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基于特征结构提取的盲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所有盲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中,SCORE无疑是一种出色的算法,然后,求解过程中所需进行的奇异值分解而导致的巨大运算量令人无法忍受。本文把它归结为一类特征结构的提取问题,提出了一个合适的代价函数,通过对代价函数取极小可以提取所需要的最大特征值,从而将运算量大大降低,计算机仿真验证了这种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为克服基于特征值分解(EVD)的空时编码(STC)联合波束形成技术在多用户干扰系统中性能的恶化,该文提出了1种卷积复合权结构,将发射波束等效为2个分别具有不同功能的子波束的相乘叠加,实现空时编码在空间分集上的技术优势与波束形成在加强期望信号和干扰抑制特性的最优组合,在获得空时编码空间分集增益与波束形成的阵列增益同时,实现对其它用户干扰的零陷抑制。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复合权的联合空时编码与波束形成方案与传统基于特征值分解的联合方案相比,系统可靠性和系统容量都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在投影渡束形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神经网络的波束形成算法.该方法利用自适应迭代形式获得了波束形成的权向量,避开了投影算法对相关阵特征值分解的计算过程,因而减少了计算量,获得了相对快速的波束形成图,提高了自适应能力.经数值模拟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适于CDMA的匹配滤波波束形成准则,提出使用幂法计算权矢量的波束形成的新方法.根据相关阵为对称正定阵、特征值全为正数和最大特征值远大于第二大特征值的特点,通过幂迭代的方法求得最大特征值和最大特征矢量,进而进行波束形成.该算法比已有的共轭梯度法方法收敛速度快,每次迭代的乘法数由O(5N2 5N)减少到O(N2 N).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和仿真验证了该算法收敛特性与干扰信号功率、信噪比和扩频比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张涛  谢红 《应用科技》2009,36(1):57-59
波束域MUSIC算法在波束域高分辨目标方位估计算法中是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和阵元域处理相比,波束域处理具有计算量小、分辨信噪比门限低的优点。文中论及窄带信号的波达方向估计问题,提出了高分辨处理的一种改进的波束域MUSIC算法。仿真计算表明,这种改进算法改进了信号的分辨信噪比门限。  相似文献   

6.
在无线蜂窝系统中,当采用下行波束赋形技术时,所有用户所接收到的信号必须满足给定的信噪干扰比。由于信噪干扰比的大小与天线的辐射方向图有关,故平常所用的技术(如空间相关矩阵特征值分解技术)都必须再加以额外的功率控制。提出了一种新的下行波束赋形与功率控制的联合优化算法,这种算法不但能够调整权系数以使所有用户具有相同的信噪干扰比,而且可以使用户的功率辐射最小。  相似文献   

7.
张涛  谢红 《应用科技》2009,36(2):31-33
波束域MUSIC算法在波束域高分辨目标方位估计算法中是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和阵元域处理相比,波束域处理具有计算量小,分辨信噪比门限低的优点,文中论及窄带信号的波达方向估计问题,提出了高分辨处理的一种改进的波束域MUSIC算法.仿真计算表明,这种改进算法降低了信号的分辨信噪比门限.  相似文献   

8.
基于稳健的Capon波束形成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稳健盲多用户检测器.根据特征波形的误差范围,该检测器可以较精确计算控制稳健性的对角加载量.结果表明,研究方法在比特误码率以及渐进多用户有效性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且采用特征分解自适应跟踪算法,容易推广至自适应实现.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多用户多输入单输出机会波束中存在的用户数和反馈量过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询问反馈策略下的门限截断机会波束系统——询问截断机会波束.以吞吐量最大化为原则设定截断门限,用户只有被基站询问且接收信干噪比大于系统截断门限时才进行反馈,一旦基站接收到反馈信息就停止对相应波束的询问,并分配给相应用户,重复此过程直到完成所有波束的分配.若某一发射波束在询问所有用户后仍未有反馈,则截断此波束发射.相对于传统机会波束系统,询问截断机会波束能够优选发射波束,降低反馈量.在瑞利衰落信道中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和仿真,并与传统机会波束比较,结果表明合理设置截断门限能将反馈量降低到1%以下,并将用户较少时的吞吐量提高了约1.2b/(s·Hz).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角加载思想,针对宽带信号空时处理结构,将空时接收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并利用矩阵求逆定理推导出空时结构对角加载值的范围,得到空时结构对角加载波束形成算法的优化方程以及最优权向量的解.仿真结果表明,算法有效地对协方差矩阵估计进行了修正,增强了空时波束形成算法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1.
在无线蜂窝系统中 ,当采用下行波束赋形技术时 ,所有用户所接收到的信号必须满足给定的信噪干扰比。由于信噪干扰比的大小与天线的辐射方向图有关 ,故平常所用的技术 (如空间相关矩阵特征值分解技术 )都必须再加以额外的功率控制。提出了一种新的下行波束赋形与功率控制的联合优化算法 ,这种算法不但能够调整权系数以使所有用户具有相同的信噪干扰比 ,而且可以使用户的功率辐射最小  相似文献   

12.
连续梁桥模态分析与试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为了研究弹性基础上连续梁的振动特性,提出了连续梁桥墩的振型函数表达式。对室内连续梁桥模型进行静力试验和模态试验,并与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研究了连续梁桥在纵桥向和横桥向的自振特性。结果表明:考虑上下部结构共同作用时,连续梁桥的低阶振动形式主要表现为桥墩的弯曲振动,试验测得的频率和由理论振型函数计算的结果误差不超过6%;说明该桥墩振型函数可以较好地应用于连续梁桥的动力计算中;这种方法可以为此类桥梁的动力和抗震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基于高精度低阶测试模态对桥梁构件抗弯刚度通过导入最佳参数进行平差的最小二乘解识别方法。通过对混凝土试验梁及一座3跨变截面连续箱梁抗弯刚度现场检测及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此方法有效地抑制了模态振型测试误差对识别精度的过度影响,即使对1.5%的锯齿形严重模态振型误差及20%的偶然模态振型误差,识别精度都在6%左右,较好地满足工程精度要求。此外,通过多例模拟数值计算表明锯齿形模态振型误差可作为识别精度的控制性误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形函数性质产生直梁单元形函数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形函数性质产生直梁单元形函数: 首先利用直梁单元形函数在其余节点上的性质构造在第j 个节点上包含待定常数的形函数表达式, 然后利用该形函数在第j 个节点上的性质, 求得在该节点上的所有形函数, 最后重复上述步骤可得到梁单元其余节点上的形函数. 以3 节点6 自由度直梁单元为例, 阐述了该方法产生形函数的应用, 同时也给出了2 节点6 自由度和2 节点8 自由度直梁单元的形函数. 与传统的方法相比, 该方法求解形函数的工作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遗传算法在波束追踪和成型中的应用,着重探讨了该方法在解决追踪连续移动信号的同时抑制固定强干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二进制编码方法,该方法引入了若干参数用以控制解的精度和搜索空间。特别考虑了算法的收敛性和可靠性。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在跟踪快速移动信号的同时,有效地抑制一个固定强干扰。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利用离子束刻蚀技术制作微光学阵列元件的工艺条件.研究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光刻热熔法制作的光致抗蚀剂掩模图形经具有不同能量的离子束刻蚀后可以有效地实现向衬底材料上所作的选择性转移,所作的理论分析结果为非球面微光学阵列元件的制作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7.
针对可移动简支具有挠性/不确定性的简支梁系统, 采用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相对描述方式, 建立可描述其整体转动和相对变形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解析结合数值分析了可移动简支刚度对系统模态和轴向压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 简支梁可移动简支刚度相对梁刚度偏小时, 对系统低阶频率、低阶振型和失稳模式影响显著, 主要体现在梁的整体转动特性上, 且相对描述方式中的低阶振型也与经典梁的模态不同, 体现了整体运动对相对变形模态的影响特性; 简支梁可移动简支刚度相对梁刚度偏大时, 主要对系统高阶频率和振型有一定影响, 而对低阶频率、振型和失稳模式的影响很小。此研究成果和认识对于梁构件约束边界设计与柔性多体动力学理论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种改进的最小方差无畸变响应(MVDR)波束形成方法,通过调节波束形成的权向量设计中的增强因子来改善其方位分辨力,并且不以牺牲信号与干扰+噪声比增益为代价.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MVDR波束形成的方位分辨力,且不损失MVDR波束形成的信号与干扰+噪声比增益.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星载多波束天线测试波束数量大、在轨测试成本高、性能评估困难等问题,在合成多波束形成原理基础上,通过分析天线系统中波束成形网络和馈源阵之间的映射关系,提出了一种以馈源阵性能为基础评估天线性能的策略。采用最小二乘估计法,对馈源性能估计中典型波束的数量、组合方式选取与平均估计误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仿真实验得出了典型波束数量、组合方式、平均估计误差三者间的定量关系以及在实际条件下,测试波束数量的选取范围和波束最佳组合方式,为高效地处理在轨测试数据提供了一种低复杂度的分析方法,对实际系统中星载多波束天线在轨测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电子束直接熔化技术中的粉末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子束直接熔化金属粉末技术中,为了避免真空室抽气瞬间的气流和电子束对金属粉末的作用力改变粉末的堆放状态,建立了金属粉末受力模型,并对金属粉末的受力进行计算和分析。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在抽气口位置粉末容易被气流抽走,工作台不能与抽气口在同一水平高度。0.5mA以上的电子束束流引起的压力会推开气雾化不锈钢粉末,该现象的主要解决途径为降低电子束束流、提高粉末致密度和选用摩擦因数大的金属粉末。此外,利用电子束对金属粉末预热,提高其相互间的粘结力也是解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