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朱江 《自然与人》2010,(5):66-66,F0003
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的现实警告我们,要尊重大自然,对大自然说“是”,不可轻举妄动,不要以为自己是地球的统治者就可以肆意妄为。如果不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关注我们的各种行为对大自然的影响,报复会不断出现,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2.
在大自然中,仍有很多不解之谜尚未被揭开,其中有一些动植物的奇异现象就无法解释. 我们知道,西非有一种蚊子的幼虫具有神秘的生命力.科学家证明,如果把这种幼虫置于零下190℃低温中,经3天时间仍不会致死.如果把它放入滚开的热水中,持续60秒钟,照样不死.到底是什么缘故使这种幼虫在这样高温或低温条件下能够生存一定的时间呢?答案尚未找到.  相似文献   

3.
水体富营养化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行为的惩罚——当我们污染了水体,破坏了大自然生态平衡,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体系,最终也就破坏了我们自己的家园。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大自然探索》2001,(6):73-73
初识《大自然探索》是在一张全国报刊的征订广告上,在密密麻麻的报刊名字中间,“大自然探索”五字深深地吸引了已步入高中校门的我。我对大自然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只为“探索探索大自然”。于是我当天就去邮局买了一本。 没想到,我第一次看《大自然探索》就再也收不住了。一个色彩缤纷,精彩奇妙的大自然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于狭小的课堂飞到广阔的大自然之中,搭乘上潮流的快车,我的眼睛亮了,心也亮了。我真高兴,能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找到这个使我增长见识的朋友。 我决定订阅这份杂志,但一心望女成龙的父母怎肯让女儿去订阅这种…  相似文献   

5.
海之殇     
不久前发生的印度洋大海啸令举世震惊,受灾之地生灵涂炭,田园毁损,城市遭劫,大地满目疮痍,人间的生离死散事件继续上演,人类又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 面对这么一场震撼人心的事件,学术界又引发了一场唇枪舌剑。有人提出“人类要敬畏大自然”,持这样观点的大多数为环保人士。而有  相似文献   

6.
探测车生来就是一个探险家。它为探险而生,为探险而死。它们都死得很悲壮,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发射台、宇宙空间或另一个陌生的星球就是它们永久的归宿。  相似文献   

7.
<正>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向来是步步紧逼的。这从浙江省沿海的海塘建设就能看出来。浙江海塘的分布有点像蚌壳的生长纹理,沿着不同时期的海岸线一道道自内而外、由老到新。在海塘与海塘之间,是从海中淤出的土地。海进海退是地史演进中的常态,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但多年来,人类向大海索要土地的步伐却是只进不退。  相似文献   

8.
在大自然中,仍有很多不解之谜尚未被揭开,其中有一些动植物的奇异现象就无法解释。我们知道,西非有一种蚊子的幼虫具有神秘的生命力。科学家证明,如果把这种幼虫置于零下190℃低温中,经3天时间仍不会致死。如果把它放入滚开的热水中,持续60秒钟,照样不死。到底是什么缘故使这种幼虫在这样高温或低温条件下能够生存一定的时间呢?答案尚未找到。当布谷鸟长大后,不再同其生养的父母一起飞往南方的故乡,而单独地飞往中非,在那里过冬。迄今人们尚不明白布谷鸟出生后头一年为何能单独准确无误地选择道路,不是飞到苏门答腊或墨西哥,而非要飞到非洲…  相似文献   

9.
数学家们曾开玩笑说,若要长生不死有一个办法,就是找到这样一个问题,它极其重要,重要到你不解决它就不能够死,然后你就把它束之高阁,不去解决它。在计算复杂性理论的领域中,多项式分层结构问题好象正合那些想永远不死的人的意。它很困难——是那样地难,以至于就象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的罗纳尔德·格雷汉(Rouald Graham)形容的一样,“多  相似文献   

10.
<正>大自然崇高而卓越,无论现在还是以前,我们都没有离开过大自然,我们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但你了解大自然吗?你知道它正在翻天覆地的改变着吗?你探索过大自然的奥秘吗?来吧,看一下《大自然探索》,从现在开始,了解一下大自然吧。让我们携手揭示自然奥秘,再现探索历程。  相似文献   

11.
死生契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静 《世界科学》2000,(4):40-41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几年前去世的外婆。想起外婆在世时的一些事情,仿佛一触手,外婆就坐在家里那张八仙桌旁。走在马路上,有时候看见瘦瘦的老太太,似乎又幻化成了外婆的身影,不由得心里涌起一阵怅然。死亡就这样随着亲人的音容时刻在生者的生命中浮现,死亡在这里似乎具有永远生活着的意义,因为死,生命结束,同时也得到固定,尽管生命的形式已经消失。 其实,死和生从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无生,焉有死;无死,曷谈生。 生和死是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面对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面对死。所以,人类文明史上关于生和死,古今中外…  相似文献   

12.
钱塘江沿岸一带沙地平坦,气候温润,河沟众多,植被丰富,有了这么好的自然条件,这里就成了众多昆虫的栖息之地。特别是每年夏秋之际,昆虫们更加活跃异常,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一切。  相似文献   

13.
近期来,人们一直喋喋不休地议论着在生育前选择孩子性别的可能性,其理由似乎、也仅仅似乎是充足的。前不久,一些瑞典大夫还在今年的《英国医药杂志》第281期中发表了一篇离奇的论著,说是一位生育过二个或二个以上男孩的妇女,在49岁时有生乳房癌的危险;倘若她仅生育过一个男孩,患病的年龄可能会是55岁;如她一个也未生育,其患病年龄就会推迟到61岁。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大自然探索》2007,(6):1-1
最近,本刊总编辑接受龙源期刊网(数字期刊收录网)记者蔡凛立的采访,就《大自然探索》的办刊宗旨、编辑理念、发展状况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关心《大自然探索》的读者朋友们可以到龙源期刊网上了解有关情况(http://zhubian.qikan.com),如果您还想了解什么问题,请给我们写信或发邮件,我们会尽快答复。以下是部分访谈内容。  相似文献   

15.
记忆是大自然的奇迹大约5.3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突然地变得丰富起来,一些肉眼看得见的生物体大量地出现了,它们迅速进化,其形态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是生物史学家们所称的寒武纪生命大爆炸(Cambrian explosion)。大约就是在那个时候,生命体进化出了最早的神经细胞,生命渐渐学会了用神经系统探索世界,感知环境和储存信息,大自然就这样有了记忆。接下来的几亿年,生存竞争不断地驱动大脑的发展,动物王国中的"记忆明星"层出不穷。回游鱼能记住  相似文献   

16.
“百花仙子”、“会飞的花朵”、“大自然的舞姬”,这些美丽的名字都是用来形容大家熟知的一类美丽昆虫——蝴蝶。因为优雅和美丽,它们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从诗词歌赋到舞蹈音乐,人类文化中处处都能找到蝴蝶的影子。  相似文献   

17.
感冒是大自然的恩赐 记者:黄建始教授这一段话,真是让人目瞪口呆.原来司空见惯的感冒,竟然是一种这么难以攻克的疾病.那么,我们就换个角度来看感冒,看看在我们眼里这么小的毛病,专家会怎么看待.  相似文献   

18.
正显微镜把人类带入了大自然中另一个奇妙的世界。它是窥视微观世界奥秘的眼睛,是开启微观世界大门的金钥匙。显微镜——放大镜2.0版本早在公元前1世纪,人们就已经发现通过球形透明物体去观察微小物体时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后来有了放大镜、眼镜等光学器具。  相似文献   

19.
看起来,大自然的游戏规则严酷无情,它只给强者开绿灯.所以对大多数动物来说,它们从出生时起,就得时刻准备为生存抗争、奔波,以求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0.
温锋 《自然与人》2012,(1):F0003-F0003
看了一个文友关于QQ归宿问题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说的是她有一个骨灰级的网友.有段时间不知受了什么刺激,忽然极其执着地见人就问:“哪天我要是死了,我的QQ怎么办?腾迅的人又不知道我死了。那么我的QQ还会一直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