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次对刺纹车轮虫(TrichodinacentrostrigataBasson,VanAs & Paperna, 1983)进行了 18S rDNA 的克隆测序并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刺纹车轮虫是一种具有辐射状中央颗粒的淡水车轮虫,具有相对较高的 GC 含量而位于分子系统树的顶枝,它与海水环境中的车轮虫具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及较近的遗传距离从而聚为一枝。研究提示刺纹车轮虫具有较强的宿主适应性,在系统进化中分化较晚并与海水种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此外,车轮虫的同源性与 18S rDNA序列相似性、遗传距离具明显相关性,GC 含量与分子支序树分枝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荆州碘泡虫寄生部位种群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荆州碘泡虫(Myxobolus kingchowensis)寄生于同种宿主不同寄生部位的种群分化及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对荆州碘泡虫不同种群及相似物种的形态和它们18SrDNA序列的变异位点、相似度、遗传距离、AT碱基比进行比较,分析了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荆州碘泡虫重庆胆囊种群、武汉肌肉种群和武汉肾脏种群的形态学特征基本一致。各种群18SrDNA序列相似度为98.8%~100.0%,遗传距离为0.000~0.009,变异位点数为3~12个,AT碱基比(53.29%)高于GC碱基比(46.71%)。荆州碘泡虫不同种群及相似物种的系统发育树分为两大枝,孢子前端平滑且钝圆的的物种聚为一枝,孢子前端较尖的物种聚为了另一枝;鳃寄生的碘泡虫整体处于该系统发育树的基部。【结论】寄生于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上不同器官部位的荆州碘泡虫已出现种群分化;孢子形态上相似的碘泡虫物种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较之于肌肉、肾脏、胆囊、骨骼肌、鳔和肠寄生的碘泡虫而言,鳃寄生碘泡虫分化较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荆 州 碘 泡 虫(Myxobolus kingchowensis)寄 生 于 同 种 宿 主 不 同 寄 生 部 位 的 种 群 分 化 及 系 统 发 育 关 系。【方法】对荆州碘泡虫不同种群及相似物种的形态和它们18Sr DNA 序列的变异位点、相似度、遗传距离、AT 碱基比进行比较,分析了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荆州碘泡虫重庆胆囊种群、武汉肌肉种群和武汉肾脏种群的形态学特征基本一致。各种群18Sr DNA 序列相似度为98.8%~100.0%,遗传距离为0.000~0.009,变异位点数为3~12个,AT 碱基比(53.29%)高于 GC碱基比(46.71%)。荆州碘泡虫不同种群及相似物种的系统发育树分为两大枝,孢子前端平滑且钝圆的的物种聚为一枝,孢子前端较尖的物种聚为了另一枝;鳃寄生的碘泡虫整体处于该系统发育树的基部。【结论】寄生于异育银鲫(Carassiusauratus gibelio)上不同器官部位的荆州碘泡虫已出现种群分化;孢子形态上相似的碘泡虫物种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较之于肌肉、肾脏、胆囊、骨骼肌、鳔和肠寄生的碘泡虫而言,鳃寄生碘泡虫分化较早。
  相似文献   

4.
利用PCR-测序技术,对山东省南四湖的泥鳅与大鳞副泥鳅CO I(线粒体氧化酶)基因约900 bp的片段进行测序和分析。这些CO I基因片段的碱基平均含量AT为55.5%,GC为44.5%;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12和0.001,都小于0.02,与其他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都大于0.02。利用种间遗传距离构建系统树表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样本各自成支,两支的关系比其他鱼种要近,这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说明该CO I基因序列可以作为DNA条形码用于物种的鉴定。  相似文献   

5.
吴斌  阎冰  周浩郎 《广西科学》2013,20(3):215-218
为了探讨纽虫之间的遗传差异及亲缘关系,对取自北海和湛江的中华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sinensis)26个样本和湛江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zhanjiangensis)3个样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I)基因部分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并结合从GenBank下载的其它纽虫序列,分析它们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中华枝吻纽虫26个个体共检测17个单倍型,湛江枝吻纽虫3个个体共检测到2个单倍型,其长度均为615bp;枝吻纽虫个体核苷酸序列A、T、G、C的含量相近,碱基组成均表现出A+T含量偏倚,即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中华枝吻纽虫的17个单倍型以及湛江枝吻纽虫的2个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0.013和0.008;而两种枝吻纽虫COI基因序列的遗传差异很大,彼此之间的遗传距离都在0.194以上,加之分子系统树(NJ)的拓扑结构也显示,作为同属的两种枝吻纽虫没有聚成1支,而是各自成支,这些表像都支持两种枝吻纽虫分别为独立有效物种的观点。中华枝吻纽虫的17个单倍型聚为1支后,与Cerebratulus marginatus,C.lacteus聚为1大支,而湛江枝吻纽虫的2个单倍型聚为1支后,与Lineus ruber和L.longissimus聚为1大支,表明枝吻纽虫属(Dendrorhynchus)并非单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遗传距离的粘孢子虫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8SrDNA作为分子际记研究了以粘孢子虫(Myxosporidia)常见属为代表的不同分类水平下的遗传距离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粘孢子虫亲缘关系的远近与遗传距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即粘孢子虫亲缘关系越远遗传距离越大,反之亦然;同时表明,本研究所涉及的种内、种间和属间阶元的遗传距离虽在一定范围内有重叠,但遗传距离由小到大排列依次为种内、种间、属间。研究认为物种之间在遗传距离上可能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但基于18SrDNA遗传距离的分歧在一定范围内对大多数物种的鉴定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岛屿地理隔离对红楠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利用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分子标记对舟山群岛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8个种群91个个体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9条随机引物扩增出可分析条带75条,多态位点百分比(PPL)为61.3%。POPGENE分析结果表明:红楠种群平均水平多态位点百分比(PPL)为52.3%,Nei′s基因多样度(HE)为0.186,较台湾岛红楠种群(PPL为71.1%)具有偏低的遗传多样性;而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GST=0.311)。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具有显著相关性(r=0.655,P=96.1%),岛屿地理隔离对红楠种群间遗传分化产生显著影响。UP-GMA聚类分析表明:朱家尖岛与普陀岛红楠种群间遗传相似度较高,桃花岛与大猫岛可能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基于舟山群岛红楠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建议在其自然生长地实施就地保护的同时,建立红楠种质资源库,促进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8.
以18S rDNA作为分子标记研究了以粘孢子虫(Myxosporidia)常见属为代表的不同分类水平下的遗传距离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粘孢子虫亲缘关系的远近与遗传距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即粘孢子虫亲缘关系越远遗传距离越大,反之亦然;同时表明,本研究所涉及的种内、种间和属间阶元的遗传距离虽在一定范围内有重叠,但遗传距离由小到大排列依次为种内、种间、属间。研究认为物种之间在遗传距离上可能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但基于18S rDNA遗传距离的分歧在一定范围内对大多数物种的鉴定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为找到适宜用于轮藻科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的分子片段,对本研究所选轮藻进行18S rDNA、rbcL、atpB及18S rDNA-rbcL-atpB三基因联合序列的多样性分析,并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的方法,开展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18S rDNA序列较适宜用于研究轮藻科下两个族和各属间的分类问题,但进一步对属内轮藻进行分类需要借助变异程度更高的序列;rbcL、atpB序列变异程度高于18S rDNA序列,但两者不适宜单独用于轮藻科植物的系统发育研究;三基因联合序列的种间、种内遗传距离有一定差异,种间遗传距离(0.002~0.097)大于种内遗传距离(0~0.001),且所得进化树的拓扑结构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结构一致,属内轮藻分类不再混乱,进化树呈现良好的拓扑结构.综上所述,18S rDNA-rbcL-atpB三基因联合分析后可将形态近似的轮藻分开,解决本研究选取的轮藻科植物的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沿海龙虾属8种龙虾COI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沿海分布8种龙虾属的龙虾,为了研究其系统发育和筛选分类DNA条形码,对线粒体COI 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用MEGA4.0软件计算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 NJ) 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获得大小为731 bp, GC含量在40.2%~44.5%之间COI基因片段。8种龙虾种内变异较小,遗传距离范围0.00~0.057, 平均0.016;种间遗传距离较大,介于0.124~0.228之间, 平均遗传距离为0.185,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相差约10倍。NJ树和MP树都支持8种龙虾分成2支:密毛龙虾、长足龙虾和日本龙虾为一支,中国龙虾、杂色龙虾、黄斑龙虾、锦绣龙虾和波纹龙虾等5种龙虾为另一支。表明COI 基因序列作为DNA条形码进行龙虾属的分类鉴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克隆黄河鮈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 (Cyt b),首次报道了该基因的全长序列(1140bp,FJ904648) ,并与鮈属中其他6个物种的Cyt b 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了碱基组成和变异情况,以马口鱼属的马口鱼和鯝属的云南鯝作为外群构建了ML和NJ系统发育树.遗传距离和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黄河鮈与犬首鮈具有较低的遗传距离(6.30%),在系统发育树上两者聚在一起,提示黄河鮈与犬首鮈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2.
毛茛科乌头属(Aconitum L.)植物是一类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等地区,其分子系统的分类对该药材道地性研究十分必要,然而目前分子学的分类鉴定依然有限.通过对9种乌头属植物进行ITS序列分析及二级结构预测,并结合公共数据库的数据,建立了一种对乌头属植物种间鉴定的分子学方法,为后续青藏高原地区道地药材研究奠定基础.形态学鉴定显示,其中6种为高乌头,1种为赣皖乌头,1种为空茎乌头,1种为"遵义"乌头(后用ZY代替).ITS序列分析与聚类揭示这几种乌头属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ZY与其他几种差异较大,ITS1遗传距离均大于0.1,ITS2遗传距离小于ITS1的遗传距离,GC含量高达60.9%.ITS一级结构聚类显示ZY为乌头亚属植物,其余8种皆为牛扁亚属,二级结构上XJ与QCHS的具有较大的主环,与其他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ITS2上具有54.5%的CBCs位点,表明在这几种乌头属植物间存在着种间杂交.  相似文献   

13.
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贵州省8个种群共106个盐肤木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分析,并与对应的角倍蚜种群ISSR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8个盐肤木种群11条引物随机扩增检测到171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比率为100%,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分析反映了与多态位点比率相一致的结果.该结果与角倍蚜多样性指数进行比较,发现角倍蚜和盐肤木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具有同样的变异趋势,且盐肤木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角倍蚜种群遗传多样性,相关性检验(P<0.01)表明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由Nei指数估计角倍蚜和盐肤木种群的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0.23和0.19,二者具有相似的遗传分化水平,这种相似性表明二者具有明显的协同进化关系.UPGMA聚类结果表明,不同地域角倍蚜与盐肤木种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相关,从二者聚类关系来看,也没有对应关系,这可能主要与二者属于明显不同的生物类群,以及本身固有的不同的生存方式和繁殖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戴曼特角形虫(Ceratomyxa diamanti)不同地理分布及宿主种类的遗传分化。【方法】基于形态特征以及18SrDNA的序列相似度、遗传距离、变异位点和系统发育,对戴曼特角形虫中国株系和澳大利亚株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戴曼特角形虫中国株系与澳大利亚株系孢子形态略有差异,18SrDNA序列相似度为99.3%~99.6%,遗传距离为0.003~0.007。戴曼特角形虫中国株系与澳大利亚株系混合聚枝,并未形成地理种群特有的单系,也并未依据宿主种类而聚枝。戴曼特角形虫中国株系与澳大利亚株系之间存在4个关键变异位点,该位点能够对这两大地理株系进行识别。【结论】不同地理分布及宿主种类的戴曼特角形虫在形态和遗传上已有细微分化,但在系统发育上并未形成与宿主种类及地理分布相关的特有的遗传分化;戴曼特角形虫中国株系和澳大利亚株系在进化上可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哈利特角形虫(Ceratomyxa hallettae)在不同地理分布和宿主种类下的遗传分化.[方法]基于哈利特角形虫的形态学、18S rDNA的分子特征、系统发育、宿主、地理分布等特征对哈利特角形虫中国株系与澳大利亚株系间的遗传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褐蓝子鱼(Siganus fuscescens)为哈利特角形虫的新宿主;形态学分析显示哈利特角形虫两株系在形态量度上差异较小;分子特征分析显示两株系18S rDNA序列之间存在7个变异位点,且两者相似度为99.60%,遗传距离为0.003 8;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哈利特角形虫中国株系聚于海洋角形虫进化支,且与澳大利亚株系形成姐妹群关系.[结论]宿主种类差异与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是造成哈利特角形虫中国株系与澳大利亚株系在分子(18S rDNA)和形态上发生分化的主要原因.综合角形虫的系统发育、地理分布、宿主类群等信息可知,哈利特角形虫的原始宿主可能为单斑裸颊鲷(Lethrinus harak),而褐蓝子鱼应为该寄生虫经历了宿主转移事件而获得的新宿主.  相似文献   

16.
用克隆测序法检测葱属14个种的ITS序列,共获得17条不同的ITS序列.结果表明:大葱和洋葱正反交杂种一代测定出分别来自大葱和洋葱两个不同的ITS序列;楼葱也具有两个不同的ITS序列.从ITS序列分析、简约信息位点、GC含量及位点数差异看出,ITS序列比5.8SrDNA序列变异程度高,且ITS1序列比ITS2序列变异丰富.种间遗传距离表明:洋葱、分蘖洋葱和胡葱亲缘关系最近,大葱、鸡腿葱和阿尔泰葱之间也非常近.MP和NJ系统树显示:14种葱属物种分为两大支,薤、韭菜、韭葱和大蒜被分在一支;其余的为另一支.由此推测出:楼葱起源于两葱属物种的种间杂种;胡葱与洋葱源于共同祖先;大葱是由阿尔泰葱进化而来.  相似文献   

17.
利用ITS序列对竹亚科13个属76个竹种进行DNA条形码分子鉴定.该研究提取慈竹属、刚竹属、箬竹属、唐竹属、矢竹属、大明竹属、赤竹属、巴山木竹属、倭竹属、短穗竹属、簕竹属、酸竹属及少穗竹属共13个属62个竹种DNA,对其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下载的14条ITS序列共76个竹种序列用Clustal X软件比对,再利用MEGA6.06软件构建K2P距离法的NJ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种内遗传距离为0~3.907,平均遗传距离为0.370;种间遗传距离为0~4.394,平均遗传距离为2.287,种内遗传距离远小于种间遗传距离.ITS序列可用于竹类资源的物种鉴定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比较血吸虫不同虫株的遗传进化差异.以日本血吸虫湖北株成虫基因组总DNA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获取血吸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片段,转化大肠杆菌DH5a,筛选阳性克隆,测序,对克隆得到的coI基因作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核苷酸序列还是在氨基酸序列上,日本血吸虫湖北株与其近地域株(云南、江苏、湖南)均具有较高的同源性,col摹因的相似性分别为98%、98%和97%,但与不同种属血吸虫(曼氏、湄公、埃及、马来)的一致性则较低,分别为76%、84%、76%、85%,由此证实日本血吸虫湖北株与其它近地域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微卫星标记技术因其引物通用性强、检测快速、多态信息含量高等优点发展并成为各种物种基因组作图的首选标记。本文利用11个微卫星标记分析14个尼罗罗非鱼家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尼罗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家系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11个微卫星位点扩增产物具有多态性,每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8.36;14个尼罗罗非鱼家系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平均杂合度、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499 3、0.558 3、2.608 0,表现为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对14个尼罗罗非鱼家系间的遗传距离分析发现,家系NT207与NT213遗传距离最小,为0.204 4;家系NT208与NT210遗传距离最大,为0.760 9。14个尼罗罗非鱼家系间的平均遗传相似性指数为0.649 6,平均遗传距离为0.440 2。UPGMA系统树分析结果表明,家系NT215、NT218、NT210与NT211构成一个分支;家系NT214、NT203、NT206、NT207、NT213、NT217、NT209与NT216构成另一个分支;而家系NT208、NT201与其他家系的遗传距离则较远,分别构成独立的分支。  相似文献   

20.
黄海带鱼、小带鱼RAPD和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变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黄海带鱼、小带鱼各12个个体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对比多态位点比例、遗传多态度以及遗传距离,并构建Neighbor-joining系统树;通过PCR扩增出线粒体16SrRNA基因,纯化后直接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序列分析和核苷酸变异比较,结合GenBank上大西洋叉尾带鱼同源序列构建UPGMA系统树.分析结果表明:(1)RAPD技术研究黄海带鱼和小带鱼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检出率,带鱼的多态比例和遗传多态度均较小带鱼的低;(2)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在分析这两物种遗传变异时表现出保守和变异的双重特性,种内变异极小而种间较大;(3)5个随机引物扩增出种特异的RAPD带,可作为种间分子鉴定标记;(4)研究证实带鱼和小带鱼是不同属的两个种,从而在基因水平上支持了Nelson分类系统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