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广西大瑶山为例 ,运用定量方法对各个族群内部的异质性进行测量 ,以使人们能够大致地把握这些族群内部在某些客观特征方面的分化程度。分析族群内部异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族群认同、族群边界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族群认同的历程,也是民族走向融合的历程。在中华民族繁衍的几千年中,族群认同和民族认同是一个既敏感而又沉重的话题。而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历程,往往以沉重的代价而得以实现。在整个民族认同的大背景下,着重以佤族的族群认同为蓝本,试图提出佤族的族群认同特有的差异性,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方案,从而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3.
不同族群的民间传说常常包含着该族群丰富的集体记忆,对于整个族群而言,传统节日中的集体记忆尤为重要,因为传统节日构成了族群整体性的纪念活动,族群的集体记忆在节日中以讲述的方式形成传承机制,同时决定着节日中的相关仪式和风俗习惯,构成了一个族群稳固的身分认同基础。以壮族民间节日中的节日传说为个案,通过本分析和田野描述来说明节日传说中的集体记忆与族群身份认同之间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族群特征最重要的载体.濒危语言蕴涵着语言使用者在千万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丰硕认识成果,反映了使用这些语言的人群在思维和认知模式上的特殊性,忠实地记录和见证着族群的历史变迁,承栽着这些族群的文化,表现了他们的社会结构关系和民族特征.保存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保存一种文化,相反则会失去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失去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失去一种可供比较、借鉴的文化和信息来源,最终也将失去了人类的一个族群.  相似文献   

5.
沙阿鲁阿族是台湾原住民邹族的三大族群之一,以三民乡民权村的沙阿鲁阿族来看,民权村的原住民以布农族为主,其次为沙阿鲁阿族和堪卡那福族,通用的原住民语言是布农语,沙阿鲁阿族和堪卡那福族的后裔,多年来被视为或自视为布农族而不自觉。但近年来随着族群意识的高涨,后二族群的后裔,纷纷挺身而出,声称自己的族群认同。从中我们看到国家与地方的折衷以及不同族群间的冲突与妥协。如何为族群间寻求一相处之道,是今日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新站油田流体非均质性分布规律及成因,利用新站油田228个油砂提提物的族组成特征,饱和烃气相色谱,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等多种资料,选用不同参数,利用传统的关系图件法,并首次尝试运用数学统计方法,来划分原油族,在总结族群划分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族群的分布规律,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葡萄花渍组油砂可区分为三种类型,而黑帝庙组油砂有两种不同类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族群分布规律的对比分析发现造成两油组几种族群的主要在摁是受到构造和岩性因素的控制,此外次生改造作用也影响族群分布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族群性研究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族群性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活动中日益突出的重要性使族群性研究成为当今人类学界的热门话题。族群性研究涉及到族群、族群性、族群认同等重要概念,以及在中国语境中族群和民族概念的不同层次、不同场合的使用问题。对族群认同的解释是族群性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对族群认同的解释有场景论、原生论和对立论三种主要理论。  相似文献   

8.
华裔族群认同的持续并不在于任何汉语使用的持续 ,因此需区分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然而文化——特别是其中的语言部分——可表现认同的类型 ;而文化涵化的不同层次导致了对华人认同的不同理解。因此研究华裔族群的认同应该从“语言、语言的涵化与认同的关系 ;中文能力与认同的关系 ;国籍与认同的关系”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9.
族群形式与族群内容返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的民族研究多强调内容,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即民族形式后面的政治、经济和历史因素,而对于民族的形式本身研究不够。如果“民族”是历史结构的产物的话,那么“族群”就是利益互动的“宠儿”。在市场经济中,民族属性经常在商业利润面前黯然失色,不同的利益分割了同一个民族和族群,相同的利益把不同民族或族群的人联系在一起。面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巨变、速变,中国需要对自己的“民族”作新观察,还要注意“族群”新形式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运用马来西亚的事例强调了族群性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涉及不同族群的政治程序的重要意义。族群的形成涉及一系列的过程 ,这些过程使人们在一国家内意识到一个共同想象的社群。创制族群和国家认同的过程实际上构成了同一历史过程的重要部分。在一国家范畴内 ,不同的族群对国家认同有不同的憧憬 ,因此有必要将国家认同与族群性相关联思考。论述了马来人和华人的族群划分问题以及沙捞越土著人复杂的族群认同意识和族群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11.
赵静静  张璐 《科技信息》2009,(28):148-149
礼貌作为人类文明的体现,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如何做到礼貌得体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不同的文化对于礼貌的理解不同,人们对什么是礼貌和怎样做才是有礼貌持有不同的观点。这就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礼貌误解,进而导致交际失误甚至是失败。所以,对礼貌现象的对比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旨在通过汉英礼貌研究中几种重要观点的比较,揭示不同语言文化对礼貌理解的不同及其原因,从而避免礼貌交际失误,实现交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运用马来西亚的事例强调了族群性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涉及不同族群的政治程序的重要意义。族群的形成涉及到一系列的过程,这些过程使人们在一国家内意识到一个共同想象的社群。创制族群和国家认同的过程实际上构成了同一历史过程的重要部分。在一国家范畴内,不同的族群对国家认同有不同的憧憬,因此有必要将国家认同与族群性相关联思考。论述了马来人和华人的族群划分问题以及沙捞越土著人复杂的族群认同意识和族群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13.
族群问题是当今台湾政治生活中的一大积弊。每到政党竞选之时,族群问题就成为各政党争相操弄的选战工具。其中,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台独”势力时族群问题、尤其是原住民身份的利用最为明显和突出。“台独”势力对族群问题的政治利用不仅是出于其政党斗争的目的,更主要的是为其“去中国化”的“台独”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14.
陨铁从空中降落,被初民理解为天神恩赐人间的圣物。金属起源于天界的神话观在铁器时代成为支配性的意识形态。通过考察欧亚非三大洲数十个民族或族群的铁器、铁匠神话及相关成年仪式、秘密社会,阐明由人类文明催生的一种物质(铁)生产在人类精神领域引起的巨大回响:由铁的冶炼铸造为原型的创世神话和重铸世界秩序神话;铁匠之祖来自天国的信仰;铁匠与至上神的关系;铁匠与巫师、萨满、酋长、医者、歌手、诗人、国王的身份混同关系。通过铁这种特殊物质的叙事,从一个侧面梳理出神话在人类文化编码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5.
贺州是典型的多族群、多语言地区,被知情的学者称为"岭南族群博物馆"。贺州的族群认同呈多样化态势,其中语言认同最为凸显。通过贺州不同族群成员语言掌握情况的计量统计与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贺州各族群语言的自我认同度及相互认同度均相对较高,是贺州各族群族群意识及族群向心力强、族群边界相对明晰及族群关系良好的具体体现;贺州不同族群在对他族群语言的认同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贺州各族群及族群语言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强势弱势之别。  相似文献   

16.
族群意识·认同·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大量翔实资料为依据,就人文学界有关族群意识特性实质的新近学术观点进行了讨论,指出族群特性应涵盖文化现象、心理认同和社会组织等层面  相似文献   

17.
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化时代为视觉艺术的繁荣和人类文明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艺术的语言形象、审美思维、创作等一系列视觉艺术课题给现代社会带来了相应的变化,给人们在文化生活、商业活动等方面开创了新的领域。文章将从不同侧面为数字化时代对视觉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能引起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18.
族群互动与认同是族群关系的两个主要方面。文章通过对贺州多族群语言互动典型案例的研究,认为贺州族群语言互动与族群认同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语言的相互学习是族群交流的必要条件,语言使用的发展趋势也预示着族群交往与族群融合的发展潮流;族群认同是族群关系的重要一环;贺州各族群语言的自我认同度和相互认同度均较高;贺州各族群在族群语言互动中,对不同族群语言的认同程度有一定区别,不同族群间的语言认同过程和认同程度也有差别;语言忠诚度是衡量族群自我认同度的重要指标;族群之间的密切接触,并不意味着接触某一方或者双方的互化或消亡,相反,它们仍然会顽强地存在,有时甚至产生比过去更加强烈的族群意识。  相似文献   

19.
族群形象是指不同族群主体对其他族群形象的主观认识与感受。是经过了认识主体的主观加工而成的,与客观形象并不必然吻合。从心理学角度看,主流文化对少数族群的形象模塑是一种建立在文化优势意识基础上,对异域或异族进行心理贬低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在历史过程中,又极大地影响了民族关系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满—通古斯学研究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重要学科与学术热点,极具民族文化特色与国际学术交流优势。指出满—通古斯学研究的人类学价值,一方面体现在该族群至今仍保存着人类早期文明的诸多形态和特性;另一方面,该族群中的满族及其先人,在历史发展中以其突出的贡献,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宝贵经验与教训。对中国满—通古斯学的研究及发展从研究人才、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科学阐明了满—通古斯学研究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并提出深入发展的新观点、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