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蓝凤金 《广东科技》2012,21(9):139-140
由于岩溶地区是我国石漠化现象最严重的地区,因此一直受到我国政府的广泛关注,鉴于岩溶地区的土地利用、石漠化等问题的严重性,本文就这一问题的治理工程设计进行专题讨论。首先对岩溶地区土地利用、石漠化的现状进行分析,之后就岩溶地区治理工程设计的要点给予阐述,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土地资源的治理以及土地资源模式构建这两个方面,最后,就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设计的对策进行说明。通过采取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完善石漠化的治理模式、轻度的石漠化治理、中度石漠化治理、强度的石漠化治理等五个设计层面,为岩溶地区的土地利用和石漠化治理工程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性策略。  相似文献   

2.
对石漠化概念及其治理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一步厘定喀斯特石漠化形成因素对西南喀斯特退化土地生态治理、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梳理当前对石漠化认识有关理论的研究进展,提出喀斯特石漠化是岩溶山地人口增加打破了低土地承载力和低生产力背景下维系的脆弱平衡,而发生的土地退化。当前中国农户正经历着生计转型与多样化生计,对农业生产与农村土地依赖性逐渐减弱,岩溶山地人地关系模型出现了新变化,未来岩溶山地石漠化将呈现由扩展转向收缩的新态势。  相似文献   

3.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石漠化中心地区,是中国岩溶分布最广的省区之一.岩溶面积达110 875.7 km2.占云南省土地面积的28.14%.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中,118个县(市、区)均有岩溶分布,且主要分布在滇东南、滇东的文山州、红河州、昭通市、昆明市和曲靖市.从石漠化概念、特点、形成机理、治理模式等方面对云南石漠化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气候、立地条件、植被及社区状况等提出了石漠化分区治理理念.在石漠化进程的不同阶段,选择相适应的树种,采用集水土保持、景观、薪炭材或药用等于一体的适宜的方法进行人工植被恢复,通过将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起,改善区域生态状况,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石漠化中心地区。是中国岩溶分布最广的省区之一。岩溶面积达110875.7km^2,占云南省土地面积的28.14%。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中,118个县(市、区)均有岩溶分布,且主要分布在滇东南、滇东的文山州、红河州、昭通市、昆明市和曲靖市。从石漠化概念、特点、形成机理、治理模式等方面对云南石漠化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气候、立地条件、植被及社区状况等提出了石漠化分区治理理念。在石漠化进程的不同阶段,选择相适应的树种,采用集水土保持、景观、薪炭材或药用等于一体的适宜的方法进行人工植被恢复。通过将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改善区域生态状况,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研究区位于两江分水岭这一特殊地域,其岩溶石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因素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分析与研究,了解和探明了研究区岩溶石漠化影响因子的作用方法和途径,针对各种因素对研究区岩溶石漠化的影响程度,对研究区岩溶石漠化治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石漠化是岩溶地区脆弱的岩溶地质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现象,它的产生与岩溶环境条件直接相关。通过对流域内的岩性、地貌、岩溶形态、表层岩溶带、地下管道在岩溶水系统中构成的水文网络及动态变化等岩溶环境特征的调查研究,论述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及其产生的后果。根据石漠化的分布现状与岩溶环境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石漠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丛枝菌根在石漠化生态恢复中的应用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石漠化问题的研究十分活跃,在很多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但在岩溶区实际的生态恢复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障碍.菌根真菌生态适应性强,对恶劣环境中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丛枝菌根的生理结构和生态功能与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亟待克服的障碍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表明利用菌根手段来解决岩溶石漠化地区的这些问题是一条崭新而有效的途径,并且其在提高石漠化地区植物抗岩溶干旱、耐土壤贫瘠能力和增强新引入植物对石生、富钙环境适应力等方面将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粤北岩溶山区是广东省石漠化土地分布的主要区域,石漠化已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从面积与等级、不同石漠化类型土地的主要特征等方面概述了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现状,分析了石漠化对粤北岩溶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提出了石漠化防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广西岩溶区县域石漠化治理模式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国家下达的广西75个岩溶石漠化治理县为研究对象,通过筛选和确定典型岩溶地貌背景下具有代表性的5种石漠化成功治理模式,分析5种石漠化治理模式的特征和异同,选取15项指标进行广西岩溶区县域尺度石漠化治理模式适宜性评价。利用模糊评价进行广西岩溶区县域石漠化治理聚类分析,并与自上而下的主观预测结果对比。最后进行县域尺度石漠化治理模式分区,共分为4个区域。将分区和5种成功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对应,实现县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的适宜性评价及治理模式的推广,以期为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2008年6月10-12日在重庆西南大学举办的"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为背景,对西南岩溶石漠化区近年来水土流失动态评价及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体现了我国当前岩溶石漠化区水土保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最高水平,并对岩溶石漠化区水土流失基础研究及综合防治对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广西都安三只羊地区岩溶环境与石漠化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三只羊地区的地层分布、地形地貌、岩溶发育特征,论述了区内岩溶环境条件对石漠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同时,对区内进行了石漠化程度分区,总结了生态环境恢复与生态重建示范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该区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方针,为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广西石漠化治理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空间分异规律为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将广西岩溶石漠化治理范围分为4个治理区,提出各分区治理的建设重点,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典型岩溶区石漠化和土壤侵蚀遥感解译与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典型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广西百色果化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水利部制定的我国西南岩溶区石漠化和土壤侵蚀遥感解译标准,并运用石漠化综合指数(KDI)和土壤侵蚀综合指数(SEI),对其石漠化程度和土壤侵蚀强度进行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果化示范区经过石漠化和土壤侵蚀综合治理后,石漠化程度总体上有所减弱,而土壤侵蚀总体上却有所增强,这主要与水利部关于我国西南岩溶区土壤侵蚀遥感解译标准尚存的关键问题有关。对该关键问题的认知和修正,有助于科学地完善和统一我国西南岩溶区土壤侵蚀遥感解译标准。  相似文献   

14.
张家全 《广东科技》2011,20(10):70-71
岩溶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制约着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治理模式,总结治理经验.因我国石漠化研究时间较短,防治技术目前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笔者针对试点阶段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气候变化和石漠化治理工程背景下岩溶碳汇的变化趋势和响应机制,基于广西岩性地质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模型估算2005—2020年间广西岩溶碳汇的时空格局,并分析气候变化和石漠化治理对岩溶碳汇的影响。结果表明,广西2005—2020年岩溶碳汇时空差异显著,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年均增加8.1%;降水对岩溶碳汇变化的影响最显著,温度和蒸散发量的影响较小;岩溶碳汇对不同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响应有所不同,封山管护这种最普遍的石漠化治理措施对固碳增汇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年均增长贡献率约为28%。  相似文献   

16.
夏春  苏维词 《贵州科学》2011,29(6):89-94
本文以贵州普定县示范区为例,分析了石漠化的成因以及岩溶石漠化山区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此基础上对岩溶石漠化山区的庭院经济发展进行初步探讨,并从优良乡土树种的选择、沼气利用、水资源利用、山外辐射带动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重庆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成因及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是我国碳酸盐岩分布最广、喀斯特发育最强烈的省区之一,而其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面积为8 557.45km2,占全市石漠化面积的92.45%.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城市,重庆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成因与治理研究对重庆市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概述了重庆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的现状和特征,着重分析了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从重度、中度和轻度石漠化入手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生态经济治理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分析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进程缓慢的难点基础上,结合广西岩溶地区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生产(技术)、生态、生活与发展三个层面提出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广西大化县为研究区,运用大化县石漠化遥感监测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提取石漠化信息的相关属性,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岩溶地貌区的石漠化发生率排序为:岩溶槽谷孤峰丘陵及平原峰林洼地岩溶丘陵峰丛洼地。各坡度石漠化的发生率存在一定的规律。基岩裸露度、植被综合盖度和土层厚度是判定石漠化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南方岩溶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及石漠化过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南方岩溶地区分布有面积广泛的碳酸盐岩,发育多种岩溶地貌。由于该地区的特殊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因子的影响,其岩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环境容量低,敏感度高,抗干扰能力弱。当人类对森林进行破坏使森林的“生物泵”作用消失后,引发出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岩溶生态环境开始恶化,植被走向逆向演替等。最后出现大面积的石山,发生石漠化现象。可见,森林在岩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是影响岩溶生态系统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