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野生大肥菇资源调查及人工驯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青海省柴达木盆地野生大肥菇的形态、分类地位、分布、生境进行了研究,对大肥菇的人工驯化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红汁乳菇菌丝生长营养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具有较高食用价值的红汁乳菇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为了人工栽培红汁乳菇开发利用红汁乳菇资源,本文对红汁乳菇菌丝生长的营养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表明:红汁乳菇菌丝生长最好的碳源是葡萄糖;最好的氮源是蛋白胨;微量元素对红汁乳菇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维生素对红汁乳菇菌丝的生长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D-gal人工衰老小鼠模型并进行藏灵菇发酵乳灌胃处理,测定小鼠脑指数;同时测定脑组织中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抑制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变化,进一步研究藏灵菇发酵乳的抗衰老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藏灵菇发酵乳能明显增加脑指数,降低脑组织TNOS和iNOS活性,极显著降低NO的含量.证明藏灵菇发酵乳具有显著减少强氧化剂产生,减少脑组织氧化损伤,从而发挥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为研究对象,设计了覆盖黑地膜(A)、覆盖白地膜(B)与不覆地膜(C)等三种处理方式,对其与梯棱羊肚菌原基诱导、催菇育菇、产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覆盖黑地膜、白地膜与不覆地膜三种处理方式,梯棱羊肚菌地畦培养10~30d,其分生孢子层(菌霜)的浓密度分别为ABC;2)覆盖地膜有助于诱发菌丝体分化原基、菇蕾多、出菇多、成菇率和产量都高于不覆地膜的地畦块.为中原地区羊肚菌的规模化人工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茶新菇是近年来经驯化人工栽培的食用菌新种类,具有营养丰富、肉质脆嫩、口好的特点,因此,发展前景看好。利用平菇废料栽培茶新菇的实验表明,以1/3平菇废料和2/3棉籽壳为主料的培养料栽培茶新菇能取得与全棉籽壳为主料的对照组相近的产量,生物效率达60.36%,并节约26.59%的原料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产生较好的经济,该实验尝试了食用菌废料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消耗量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6.
铆钉菇(Gomphidius rutilus)是药、食兼用的珍稀食用菌。至今很难人工栽培出子实体[1]。采用液体深层发酵技术进行其菌丝体的培养,并提取菌丝体多糖等功能成分,在医药和功能食品等方  相似文献   

7.
一、食用菌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食用菌俗称菇、菌、蕈、耳,是一类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在分类学上,属于植物界真菌门,其中的大多数属于担子菌亚门,极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供食用的部分,绝大多数是子实体,极少数是菌核(如茯苓).在真菌中,能形成子实体的约有六千多种,绝大多数是野生的,其中不少是有毒的,根本不能吃.可食用的大约有六百多种,国产食用菌在五百种以上,有药用价值的约占二百种左右,可作为商品生产和进行人工栽培的有二十多种.主要有:耳菇(又称糙皮侧耳、北风菌)、风尾菇(又称漏斗状侧耳)、双孢蘑菇(又称蘑菇、洋蘑菇)、草菇(又称兰花菇、美味苞脚菇、中国蘑菇、秆菇)、金针菇(又称增智菇)、香菇(又称香蕈、香菌)、滑菇(又称光帽鳞伞)、木耳(又称黑木耳)、银耳(又称白木耳)、猴头(又称刺猬菌、茶花菌)、竹荪等等.  相似文献   

8.
从四个方面研究平菇栽培技术,即菌料的研究,菌料尽量利用当地资源下床料、啤酒糟、稻草等;接种技术研究,采用接种钉开放式的接种;管理技术的研究,主要是在菌袋上采用人工补水,人工补营养,喷施菌活剂,促进菇现蕾等管理技术;菌种选育,采用自选自育。  相似文献   

9.
从四个方面研究平菇栽培技术,即菌料的研究,菌料尽量利用当地资源下床料、啤酒糟、稻草等;接种技术研究,采用接种钉开放式的接种;管理技术的研究,主要是在菌袋上采用人工补水,人工补营养,喷施菌活剂,促进菇现蕾等管理技术;菌种选育,采用自选自育。  相似文献   

10.
从当初种1亩普通菇,到现在种50亩珍稀菇;从当初种菇亏本到如今的赢利大户;从当初种菇技术一窍不通到现在的种菇能手,建德市梅城镇洋程村的种菇大户朱跃平说起这样的巨变,就会竖起大拇指夸赞说:“我能在种菇致富路上奔跑,全靠杭州市科技特派员周祖法的支持!他连续4年从杭州给我送来菌种,每年都要在种菇的关键时间来指导我种珍稀菇。”  相似文献   

11.
食用菌是一类品种多、营养全、味道美、富含多种活性物质的大型可食用真菌。近10年来,我国食用菌育种和工厂化栽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从而带动食用菌产量逐年攀升,但目前我国食用菌存在鲜食消费模式为主、加工产业链弱、加工率低、加工产品少、市场附加值低等产业问题,导致大量食用菌鲜品滞销而影响整个产业稳定。这些突出的问题造成食用菌产品在国内销售和国外出口时利润非常低,严重阻碍了食用菌产业的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围绕目前我国食用菌加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食用菌加工产业的发展现状、食用菌加工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进行了阐述,以期为产业稳定健康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发展食用菌业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忻州发展食用菌业的现状和潜力,并提出了发展食用菌业的对策,指出发展食用菌业是忻州市脱贫致富的一项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从香菇品种特性、温度、菇木含水量、空气相对湿度等几个因素的研究表明,花菇的形成并非某一品种固有的遗传特性,其关键的环境因子是湿度,在菇木和环境空气相对湿度“内湿外干”的情况下有利于花菇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项目对低温草菇和高温草菇菌株进行了酶解制备原生质体及原生质体的融合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融壁酶Novozym234对低温草菇和高温草菇酶解效果较好,酶解浓度为2.5%,稳渗剂以0.5Mol/L蔗糖为佳,pH值保持在8.5左右,以30%的助溶剂(PEG4000-6000)作为融合诱导剂进行草菇原生质体融合,并获得融...  相似文献   

15.
利用菌渣栽培草菇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不同种类的菌渣(香菇、平菇、金针菇)处理后加入辅料作栽培基质,用于草菇的栽培,结果表明:经过简单处理的菌渣栽培草菇,与传统的稻草栽培配方相比,有菌丝生长快、产量高、成本低等优点,其中金针菇菌渣栽培草菇的生物转化率达到22.6%,比传统稻草栽培料高出15.7%,说明菌渣用于生产草菇菌种是可行并有良好效果的。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黄花菜和食用菌的营养价值,测定了黄花菜和香菇、木耳、银耳等3种食用菌中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C(Vc)和纤维素等营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4种食材的营养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可溶性总糖含量以黄花菜最高,依次为黄花菜〉香菇〉银耳〉木耳;可溶性蛋白质、Vc和纤维素含量均以香菇最高,分别依次为香菇〉木耳〉银耳〉黄花菜、香菇〉银耳〉黄花菜〉木耳、香菇〉黄花菜〉银耳〉木耳。研究结果说明,香菇和黄花菜的营养成分含量与木耳、银耳相比具有较大优势,4种食材的综合营养价值依次为香菇〉黄花菜〉银耳〉木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如何提高蘑菇产量和质量为基本出发点,围绕影响蘑菇生产成败的培养料发酵、出菇前的水分管理和控制病虫害发生等主要技术环节进行了讨论,并在对生产中所容易产生的一些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导草菇现代工业化生产试验的初步结果。属国内首次报导,在劳动生产产率上比传统的手工操作提高约10倍,大批量多次生产的生物学效率达16%,最高达20%。而且从生产条件的改善上看还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经济效益是好的,具有令人鼓舞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试验选取CTP-5和多菌灵两种消毒剂,设计了020 000 mg/L 7种浓度梯度组,对食用菌培养料进行处理后接种平菇菌种进行培养,通过观察食用菌菌丝的生长情况以及杂菌的生长情况,以研究CTP-5消毒灭菌效果。结果表明:CTP-5和多菌灵两种药剂处理培养料都具有明显的防污染效果,CTP-5和多菌灵的有效消毒灭菌浓度分别是10 000 mg/L、8 000 mg/L。但药物处理组与高温灭菌组对照比较,其菌丝生长较慢,CTP-5与多菌灵处理组比较,消毒效果和菌丝生长差异不明显。CTP-5是无毒\无残留的新型消毒剂,可代替多菌灵在食用菌培养料中进行辅助消毒,防治污染。  相似文献   

20.
Dubnau J  Grady L  Kitamoto T  Tully T 《Nature》2001,411(6836):476-480
Surgical, pharmacological and genetic lesion studies have revealed distinct anatomical sites involved with different forms of learning. Studies of patients with localized brain damage and work in rodent model systems, for example, have shown that the hippocampal formation participates in acquisition of declarative tasks but is not the site of their long-term storage. Such lesions are usually irreversible, however, which has limited their use for dissecting the temporal processes of acquisi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 of memories. Studies in bees and flies have similarly revealed a distinct anatomical region of the insect brain, the mushroom body, that is involved specifically in olfactory associative learning. We have used a temperature-sensitive dynamin transgene, which disrupts synaptic transmission reversibly and on the time-scale of minutes, to investigate the temporal requirements for ongoing neural activity during memory formation. Here we show that synaptic transmission from mushroom body neurons is required during memory retrieval but not during acquisition or storage. We propose that the hebbian processes underlying olfactory associative learning reside in mushroom body dendrites or upstream of the mushroom body and that the resulting alterations in synaptic strength modulate mushroom body output during memory retriev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