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义论述了E·加涅所提出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几种表证形式,说明了该知识表征系统的包容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理解是首要的.而陈述性知识的相应缺乏、调动或选择了不相称的认知图式以及部分过程性知识的学习脱离了数学情境,都会给理解带来障碍。补充相应的陈述性知识、帮助学生选择相称的认知图式和展现数学知识的数学情境.能有效的促进数学理解。  相似文献   

3.
克拉申的“监察模式”学说是英语教学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学说。就“监察模式”的理论核心“理解性输入”作简要的评述,分析其长处与缺欠,做出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睡眠的记忆巩固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材料的类型、学习与提取测验的类型以及睡眠的不同特征?弱编码联系、外显编码的记忆相对于强编码联系、内隐编码的记忆提高得更多;慢波睡眠巩固陈述性记忆而快速眼动睡眠巩固程序性和情绪性记忆;陈述性记忆的提高来自相当短的睡眠时间,程序性记忆的提高似乎更多地取决于学习后当天的睡眠时间长度。  相似文献   

5.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分别与我国传统教学中所谓的知识和技能概念相当。语文陈述性知识是指命题网络或图式表征的、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语文知识,如学生个体积累的词汇知识...  相似文献   

6.
Anderson的语言知识技能化理论把知识划分成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语言习得过程是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语境问题。"补缺假设"理论在语言知识技能化理论框架下具有现实意义,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与语境适配过程,这个过程对外语教学的启发很大。  相似文献   

7.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不是线性的,知识向能力转化受知识类型、学习策略、学习情境等中介变量的制约.研究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条件与策略是深化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可分为三大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之间相互转化,策略性知识调控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问题解决检验个体能力的高低.  相似文献   

8.
司法政策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规范,司法政策进入司法裁判是我国法治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作用。在既有实践中,司法政策进入司法裁判有三条主要路径,分别为“当事人陈述”“裁判理由”和“裁判依据”。除主要路径,司法政策进入司法裁判的途径还有“首部程序性适用”“尾部陈列性适用”和“裁判引用性适用”三条辅助路径。但从实践看,既有路径存在“当事人陈述”路径急需规范、“裁判理由”路径有待完善、“裁判依据”路径值得商榷等问题。基于此,应当从强调多方责任、统一政策适用、慎重对待“裁判依据”路径等方面优化既有路径,以实现司法政策进入司法裁判的规范化,进一步推动司法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理解”是解释学的主体概念,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观具有效果历史性、视域融合性、自我理解性、无限生成性等特征。从解释学的理解观视角来解释,教育理论是指教育研究者借助于既有的教育观念体系,在理解基础上对教育世界所作的个体化解释。基于理解的教育理论具有情境性、开放性、个体性和思想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探讨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必须是“共同的语言游戏”,方能达成共识,正确界定。从教学目的入手考察,两者应该是知识,是认知工具,是思维模式。从广义知识观看,它们是程序性知识,表征认知技能。论述了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分野——分属智慧技能知识和认知策略知识。指出两者都有“技术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两种形态,当前教学缺失了“技术的知识”向“实践的知识”转化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