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市井细民写心”是中国唐宋以来市民文学的传统,因此可以说市井意识是中国市民文学的灵魂。从老舍、张爱玲、苏青到王朔、池莉等现当代作家都继承和弘扬了中国市民文学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2.
池莉的标志性创作是新写实小说。对新写实之前创作的把握有利于准确感知和深度挖掘新写实小说。文章认为池莉初期创作的动机是探索精神家园,重点在于现实的诗化和文化的反思,关键是执着于人的故事。池莉新写实之前的创作对于池莉的整个创作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市民小说是一种反映市民特别是中下层市民的生活、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是以广大市民为接受主体的小说.它跨越了通俗文学和新文学的界限,实现了雅俗之间卓有成效的整合,成为沟通二者之间的桥梁,这在张恨水、老舍、张爱玲、苏青、池莉等作家的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池莉是新写实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她在关注生活时有着独特的视角.她的小说着重表现普通市民庸常的人生状态,展现普通人的生命欲望,揭示普通人的生存困境.但她笔下的男女主人公却并没有被"烦恼"压垮,反而表现出对生活的亲和、对世俗生活的真正眷恋和执着.并且在无尽的烦恼中寻找着情感的平衡点,力求达到心理和谐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批宁波籍作家在中国文坛上有一席之地,如苏青、柔石、巴人、王鲁彦等.他们虽然都是走出家乡后才相继成名,但他们所有的成名之作几乎都植根于家乡的生活土壤,浓重的乡土气息渗透在他们的字里行间,是家乡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语境成就了他们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为通过社会革命建立一个现代的国家政治制度提供了良好机遇,从这一生存环境和文学审美观念出发,中国现代作家的三种选择具有代表性:一是以鲁迅等为代表的自觉将自身的文学活动与时代意识形态主题相联的作家,执着于或启蒙、或救亡、或启蒙与救亡并重,自觉回应一日千里的转折时代对文学责任的义务的呼求,对中国现代意识形态主流建设乃至社会革命都做了巨大贡献;一是以前期创造社作家等为代表的执着于“为艺术”的人们,人们尽管深恶中国现代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反对文学的功利性,执着于文学之“美”、“纯”的追求,这类作家的创作不但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而且也无悖于作家的“职业”要求,何况其中还有一个发展转化的问题,所以,对此应予基本肯定;第三种选择是一种有愧于“作家”称号的选择,如周作人等人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的“叛卖”、“附逆”,除铨等出于某种政治与商业利益,置基本的道德与人格于不顾的文学游戏者。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池莉八十年代后期的创作置于二十世纪末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语境中,试图考察其创作的多层蕴含。本文认为社会转型及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是池莉叙事“撕裂”与“重建”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苏青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有独特个性的作家,但由于她的作品疏离政治,未能反映时代的最强音,并且采用了女性叙述视角,所以为许多文学史家有意地遗漏。为了还文学史以历史的真实,本文从分析其性格入手,就新旧雅俗的有机结合及自觉、独特、深刻的女性意识两个方面探讨苏青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晚明市民文学作者将平民读者(即本文之“里耳”)视作主体读者群,以其理解力为作品通俗的标准,对市民文学创作意义深远。这一思想的哲学基础,乃是明代心学的平民性。  相似文献   

10.
池莉作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始终坚持对日常生活的叙述.她的小说揭示出日常生活的本来面目;肯定了日常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并采用相应的叙述话语以呈现日常生活经验的真实.她以自己的创作捍卫日常生活,并张扬了人的个体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