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解台九区块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规律,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叠合分析方法,研究其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和模式。结果表明:油源断裂附近高砂地比区是油气成藏的有利范围;局部正向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砂岩厚度控制油气纵向聚集层位。油气成藏模式为:下部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油源断裂向上输导运移,在姚二三段盖层的遮挡下,向葡萄花油层两侧砂体大于20%的地层发生侧向分流运移,最终在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内的断层遮挡、断鼻、断层-岩性和砂岩透镜体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2.
探讨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断裂附近油气纵向分布规律.结合油气分布,对断砂配置侧向输导油气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性盖层封闭,断砂配置侧向输导油气发生在区域性盖层之下的层段内,油气聚集分布在区域性盖层之下的层段;若区域性盖层不封闭,油气聚集分布在区域性盖层上下层段内.断裂两侧地层砂地比高,断砂配置侧向输导油气能力强,有利于油气的聚集;而低砂地比地层砂体中不利于油气聚集.断裂和砂体输导油气优势路径耦合关系越好,断砂配置侧向输导油气数量相对越多,越有利于油气聚集;反之则不利于油气聚集.断砂配置侧向输导油气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断砂配置侧向输导油气层段受到区域性盖层封闭与否的控制;断砂配置侧向输导油气层位受到断裂两侧地层砂地比值相对大小的控制;断砂配置侧向输导油气数量受到断裂和砂体输导油气优势路径的耦合关系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松辽盆地尚2区块扶杨油层油气成藏规律,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叠合的分析方法,研究其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和模式.结果表明:油源断裂是油气向扶杨油层垂向运移的输导通道;断裂密集带边部的地垒、断阶构造是油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及前缘席状砂体是油气富集的主要砂体类型.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为反向断层配合砂体侧向输导运聚模式与南北向展布砂体侧向输导运聚模式.该研究为油气开采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依据隐蔽油气藏成藏机制,在总结油气富集特征的基础上对东营凹陷博兴油田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岩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岩油气分布具有严重不均一性,油气主要集中在断裂带以及沉积砂体较厚的坝主体和坝边缘相带;主要存在断层-岩性(物性)复合型油气藏、物性封闭油气藏、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断层遮挡油气藏4种油气藏样式;在油源及构造背景相似的前提下,储层物性与非均质程度成为控制该区滩坝砂油气成藏差异性的最主要因素;油气运移基本通道为储层连通孔隙、微层理面与层间界面,存在基本通道侧向输导、基本通道复合微裂隙输导和基本通道复合断裂阶梯状输导3种样式的油气输导体系,砂体展布、构造轮廓以及断裂体系的空间配置决定了油气区域输导指向和油气可能富集的空间位置;成藏动力与成藏阻力的配置对于本区油气成藏差异性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油气成藏规律对油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在研究沉积相、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油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朝阳沟油田朝84-6区块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有源储压差控制油气藏规模、构造作用控制油气的聚集与分异、沉积相控制油气藏分布三种因素;油气成藏存在断裂侧向输导斜坡高位断块油气聚集成藏、砂体侧向输导断裂遮挡油气聚集成藏、断裂侧向封闭垂向输导岩性圈闭油气聚集成藏三种模式。该项研究可以为类似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的分析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留楚地区和文安斜坡区油气分布规律,在其断-砂输导体系构成及其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气分布与断-砂输导体系分布之间关系分析,对留楚地区和文安斜坡区断-砂输导体系控制油气分布特征的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气纵向分布层位不同,留楚地区断-砂输导体系可向多层砂体中侧向分流运移,造成同一部位油气多层分布,而文安斜坡区断-砂输导体系主要沿一层砂体侧向输导油气,造成同一部位油气仅在一层分布;油气平面分布区域不同,留楚地区油气主要分布在有利和较有利断-砂输导体系处或附近的背斜核部,而文安斜坡区油气主要分布在油气侧向运移路径上的断层圈闭内;油气在断裂密集带分布部位不同,留楚地区断-砂输导体系分布在断裂密集带内,油气聚集分布在断裂密集带内,而文安斜坡区断-砂输导体系横穿断裂密集带,油气聚集分布在断裂密集带及边部。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构造特征、沉积类型和成藏过程的基础上,以油气源、油气运移方向、运移过程和成藏期等因素为背景,将研究区的成藏模式划分为近源侧向砂体-不整合输导早期成藏模式、近源垂向断层输导多期成藏模式、远源混向"Z"字型输导多期成藏模式和远源混向阶梯状输导晚期成藏模式4种类型.乌夏断裂带构造活动的复杂性导致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多期次和多类型的成藏特点.研究认为,断裂发育和不整合面是形成不同油气藏模式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8.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烃源岩的分布特征和断裂活动期次探讨了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佟二堡断层和茨东断层对牛居-长滩洼陷的控制作用。依据石油运移地球化学资料和油气分布特征,研究了牛青断层和茨西断层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北部地区油气以沿断层垂向运移方式为主,以侧向运移为辅。据此建立了油气沿断裂运移的模式,并预测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域。预测结果表明,该区油气藏类型多与断层有关,主要圈闭类型为断块和断鼻型。茨东断层和牛青断层之间区域以及沈旦堡-头台子地区为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9.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烃源岩的分布特征和断裂活动期次探讨了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佟二堡断层和茨东断层对牛居长滩洼陷的控制作用。依据石油运移地球化学资料和油气分布特征 ,研究了牛青断层和茨西断层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 ,北部地区油气以沿断层垂向运移方式为主 ,以侧向运移为辅。据此建立了油气沿断裂运移的模式 ,并预测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域。预测结果表明 ,该区油气藏类型多与断层有关 ,主要圈闭类型为断块和断鼻型。茨东断层和牛青断层之间区域以及沈旦堡 -头台子地区为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0.
刘伟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3):3216-3218
断裂在敖南地区起着重要作用,既可以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也可以为油气聚集提供遮挡条件。研究了敖南地区断裂的剖面和平面特征。扶余油层输导体系主要为斜坡断层-砂体"阶梯"状输导模式,在该输导模式框架内油气在侧向封闭性较好的断层附近的河道砂体内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方正断陷油气成藏规律,在方正断陷盖层和断裂发育及分布的基础上,采用断盖匹配及其与油气匹配关系的叠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方正断陷断盖配置类型及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方正断陷断盖配置主要有完全错开和未完全错开2种类型,前者主要表现在东部新安村+乌云组和西部部分新安村+乌云组顶部泥岩盖层与断裂的配置关系上;后者主要表现在宝一段、宝二段和西部新安村+乌云组底部泥岩盖层与断裂配置关系上。断盖配置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完全错开型断盖配置油气在盖层上下分布;2未完全错开型断盖配置油气只能分布在盖层之下;3断盖配置的差异性控制着东西部油气分布层位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南堡凹陷断裂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南堡凹陷断裂发育特征分析,考察油气分布与断裂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及断裂在油气成藏中的控制作用;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断裂在油气成藏中控制作用进行综合定量研究,并对南堡2号东构造断层圈闭进行油气钻探风险性评价。结果表明:源断裂类型控制着对圈闭的供烃能力,断裂活动形成的背形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断裂调节带控制着优质储层的发育,断裂对盖层的破坏程度控制着油气分布层位,断裂侧向封闭能力控制着断层圈闭油气富集程度;T4-51N和T4-21N为两个油气钻探风险最小的断层圈闭。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和沿砂体侧向运移机制及所需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利用模拟实验结果确定出的断裂填充物排替压力和砂体排替压力的相对大小,建立一套断-砂配置中油气运移方向的判别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南堡凹陷5个典型区块7条输导断裂与东营组53个砂层配置中油气是沿断裂垂向运移还是沿砂体侧向运移的判别中。结果表明:东营组53个砂层中有35个砂层的排替压力小于断裂填充物的排替压力,油气沿砂层侧向运移,油气钻探为油层或油水同层;有18个砂层的排替压力大于断裂填充物的排替压力,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油气钻探为水层或干层,这一研究结果与目前油气钻探所揭示的油气分布相吻合;该方法用于判别断-砂配置中油气是沿断裂垂向运移还是沿砂体侧向运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研究区沉积微相的详细研究确定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为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平面上,浅水三角洲的前缘亚相发育且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河口坝和远砂坝不发育。垂向上构成了先水退后水进型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通过油的空间分布和油运移的通道特征确定葡萄花油层油成藏模式为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其内部超压和浮力的作用下通过油源断层向上运移至葡萄花油层,然后在古鼻状构造的背景下沿断裂沟通的河道砂体侧向运移至构造有利部位聚集成藏。 油源断裂控制油聚集的具体部位,河道砂体发育的圈闭为油聚集成藏提供场所。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南堡凹陷中浅层油气成藏规律,在油源断裂及其他成藏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基础上,采用叠合分析方法,对中浅层油源断裂与其他成藏要素空间配置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南堡凹陷中浅层是由油源断裂沟通的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油源断裂与其他成藏要素空间配置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①断层和油源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平面范围;②断层与盖层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的深度范围;③断层与砂体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的层位;④断层与圈闭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的部位。  相似文献   

16.
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与分布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乌尔逊凹陷构造、沉积、源岩、盖层、断层、运移路径和圈闭条件与油气藏的叠合的研究 ,分析了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认为构造反转带是油气成藏有利构造区 ;扇三角洲和浊积扇是油气成藏的有利环境 ;盖源空间质量匹配控制着油气的空间分布 ;断裂控制着油气的运聚成藏及分布层位 ;油气运移路径的汇聚区位于南屯组烃灶内或其附近 ,有利于乌尔逊凹陷油气的运聚成藏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源岩、盖层和断裂及其时空匹配关系是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利用300条地震剖面、672口测井曲线、6口井岩心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断层特征及运动期次、储层沉积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合探井试油和试验区动态资料分析认为,T2断层受控于基底断层具有平面密集成带、剖面"似花状"组合特征,且油气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层多为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沉积微相研究表明三肇凹陷南部扶杨油层为西南保康沉积体系而非多物源交汇区,属于典型的河控浅水缓坡三角洲沉积体系,即主要储层为分流河道砂体,且主要含油目的层扶Ⅰ油层组为向上逐渐退积的演化序列.明水组末期青一段源岩达到生油高峰,油气在超压作用下沿开启的油源断层下排,首先充注断层上升盘一侧河道砂体,即断层密集带两侧上升盘为油气运聚富集区,而断层密集带内多为地堑式组合,不利于油气聚集,在成藏模式指导下刻画出47个有利圈闭,预测新增石油地质储量0.5亿t.  相似文献   

18.
通过拟合控圈断层泥岩断层泥比率(SGR)值与其所封闭油柱高度数据,建立断层侧向封闭能力包络线的函数式,讨论断层侧向封闭能力定量评价方法,并对辽河坳陷齐家-鸳鸯沟地区断层侧向封闭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断裂成藏期后活动性对其侧向封闭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齐家-鸳鸯沟地区控圈断裂SGR与其所能封闭的油柱高度具有指数函数关系,断裂成藏期后活动性是断裂侧向封闭能力重要影响因素,当控圈断裂成藏后期活动速率大于2 m/Ma时,将破坏已形成的断裂侧向封闭能力,断裂侧向封闭性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表现在断裂侧向封闭能力影响着圈闭中油气的充满程度,断裂成藏期后活动性影响着圈闭中已聚集油气的保存与散失.研究区上台阶的沙二段及沙三段中上部断层侧向封闭能力最强,是下一步该地区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9.
油气输导系统及油气运移特征决定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从阜东斜坡典型的陆相缓坡特点出发,以中上侏罗统非构造油气藏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输导系统发育特征及油气运聚模式.指出阜东斜坡带输导系统及油气运聚过程具有3个特征:①阜东斜坡带的油气输导系统由砂体单一输导系统、砂体—断层复合输导系统、砂体—不整合面复合输导系统3种类型组成;②成藏期古构造特征、地层压力特征及古流体势特征表明研究区属于油气有利聚集带,尤其是东南部阜5井区;③研究区内油气运聚模式主要包括阜东斜坡中、北部受砂体—不整合面控制的油气侧向运移聚集模式和阜东斜坡东南部受砂体—断层输导系统及砂体—不整合面输导系统共同控制的油气运聚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