其是藻类的去除效果大为提高,而且可节省45%的混凝剂.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丁腈橡胶废水的水质特点,采用AF-S/A/SMBBR组合工艺,考察水力停留时间(HRT)、溶解氧(DO)、进水氨氮浓度三个影响因素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0℃-22℃,进水PH为6.5-8,氨氮浓度为150-300mg/L,系统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0d的操作条件下,出水氨氮浓度稳定在50mg/L以下,平均去除率高达82.25%。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1.
二氧化氯在炼油循环水中的杀菌除泥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强氧化剂二氧化氯对炼油循环水进行杀菌灭藻、除垢和减缓腐蚀现场试验研究 ,且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稳定性二氧化氯可有效控制炼油循环水中微生物量 ,加药量约 1mg/L ,2 4h后杀菌率达 10 0 % ;同时减少粘泥在热交换设备上的形成 ,有效除去污垢 ,使缓蚀剂发挥作用 ,腐蚀速率明显减小 (小于 0 .1mm /a) ,循环水浊度小于 10mg/L ;加药量小于 1mg/L时其对有机磷水稳定剂的影响小 .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的理化指标测定与分析, 研究了不同浓度Pb2+对好氧颗粒污泥系统性能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铅在理论浓度为10 mg/L时, 对磷的去除产生显著影响, 去除率由50%下降到28%, 当铅浓度进一步加大时, 磷的去除率进一步下降, 最后维持在18%左右; 理论浓度高达50 mg/L时, NH4-N的去除效率开始下降, 最后维持在80%左右, 同时, MLSS下降, SV30上升, SVI急剧上升, 好氧颗粒逐渐解体, 沉降性能恶化; 而对于COD的去除, 在1~50 mg/L的理论浓度下, 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最初的87%上升到93%左右。  相似文献   

13.
气田开采和集输过程中产生的含油含醇污泥是一种组成复杂且很稳定的悬浮乳状液体系.为了使这种污泥脱水,为后续处理做必要准备,通过室内实验优选脱水絮凝剂.从现场应用最广泛的絮凝剂中选出6种絮凝剂,测试其单独及复合脱水性能.结果表明,由PAC与SC-3组成的复合絮凝剂具有良好的脱水性能,当PAC和SC-3分别加入500 mg/L、40 mg/L时,在120 min以内,含油含醇污泥的含水率可降至80%以下,体积缩小为原来的1/10.  相似文献   

14.
辛基酚对好氧活性污泥的活性抑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活性污泥比耗氧速率(specific oxygen uptake rate,SOUR)为考察指标,研究了辛基酚(Octylphenol,OP)对活性污泥活性的抑制效应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辛基酚浓度达到8mg/L时对试验污泥活性存在轻微抑制效应,其抑制效应随辛基酚浓度增大而增大,当辛基酚质量浓度>64mg/L时逐渐趋于平缓;辛基酚对污泥活性半数抑制质量浓度为38.6mg/L;一定辛基酚质量浓度下,辛基酚抑制效应主要影响因素有污泥浓度及作用时间;在离开辛基酚作用的环境后,受辛基酚抑制的污泥可在适当条件下恢复部分活性.  相似文献   

15.
工业危险固体废物在进行安全填埋前,需要进行固化/稳定化处理,文章针对皮革厂和线路板厂含重金属的水处理污泥用不同比例的水泥、粉煤灰进行固化/稳定化处理,为模仿酸雨环境,浸出实验采用TCLP标准,线路板厂污泥单独固化时,其漫出液铜离子浓度由2.580mg/L下降为315mg/L,但仍高于危险废物允许进入填埋区的控制限值(50mg/L),线路板厂污泥与皮革厂污泥混合后固化,浸出毒性明显降低,铜离子的浸出浓度降到1.9mg/L,大大低于国家危险废物允许进入填埋区的控制限值,可直接进行填埋。  相似文献   

16.
 应用交联聚合物体系对油层进行深部调驱可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在70℃条件下,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出了一种交联聚合物调驱体系,其主剂基本组成为0.30%聚合物+0.08%有机铬+0.10%六亚甲基四胺+0.08%苯酚。为延长该体系的成胶时间,考查了延迟交联剂草酸钠(SO)对体系成胶时间和强度的影响。选定SO的质量分数为0.04%时,体系的成胶时间约为48h,成胶强度约为0.057MPa。矿化度、温度、pH值等因素可对体系的成胶性能产生影响。在70℃条件下,当Na+质量浓度小于36000mg/L,Cacl2质量浓度小于1000mg/L,pH值为5—7时,体系具有较好的成胶性能;体系在60—90℃条件下生成的冻胶强度大于0.056MPa。使用单管岩心驱替试验模拟了体系的调驱性能,结果表明,体系的调驱效果较好,水驱后采收率提高幅度高达20%以上,封堵率大于95%,加之70℃下成胶时间在48h以上,可以达到油层深部调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以模拟废水为对象,在传统的流化床反应器内,将活性污泥和经驯化的反硝化污泥按适当比例混合后,用聚乙烯醇(PVA)加适当添加剂将其包埋,并对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NH4+-N平均为53.60mg/L,COD为281.19mg/L,HRT12h,调控温度、溶解氧、pH等,出水亚硝化率和TN去除率分别可达95%和85%以上,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较理想.当进水COD含量从150mg/L增加到750mg/L,TN去除率从73.66%提高到96.79%.适合包埋颗粒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的最佳溶解氧浓度约为4.0mg/L.当pH一直维持在8.0左右,温度从30℃降到25℃过程中,短程硝化反硝化并未遭破坏.当温度维持在25℃,pH从8.0降到7.5,连续运行约5个周期后,短程硝化反硝转变为全程的硝化反硝化.  相似文献   

18.
根据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染料废水处理的生产性实验研究,提出了采用二氧化氯氧化去除染料废水中苯胺类物质的方法。运行结果表明:当污水中苯胺浓度≥50mg/L时,容易引起活性污泥中毒;当污水中苯胺浓度≤50mg/L时,采用二氧化氯氧化法可以使出水苯胺浓度降至2mg/L以下,去除率达到95%左右。本文还就二氧化氯氧化法去除苯胺类物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油田普遍采用聚合物驱三次采油新技术的同时也产生了含聚丙烯酰胺(PAM)污水的处理问题。含PAM污水的特点是粘度大、含油多、乳化油稳定,故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及设施难以使该污水处理达到回注水水质的标准。对模拟含聚废水驯化的好氧颗粒污泥内微生物的研究将有助于油田含聚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的开发。采用人工模拟油田含聚废水在实验室内驯化好氧颗粒污泥,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对含聚驱采出水有良好的适应性。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44h时,好氧颗粒污泥可以将进水中的聚丙烯酰胺由350mg/L降低至150mg/L,去除率达到57%。对颗粒污泥内的优势微生物研究表明,在模拟含聚废水中对PAM起主要降解作用的微生物为产碱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20.
在序批式厌氧反应器中探究了重金属Cd~(2+)对污泥厌氧水解和酸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0.1 mg/L Cd~(2+)能够促进污泥的水解和酸化过程进而促进短链脂肪酸(SCFA)的积累;且其最大积累量为1 025 mg/L。高浓度Cd~(2+)能够促进污泥中有机物的释放;但对酸化过程有严重的抑制作用。当Cd~(2+)的浓度为5.0 mg/L时,最大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和SCFA浓度分别为1 395、465 mg/L,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1.5和0.5倍。同时发现高浓度Cd~(2+)(例如5.0 mg/L)能够抑制产甲烷古菌的活性进而导致SCFA的消耗量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