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显微观察并描述了直翅目网翅蝗科雏蝗属青藏雏蝗Chorthippus qingzangensis、小翅雏蝗C.fallax、东方雏蝗C.intermedius、红胫雏蝗C.rufitibis、白纹雏蝗C.albonemus共五种雏蝗雄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五种雏蝗雄性外生殖器发生变化最为明显的部位是冠突、前突、侧板、桥和色带连片及阳茎基瓣,在种间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雄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比较,在探讨蝗总科分类和系统发育上均具有重要意义,并为雏蝗属种类鉴定提供了新的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2.
黄树蟋雄性鸣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计算机技术,对黄树蟋Oecanthus rufescens Serville雄性鸣声的时域及频域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树蟋雄性鸣声的时域波形由规则的脉冲组序列构成,通常含有11个脉冲组.每个脉冲组持续时间约为0.230 s,脉冲组间隔约为0.330 s,脉冲组重复率约为0.64次/s,每个脉冲持续时间约为0.008~0.012 s,脉冲重复率约为23次/s,脉冲间隔约为0.004 s.鸣声频率的主频带范围是2.2~4.4 kHz,主能峰频率约为3.3 kHz.  相似文献   

3.
记述雏蝗属二新种,即额尔古纳雏蝗Chorthippus ergunaensis sp.nov.及宽前域雏蝗Chorthippus amplicosta sp.nov..额尔古纳雏蝗近似于曲脉雏蝗Chorthippus flaxivanus Liu,1981及红胫雏蝗Chorthippus rufitibis Zheng,1989,其区别于二者为:1)前缘脉域宽为亚前缘脉域宽的2.5倍;2)中脉域与肘脉域等宽;3)后足胫节褐色;4)腹端部红色.宽前域雏蝗近似于黄腹雏蝗Chorthippus flavabdomen Liu,1981,主要区别为:1)雄性头侧窝长为宽的3.0倍;2)中胸腹板侧叶间中隔最狭处宽为长的2.0倍;3)前缘脉域宽为亚前缘脉域宽的3.0-4.5倍;4)中脉域为肘脉域宽的4.0—6.0倍,为前缘脉域宽的1.5倍,为径脉域宽的1.5倍;5)雌性前翅到达后足股节2/3处;6)雌性中脉域为肘脉域宽的3.0倍.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4.
比较分析了戈壁硕螽(Zichya gobica)和大棘螽(Deracantha grandis)的鸣声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鸣叫特征有所不同.戈壁硕螽鸣声的每个脉冲组由4个脉冲构成,脉冲组持续时间为0.007 s±0.000 2 s,脉冲组间隔很短,主能峰频率15 KHz.大棘螽鸣声的每个脉冲由10个~11个脉冲串构成,脉冲组持续时间为0.02±0.002 s,脉冲组间隔极短,主能峰频率为13 KHz.  相似文献   

5.
日本条螽鸣声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计算机技术研究采自山西临汾的日本条螽「Ducetia japonica(Thunberg)」的鸣声特征。结果表明:日本条螽的鸣叫分起始阶段、低潮阶段和高潮阶段、。低潮阶段的脉冲重复率为9Hz,高潮阶段的脉冲重复率为50Hz。低潮阶段的主能峰频率为1.4kHz,次能峰频率为2.4kHz。高潮阶段的主能峰频率为1.8kHz,次能峰频率为1.6kHz。日本条螽鸣叫的能峰主要分布频率为100Hz~2.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暗褐蝈螽Gampsocleis sedakovii及秃毛蝈螽Gampsocleis glabra 3种螽斯雄性的鸣声。优雅蝈螽鸣声是由振幅高低不同的2类脉冲组构成的脉冲序列,一系列的脉冲组间隔重复出现,其中,第1类脉冲组有9~10个脉冲,第2类脉冲组有10~11个脉冲,鸣声的主能峰频率约7.75 kHz,次能峰频率约4 kHz;暗褐蝈螽鸣声由一系列振幅高低不同的2类脉冲组构成,第1类脉冲组有2个脉冲,第2类脉冲组也有2个脉冲,鸣声的主能峰频率为10.50 kHz,次能峰频率为5.75 kHz;秃毛蝈螽鸣声由2类振幅高低不同的脉冲组构成,第1类脉冲组振幅较大,有1个脉冲,第2类振幅较小,有4~5个脉冲,鸣声的主能峰频率约9.1 kHz,次能峰频率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记述了采自宁夏和内蒙古地区蝗虫二新种.宽中域雏蝗Chorthippusam-plimedilocussp.n.近似于Ch.changbaishanensisLiu及Ch.horqinensisLietYin,其区别于两者为:颜面隆起全长具纵沟;触角中段节长为宽的2.5~2.6倍;前翅超过腹端;缘前脉域超过前翅的中部;中脉域宽大于肘脉域宽的7倍;雄性不具眼后带.鄂托克束颈蝗Sphingonotusotogensissp.n.近似于Sp.salinus(Palas),区别为:前胸背板后缘明显角形;前翅暗带之间的透明带宽度明显狭于后翅暗带的宽度;前翅中部暗带宽几与后翅暗带等宽;后翅暗纹不达内缘;后翅顶具三黑斑  相似文献   

8.
卟啉杀虫剂对稻蝗的毒杀作用及机理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太原晋源区的中华稻蝗为材料,用以5-氨基乙酰丙酸(ALA)为主要成份的卟啉杀虫剂作用蝗虫,7d内处理组雄虫全部死亡,而对照组雄虫死亡数约为一半,雌虫死亡数在低浓度下无明显差异.用荧光检测法和考马斯亮蓝蛋白测定法对试虫作进一步的毒性分析,发现卟啉杀虫荆作用于蝗虫后,导致雄虫体内每克组织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A分析组平均降低73.049mg/g,B分析组降低106.271mg/g.雌虫体内每克组织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不显著,A分析组平均降低22.741mg/g,B分析组为6.640mg/g.由此得知,卟啉杀虫剂对试虫的作用效果与试虫体内每克组织蛋白含量呈相关关系.此外,分析表明,卟啉杀虫荆作用于试虫后,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试虫体内每毫克蛋白原卟啉Ⅸ(PpⅨ)的含量普遍提高,这一点与Constantin A.Rebeiz的部分实验结果基本吻合.同时还发现,A分析组中雄虫平均每毫克蛋白PpⅨ含量处理组比对照组高0.351gg/mg,雌虫的高0.277pg/mg,前者比后者多0.074pg/mg.B分析组中雄虫平均每毫克蛋白PpⅨ含量处理组比对照组高0.171μg/mg,雌虫的高0.103μg/mg,前者比后者高0.068μg/mg.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卟啉杀虫剂对试虫的作用效果与试虫体内每毫克蛋白中PpⅨ含量呈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卟啉杀虫剂对试虫的作用效果是由PpⅨ的光敏毒性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RAPD和SSRP-PCR技术分析雏蝗属(Chorth ippus F ieber)白纹雏蝗(C.a lbonem us Cheng et T u)、夏氏雏蝗(C.hsia i Cheng et T u)、小翅雏蝗(C.f a llax(Zub.))和北方雏蝗(C.hamm arstroem i(M ir.))的遗传关系,9条引物对98头个体产生131条清晰、稳定的谱带.Shannon信息指数表明,小翅雏蝗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0.2542),白纹雏蝗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0.1911).N e i's遗传距离显示,种群间遗传距离小于种间遗传距离.用N J法对N e i's遗传距离作聚类分析,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白纹雏蝗与夏氏雏蝗聚为一支,小翅雏蝗与北方雏蝗聚为一支,两支再相聚.聚类图所显示的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程度与形态分类学结果相一致,说明RAPD和SSRP-PCR技术在雏蝗属种间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通变》篇中关于"九代"的论说,各家的观点各不相同。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为中心,从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和《通变》篇的主旨出发,对几个有争议的朝代(楚、汉、刘宋)的文学特点分别进行论述。无论从题材亦或手法,秦汉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是不能分割的;刘宋文学则多不符合刘勰的"宗经六义"的特点。通过较为详细的论说,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的"九代"为黄、唐、虞、夏、商、周、楚汉、魏、晋。  相似文献   

11.
湖北大别山蝗虫区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湖北大别山的蝗虫有3总科,8科,43种,分布于4个垂直带,以海拔400-850m的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最多,达37种,占总数的88.4%,850-1500m的落叶阔林带次之,共35种,占总数的81.4%;400m以下的农耕带20种,占总数的46.5%,1500m以上的山顶矮林带最少,只有12种,仅占总数的27.9%,该区的区系成分以东洋界为主,个别古北界种类可扩散到该区,在43种蝗虫中,有13种为湖北省新记录种,其中球背微翅蚱,天堂台蚱,短翅直斑腿蝗,天堂雏蝗为新种。  相似文献   

12.
吊罗山保护区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实地调查和资料记载,海南吊罗山共有哺乳动物8目2l科46种,分别占海南省哺乳动物(水生兽类除外)9目、24科、76种的88.89%、87.50%和60.53%,其中华南麝鼯、犬蝠、小菊头蝠、中华鼠耳蝠、大长翼蝠、灰伏翼、屋顶鼠和社鼠等8种为吊罗山保护区新记录;黑长臂猿和云豹2种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猕猴、黑熊等9种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分别占海南省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水生兽类除外)的66.67%和90.0%;还有14种列入国家“三有”保护动物,17种列入中国动物红皮书,6种列入IUCN红皮书,有4、5、4种分别列入CITES公约附录Ⅰ、Ⅱ、Ⅲ;海南毛猬、大鼯鼠2种为海南特产种(占海南特产种的66.67%).黑长臂猿(又称海南长臂猿)、小缺齿鼹(又称华南缺齿鼹)、中菊头蝠(海南菊头蝠)等12种为海南特产亚种.  相似文献   

13.
贵州花江大峡谷黄褐毛忍冬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褐毛忍冬 (LonicerafulvotomentosaHsuetS .C .Cheng)系忍冬科忍冬属植物 ,为我国一重要的药物资源及生态治理植物资源。对贵州花江大峡谷喀斯特生态综合治理经济植物黄褐毛忍冬的生物学特性及对其生长环境、根、茎、叶、开花和结实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指出 :在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地貌区 ,种植黄褐毛忍冬 ,可有效地进行生态重建 ,且能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使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长足大竹象(Cyrtotrachelus buqueti Guerin-Meneville)的产卵行为规律。【方法】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和视频捕捉相结合的方法,记录了长足大竹象完整的产卵过程,比较了寄主种类和生理状态对其产卵行为的影响。【结果】长足大竹象完整的产卵过程包括爬行、停留、探测、刻槽、产卵器伸出、产卵和隐藏(修饰)共7个阶段。室内试验表明,长足大竹象完整产卵时间为(69.85±1.64)min,其中爬行(25.56±0.79)s,停留(45.57±0.70)s,探测(1.19±0.03)min,刻槽(38.51±0.42)min,产卵器伸出(8.89±0.19)s,产卵(2.65±0.05)min,修饰(23.87±0.74)min。雌虫初次产卵时,在爬行、停留、探测、刻槽、产卵时间上显著高于有产卵经历的雌虫(P0.05);除产卵器伸出和产卵的频次差异不显著外,雌虫初次产卵中其他行为的频次都显著长于再次产卵(P0.05)。雌虫在健康竹笋上刻槽、产卵和修饰历期显著长于在受损竹笋(P0.05),而在健康竹笋上各行为的频次均高于受损竹笋的相应阶段(P0.05)。长足大竹象在不同种类竹笋上的产卵时间存在差异,在慈竹上,雌虫的爬行、停留、探测历期明显短于其余4种竹类(P0.05),而刻槽历期最长((39.37±0.54)min)(P0.05)。室内观察发现长足大竹象在第3至9天之间达到产卵高峰期。【结论】长足大竹象产卵行为受产卵经历的影响,在不同寄主上的产卵行为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山口对林保护区昆虫春季(4月25日-30日)、夏季(7月14日-19日)、秋季(10月5日-8日) 季的4次调查,结果表明昆虫物种组成较丰富,1年内共有194种昆虫在该地区出现。同时其季节变化也很明显,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昆虫物种数为:69、166、94和33,春季的昆虫以双齿多刺蚁、淡紫异色粉等占优势,夏季以黄柑蚁、竹木蜂、等占优势,秋季以黄柑蚁、白逅中泰亚种等占优势,冬季则以小红标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