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听证会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不可或缺,听证会是提供意见交互平台的环评公众参与方式,能够使公众自主表达对环境影响的看法、意见。通过法律、制度明确并规范环评听证会及实施程序,对有效举行听证会,征求公众意见,提升环保公众参与,具有前提性保障作用。本文通过参照等方式,指出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听证会制度在立法状况、实施环节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可  李洪艳 《科技信息》2010,(29):356-356,369
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现行的环评制度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提出了一些思考与建议,认为应建立健全环评责任制和环评双向论证制度.增加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和深度,加强环评的公众参与,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同时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专业技术性。  相似文献   

3.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存在一定的"邻避效应",公众关注度高。本文从项目建设与产业政策、技术规范及规划和规划环评等的符合性、焚烧系统和烟气净化处置、厂区恶臭气体的处理和公众参与等四个方面,梳理总结了环评中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情况及意见建议,为此类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工作和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北京市居民对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认知度,包括对环评公众参与的了解程度、参与积极性、理性情况和最关切问题等方面。对1043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北京市居民对环评公众参与的认知度相对较高,超过半数居民对环评公众参与有所了解,参与积极性较高,能够理性看待环评结论,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信息处理和信息反馈两个角度提出完善我国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的具体建议,以期切实提升环评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开展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概括了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详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众参与环评的规定,提出公众参与环评的步骤。探讨成功开展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活动所需要重视并做好的环节,以及判断公众参与活动是否成功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环保领域的基本制度之一,公众参与在环评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我国环评中的公众参与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更准确地分析公众参与的结果,用表达公众对项目支持程度的量化指标公众认可度和认可等级及其计算公式进行了实例分析,并对实例分析的结果作了讨论,最后对我国环评中的公众参与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环评制度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管理体制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环评本身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该文对现行环评制度进行分析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环评法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岩松  孔范龙  初磊  王春艳  陈少君  李扬 《科技信息》2010,(33):I0009-I0010
结合工作实践,归纳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突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剖析了问题成因,提出了应实现收费模式的转变、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要具有灵活性。进一步健全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提高环评审批部门业务能力等有效建议,为进一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更好的改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环境保护的指导作用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权是否得到落实直接制约着环评制度效果的发挥,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由于受到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在适用范围、环境立法、实施的有效性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作为一个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鼓励公众参与进来,可以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和看法在决策中得到较充分的考量。尽可能兼顾各方利益,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来减轻和防止环境侵害。  相似文献   

10.
文章是对我国公众参与立法状况的一个研究,分成三个部分:首先分析了公众参与的理论及规范依据,包括法理依据、宪政依据以及规范依据;其次回顾了我国公众参与的发展状况,并分析了立法中公众参与的特点;最后从公众参与立法的缺失出发,提出了若干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于部分刑事自诉案件,检察机关依一定条件将其转化为公诉,既符合起诉便宜主义精神,又利于维护公益与私权的平衡,自诉转公诉制度已被许多国家的立法所吸收。我国刑法虽有这方面的规定,但刑事诉讼法却没有相应的程序规范,需要在考虑我国国情和借鉴外国立法的基础上,通过修法来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陈诚 《科技信息》2010,(5):351-352
对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产生、发展,体系及公众参与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分析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利益相关者博弈框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中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利益相关者的特点和地位,分析了政府、项目建设方、评价方、公众之间的博弈机制.博弈结果显示,政府规制行为的可信度是确保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效实施的决定性因素;项目建设方与评价方存在合谋违规的强烈动机;公众参与不足,缺乏对政府、企业、评价方的有效约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和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非财产性利益贿赂符合犯罪的本质特征,将其立法是大势所趋。刑事立法应细化贿赂犯罪的罪名,降低受贿罪之立案标准,建立多元量刑模式,并完善相关立法以打击因贿赂而诱发的其他犯罪。司法操作中非财产性利益贿赂的认定标准应综合考量,证据规则适用贿赂推定,量刑标准要重点考虑对公权力的侵害程度及社会后果,既得利益之处理适用罚金刑和资格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问题一直是社会公众环境权益争论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基于自然科学认知为基础环境影响评价(环评)工作的顺利展开。本研究针对该问题,从国内对环境影响评价科学研究的现状展开论述,并结合环评理论在国外的发展缘起出发,从本质上把握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发展的轨迹,甄别亟待解决的症结,引出对环评中科学认识与价值判断的探讨:着重在理论层面对科学认识与价值判断进行认识和解读的基础上,提出将自然科学性与人文社会属性两者进行复合。即研究人类的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后果的客观影响的同时也需强化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社会属性的认知与实质性落实。为不断更新环评理论知识,有必要将社会环境价值纳入环评价值判断体系内,量化其影响,实现环评工作自然科学性和人文社会性的有机结合,以推动环评实践工作的开展。进而科学地将其引入到环评研究的范畴中,实现价值判断对推进环评工作的重要社会功能,根据当前对环评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两者结合研究,特别是推进环境社会研究的思路与框架的建构,以便有力地促进环评理论工作的广泛展开和更为有效地推动环评实践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论解决我国立法冲突的几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解决立法冲突问题至关重要的是赶紧出台酝酿已久的《立法法》,从而使立法活动规范化。作者由此出发提出了七项措施:完善授权立法;提高立法者素质;加强立法程序的科学化、民主化;完善立法监督;健全法律、法规的清理、编纂和修改工作制度;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建立法律规范冲突的裁决制度。  相似文献   

17.
证券自律规则法律属性的判断取决于证券自律管理权系公权力抑或私权利的认识。证券监管部门的审批不会使得自律规则成为规章,但经证券监管部门审批的规则具有了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属性,应经证券监管部门审批而未审批的证券自律规则不具有法律效力。无需审批的证券自律规则具有民事规则的属性,但实践中哪些自律规则需经审批还需进一步界定。  相似文献   

18.
从审批程序、过程监管、公众知情三个角度对美国2009年"关于特定转基因生物进口、州际转移以及环境释放"安全引入法规修订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分析,研究了美国该法规的修订对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影响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