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型。"大众化"时期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应用素质的有文化的大众,因此高等教育的教学尤其是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为实现新的培养目标所必需的调整和改革:既要保持和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审美素养和理论研究能力的优势,又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力度,积极促使高等教育教学的新目标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2.
媒介融合影响着媒介生态的发展走势,牵动着高校新闻教育的改革走向。面向媒介融合趋势及其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诉求,高校应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加强改革,着力培养具有跨岗位、跨专业、跨媒介的全能记者。  相似文献   

3.
设计好的实践教学工作过程是确保实践教学取得成效的前提。社会实践过程深化了学生对本专业性质与培养目标的认识,也深化了社区工作内容的认识,提高了我们时专业发展与建设的认识。这种教学活动也推动了我们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学生学习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所有的历史教师都面临着教材内容的改动,课堂的结构在不断变化,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上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转化等问题。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当务之急是提高我们历史课堂的有效性,这样新课标的实施才最具有实际意义,才能从最根本上解决许多历史课堂教学的问题。在新的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怎样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呢?笔者认为:深入了解学情,优化教学设计;问题设计要讲究艺术;追求大容量,快乐式历史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5.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教育提到了四化建设战略重点之一的地位。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指出:“科学技术和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越来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任务。”为了四化建设和为二十一世纪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教育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必须有与新时期相适应的新的教育方针、教育体制和新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6.
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自身改革的大变革时期,高校德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新的选择。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为学校德育工作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也对学校培养人才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素质也提出新的要求,必将对从事教师教育的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产生深刻的影响。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一般意义的“学高为师”的传统型师资,而应该是具有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研究型教师。因此,高师化学教育专业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宋大庆  潘端伟 《科技信息》2012,(17):476-476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我党历史上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机制改革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单位的生存发展、兴衰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职工的一切取决他们的思想意识。随着卫生事业改革的发展、职工思想空前活跃,我们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艰巨的任务。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已是摆在每位政治思想工作者面前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段月霞 《科技资讯》2012,(4):203-204
伴随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有着许多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对策,明确培养目标,转变办学观念,抓好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较大的发展,但在"十二五"时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职能与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大学语文课从初设经取消到再设的发展历史的回顾,着重说明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主要承担着培养高层次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职能与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着的忽视文化传播作用和在语文能力培养方面以偏概全的错误倾向,进一步提出了根据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从培养目标出发,运用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开设不同系列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文秘写作观念是文秘写作实践的产物。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文秘写作观念的进化一方面维系着历史线索,另一方面,又为新的写作实践所推动,不断产生着新的科学认识,从而使文秘写作研究具有当代性的特点。充分认识并把握文秘写作观念的历史,有助于我们从科学发展的逻辑进程中发现并继承文秘写作的优良传统,探索文秘写作观念的当代性特点,将使我们从现代科学发展的总体格局中,确定文秘写作学的理论范畴,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文秘写作学的发展奠定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事业的成功之本。总结建党以来党群关系的经验教训,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机械基础课程是工科学生的基础课程,围绕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构建新的系列课程体系,将对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论述了中等职业学校中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构筑课程体系新的知识框架、优化教学环节、改革内容体的改革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赵梁  王臻 《科技信息》2007,(14):246
公路文化是公路职工在公路建、养、征、管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公路部门长期以来培养的有利于公路事业发展的管理思想、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公路行业的灵魂,是公路干部职工的精神支柱,是行业生存和发展的行动指南.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公路养护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重视和加快公路文化建设,是摆在我们公路职工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5.
陈贵兰 《科技资讯》2012,(32):216-216
职业学校因为在生源、培养目标、社会功能上与其他学校的不同定位,势必左右着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如何才能在新的职业教育形势下做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为此我们应该做出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构建我国高校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国高校自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状表明,构建我国高校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必须重塑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过程和完善人才培养制度与机制.  相似文献   

17.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所提出的著名论断。在新的改革大潮下,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对于我们从更高层次上思考和认识改革的历史地位、意义和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的步  相似文献   

18.
高等工程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构建适合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新体系,必须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走产学研结合2路,建设具有专业教学特色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社会调查表明,许多企业对高等工程专科的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是“懂理论、会应用、能创新、肯吃苦、干的好”.这就为我们确定工程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提供了依据,即;(1)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人才。(2)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3)培养具有事业心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人才。高等工程专科实学校在实践教育施教过程中,应根据此培养目标,将它转化为具体专业的培养规格,从社会的需求出发,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更要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一、以产学研结合推动实验技学改革为了培养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复合型人才,我们以产学研结合促使实验教学的改革,建设新的实验课程体系。(1)建设有特色的实验教材,改变实验教材过细的局面,制定措施,使实验内容、方法和科技发展相结合要求进行适时的动态调整。把一些生产、科研中常见的问题介绍给...  相似文献   

19.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事业的成功之本.总结建党以来党群关系的经验教训,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7月20日,省委、省政府在合肥隆重召开全省科技创新、科技奖励、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大会。这是在我省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吹响了安徽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跨越的号角,开辟了我省创新发展的新境界,引领安徽进入全面创新的大时代。当前,我们要把学习贯彻落实这次科技大会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增强实施创新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