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铁基二元合金非晶形成范围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Miedema理论计算得到的不同结构的形成焓,结合Alonso等人提出的关于非晶形成范围的理论模型,对二十八个铁基二元合金系统的非晶形成范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与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得到的二元合金非晶态形成范围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理论预言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得比较好。说明现在的模型在预测二元合金非晶形成范围上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2.
Mo-W合金机械合金化及非晶形成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对比Mo100-xWx(X=25,40,60,75)二元合金系统进行机械合金化的研究,用x射线衍射仪对球磨后的合金粉末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并用Miedma理论计算了它们的非晶形成能力.计算结果表明,Mo-W系统不能形成非晶,理论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3.
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用行星式高能球磨机对Ti-Mg混合粉末进行机械合金化过程研究,用X射线衍射分析球磨的合金粉末结构,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样品的形貌和粒度.XRD分析结果表明,机械合金化可使Ti和Mg产生固溶体,且经过48 h球磨的Ti-Mg合金中未发现Mg的衍射峰,Mg溶入到Ti中,加宽和分散了Ti衍射峰,从扫描电镜的结果知道粉末颗粒很细,但聚集成团.  相似文献   

4.
运用扩展Miedema模型及Toop几何模型,计算了Zr-Al-Ni-Cu四元系中各三元合金及四元合金的形成焓与系统组成间的分布关系.利用对应三元合金焓值的加权计算,获得了Zr-Al-Ni-Cu四元合金的最佳非晶形成组分.与现有实验结果相对比,计算结果及机械合金化实验均表明,利用合金的形成焓值可以较好地预测系统的非晶形成范围.  相似文献   

5.
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用行星式高能球磨机对Fe基合金中的Fe100-xPx(x=5,10,17,25,33,50,67)二元合金系统进行机械合金化研究,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球磨后的合金粉末结构,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样品的形貌和粒度。结果表明,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可使Fe和P在P的成份小于20at.%时产生固溶体,在P的成份大于20at.%时有相应的化合物FeP或Fe3P生成;Fe-P系统在球磨100h后平均有效晶粒尺寸约40nm,都达到了纳米量级;扫描电镜的形貌结果显示,粉末颗粒很细,但聚集成团。  相似文献   

6.
利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粉末合金Fe-(10-x)wt%Al-xwt%C(x=0,0.2,1,2),用X射线衍射方法和SEM对合金粉末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实验发现,在Fe-Al合金中加入少量的碳,可以使Fe-Al合金晶粒细化,当碳含量为1wt%时效果最好.用VSM对球磨后的粉末合金的磁性能进行了检测分析,发现在Fe-Al合金中加入少量的C元素可以改善合金粉末的磁性能,结果与Hezer理论一致.  相似文献   

7.
机械合金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机械合金化(MA),作为制备合金粉末的一种高新技术,使过去用传统熔炼工艺难以实现的某些物质的合金化和远离热力学平衡的准稳态、非平衡态及新物质的合成成为可能.MA技术引起了材料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综述了近年来机械合金化在理论模型和固态反应方面的研究情况,详细介绍了MA技术在制备弥散强化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功能材料和亚稳材料(包括非晶、准晶、过饱和固溶体、纳米晶等)中的应用进展,展望了机械合金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方芳  朱敏 《自然科学进展》2001,11(10):1026-1031
综述了近年来互不溶合金体系机械合金化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了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非平衡态相变,以及制备得到的过饱和固溶体、非晶和纳米相复合结构等亚稳相的转变机制及其特殊的力学和物理性能.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能球磨机,对Mo100-xPx(x=15,25,38,43,50,66.7,85,95 at.%)二元系统进行机械合金化研究,用X射线衍射仪对球磨后的合金粉末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形貌和粒度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球磨100h后Mo-P系统的晶粒尺寸平均约为60nm.Mo和P在等成份附近时有相应的化合物MoP生成,其它成份时产生Mo(P)过饱和固溶体.  相似文献   

10.
对 Ni6 9.5Al2 8Y2 .5粉末进行球磨 ,获得 Ni Al金属间化合物 .研究粉末结构与球磨时间的关系 ,探索以中间合金的形式加入稀土元素的机械合金化方法 .结果表明 ,加入稀土元素后 ,用机械合金化的方法可以生成新的金属间化合物 .  相似文献   

11.
Mg-Ni-Ce合金非晶形成成分范围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红梅  马树元  钟夏平 《广西科学》2004,11(1):27-29,36
基于非晶形成的热力学观点,提出一种定量预测三元合金非晶形成成分范围的方法。该方法所需的三元合金的自由能是由组成三元合金的3个二元合金系统的自由能通过Toop模型外推计算得到,二元合金的形成焓则由Miedema理论计算。将该模型应用到三元合金Mg-Ni-Ce,其理论预言的非晶形成成分范围与已有的实验结果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分析有利于合金非晶化的热力学因素,从非晶形成的热力学观点出发,综合应用Miedema理论和Toop模型,并考虑纯金属在不同温度下的自由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定量预测三元非晶合金形成范围的方法:通过比较晶态的自由能和相应非晶态的自由能来确定成分范围.用该方法计算Mg—Cu—La三元合金系的非晶形成范围,并与已有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二者符合得较好.该方法对于定量预测二元及三元甚至是多元合金系非晶形成范围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运用普适AEAM模型理论,系统地研究了Ti与fcc金属组成的二元合金系统形成焓,并将计算结果同已有的试验结果的Ti-Cu系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Ti-Cu系统,符合得比较好.从而说明,普适AEAM模型理论在研究Ti与fcc金属组成的二元合金的系统形成焓时是合理的.图2,参8.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张邦维等提出的键参数函数和尺寸因素方法对稀土族Pm,Tm两元素基上的室温下固溶度作抛物线法预测,对23个过渡族基,18个简单元素基,13个稀土族元素基和3个锕系元素基的研究所得结果与实验测定数据很好地符合,因此,预测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若干晶态和非晶态铁磁金属合金中Fe原子的内磁场和磁矩,认为这些合金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机制。类金属原子的键合效应和过渡金属原子的电子转移效应,它们导致Fe原子内磁场和磁矩明显降低。所得结果表明,虽然铁磁金属合金中Fe原子的内磁场和磁矩具有同样的变化趋势,但在一般情况下,两者之间不一定存在某种简单的正比关系或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Cu,Zr对Al-Ni-Zr-Cu-Y非晶合金的形成和热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单辊旋淬技术,在真空条件下制备了快速凝固Al85Ni10Zr3Y2四元合金条带和Al80Ni10Zr8-xCuxY2(x=1,2,3,5)五元合金条带.利用X射线衍射及差热分析对条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w(Cu)和w(Zr)对该合金系的非晶形成能力及热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并且非晶合金的形成对这两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很敏感.当w(Cu)和w(Zr)其中一种达到一较大值时,可以形成非晶合金或是以非晶相为主的合金,否则将只能得到晶体相.另外,Al80Ni10Zr7Cu1Y2,Al80Ni10Zr3Cu5Y2合金系具有较强的非晶形成能力,可形成完全非晶或以非晶为主体和部分晶体的复相材料.  相似文献   

18.
用基于热力学观点的定量预测三元合金形成非晶成分范围的方法,对Cu-Zr-Al三元合金系形成非晶的成分范围进行了计算.该方法通过比较晶态固溶体的自由能和相应的非晶态的自由能来确定成分范围,在自由能的计算中,三元系的热力学数据由相应的3个二元系的热力学数据根据Toop模型外推得到,二元合金系的形成焓则通过Miedema理论的计算得出.结果表明,理论预测的形成非晶的成分范围与已有的实验结果符合得比较好.  相似文献   

19.
Fe-based amorphous alloys with high iron content of 76at%–80at% were synthesized in the Fe-Mo-Si-P-C-B alloy system by the single roller melt-spinning technique. The amorphous ribbons exhibit high Vickers microhardness and good ductility, which can be indented and bent 180° without breaking. A number of shear bands could be observed around the indents and the bending traces. Studies on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amorphous alloys show that they possess high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s of 1.34–1.6 T, which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iron content. The core losses of these Fe-based amorphous alloys at various magnetic inductions were tested and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dependent on their components. The Fe-Mo-Si-P-C-B amorphous alloys with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oft magnetic properties have promising potential in function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