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了深入研究珠江三角洲区域大气扩散和输送特征, 利用200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460个地面自动气象站的全年逐时气象数据和探空资料, 对自动气象站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并整理, 使用Calmet模式诊断出逐时气象场。利用逐时风场和72小时轨迹, 对该地区的扩散类型进行分类(系统大风型、弱背景影响型和局地环流型), 并依此对该地区的流动状况进行分析。还根据季节和分类结果对扩散路径进行简单的分类, 并依此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输送路径以及影响范围。分析结果表明: 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输送特征具有明显的季风性以及海陆风特征; 该地区春季和冬季的大气输送和扩散能力较好, 夏季次之, 秋季最差; 大气输送轨迹随季节变化明显, 并且在不同的扩散类型之间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京津冀地区局地大气环流耦合效应和大气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应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MM5.V3,采用三层双向嵌套技术,模拟了京津冀地区山谷风、海陆风和城市热岛环流的耦合效应及其形成的该区域的复杂的大气环流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在弱天气系统控制下,该地区大气边界层中可同时存在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热岛环流及其明显的耦合效应;海陆风环流极盛时可深入陆地200公里左右,山谷风环流的影响最大可覆盖北京区域内的平原地区,而城市热岛环流则发生在城市中心几十公里的范围内,并对前两个环流起明显的削弱作用;三环流均存在日变化特征,海陆风、山谷风环流的相位相差约6个小时左右;三环流的耦合结果使一年内京津冀地区边界层环流形势大致可分成春夏型与秋冬型,在一天内又可分为凌晨至上午的平原风和下午至深夜的山地风;三环流的耦合在该地区西北部山地与平原的交接地带形成一条大致沿地形等高线走向的风场辐合带。这条水平风辐合带几乎常年存在,其下端一直向西南方向延伸直到和另一条平行于太行山走向的水平风辐合带汇合,从而对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的积聚与输运过程及大气环境质量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沿海城市风场的时空变化规律,本文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在当地气象观测资料的气候统计基础上,通过风矢量分解、统计与数值模拟、海陆风日等方法,从静风、主导风与海陆风三个方面研究了晋江城市风场的基本规律,初步了解沿海城市风场的基本特征。结果如下:沿海城市受海陆地形等因素影响导致当地平均风速较高,静风天较少,风能资源丰富;我国沿海城市大多处在季风气候区域,不同季节主导风向差异明显,符合季风气候特征;沿海城市风场受海陆风等局地风场影响较大,某点出现海陆风的频率与其到海岸线距离大体呈负相关规律,海风与陆风风向在海陆风日内转换差异显著,海陆风各项特征均具有季节性差异。本文可为沿海城市风场时空特征研究提供基础理论方法,并且为沿海地区的天气预报与监测、污染扩散与传输、农业种植区划、风资源利用等方面提供十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美国宾州大学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PSU/NCAR)联合开发的MM5三维中尺度气象模式,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一次区域重污染天气过程的气象条件进行了模拟,结合地面常规气象资料、探空资料、天气图、香港科技大学元朗激光雷达资料和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质量监控网公布的空气质量资料,对城市群污染期间的区域天气形势,局地环流等特征,温湿层结特征,混合层高度特征等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变性高压脊伴随的近地面辐散场和静小风,城市间的相互输送,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山谷风等局地环流的影响,边界层逆温层,稳定层结的弱对流作用,低的混合层高度等不利于污染物的输送扩散的天气条件,是这次空气污染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南沙区是广州市"南拓"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在城市化过程中若能合理利用与保护境内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湿地资源,将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分层抽样技术,通过使用Erdas Imagine软件的Frame Sampling Tool工具和Landsat OLI影像,对南沙区的湿地景观进行分类.结果表明:1基于分层抽样的分类方法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如湿地景观分类总精度为84%,Kappa系数为0.8;2该方法通过Erdas Imagine软件的Frame Sampling Tool平台可以对样本进行更有效地估计、训练及管理;3广州市南沙区内湿地资源丰富,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0.84%,主要分布在珠江出海口及各支流的附近.  相似文献   

6.
通过大万山海洋站和珠海海洋站2002~2007年的实时风观测资料,采用气象学与数理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万山群岛海域海面风形成的原因与局地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季风是万山群岛海面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每年1月、11月和12月以偏北风为主,4~9月以东南风为主:海陆风、东北信风、台风和局地对流引起的海岛风也是万山群岛海面风形成的原因之一,但在全年中不占主导地位;海陆风和海岛风是万山群岛海面风的局地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尺度海陆风环流的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Boussincsq流体的二维运动方程,讨论了类似于海陆风的中尺度环流的动力学特征。中尺度海陆风环流的发展包含适应和演变两种过程。非定常环流经过适应过程的调整,很快达到准定常状态,并且在大气斜压性与耗散相平衡的水平上缓慢演变。在具有弱耗散的非线性系统内,波-波相互作用可以激发中尺度环流的共振发展。耗散通过损失共振波组的总能量削弱共振波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用福建漳州地区的实测气象资料, 结合风场诊断、轨迹分析和随机游走模拟方法, 分析漳州核电厂所在地小尺度( 40 km ×40 km) 范围内的大气扩散特性, 并与现场扩散示踪实验数据比较。结果表明, 该地区的扩散输送总体受天气系统和海陆风环流二因子影响。研究范围内的风场在水平方向的空间变化不大, 扩散烟流基本平直。海陆风环流因子所致的风场时间变化和风向摆动对当地扩散有重要意义。随机游走模拟方法较好地反映出当地大气扩散的定量特征, 但复杂地形与海岸气象条件的联合作用, 仍使模拟结果与示踪实验结果的统计比较显得离散。  相似文献   

9.
通过统计分析2016年5月~2017年4月厦门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观测站资料,得到以下结论:海陆风日在时间分布上天数最多的月份为2017年4月,有13天,最少的月份为2016年10月,仅为7天。在空间分布上,在海边的站点海陆风日天数较少,而稍近内陆的站点天数较多,这种区别在夏季更加明显;陆风转海风的时刻主要是在09~12时,海风转陆风多在21~24时,稍近内陆的站点相比海边的站点海风起风时间和陆风起风时间都较早一些;海陆风日海风风速远远大于陆风风速。利用风廓线雷达数据和观测站资料对厦门地区海陆风环流发展高度及典型海陆风日进行分析,可知厦门地区48%的海陆风环流能够发展到150m高度及以上,2016年10月海陆风环流发展高度最高,最高可达750m;海风顺转一般从低层开始,逐渐向高层推进,整层转变需要2.5h左右。  相似文献   

10.
应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结合地面自动气象站实时资料,统计分析2007年雷达监测到边界层辐合线的生消、演变规律,并研究边界层辐合线与渤海湾海陆风的对应关系以及海陆风转换前后气温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2004年10月珠江口西岸海陆风特征观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4年10月在珠江口西岸新垦观测的大气边界层探测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研究了珠江口西岸海陆风特征。结果表明:珠江口西岸海风出现频率较高,20时出现频率为51.8%;海风出现和结束时间都较晚,一般在14-18时之间出现,23时-次日02时之间结束;海风环流高度随海风持续时间逐步升高,23时最高达到700 m左右;海风使珠江口西岸贴地逆温出现时间推迟,低空逆温出现频率增加。  相似文献   

12.
京津地区夏季大气局地环流背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非静力平衡的中尺度模式ARPS 5.0IHOP5,模拟京津地区夏季边界层大气的背景 流场,同时用风场诊断模式和实际观测资料获取该地区2004年夏季1个月(8月)的逐时低 层大气流场,作为模拟结果的比对。通过对模拟流场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京津地区夏季 受昼夜循环的山谷风、海陆风影响明显,山谷风的最大影响范围可以覆盖区域内的平原地区 ,海陆风的影响可以伸展入陆地100km左右。在这两个环流的影响下,区域内主导风 向出现更替,下午至上半夜主导风向为偏南风,下半夜至上午为偏北风。凌晨风向更替过程中可以 在山前出现一条汇聚带。  相似文献   

13.
在建立数据库时,重复数据的判断对于数据库管理至关重要,没有准确关键词作为对比,重复数据的判断将变得非常困难.传统的哈稀技术、固定分块技术、滑动块技术、可变分块技术和数据指纹等对重复数据进行查找与删除时,占用了大量系统处理时间,且准确性较低.为提高数据处理效率,提出了ASP批量数据在入库时的查重筛选方法,实践验证了该方法的鲁棒性与可靠性,极大地减轻了操作员对数据库管理的繁重工作.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地震多子波分解的强反射识别与分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地震解释性处理环节中,该技术能够去除强屏蔽影响,提高隐蔽储层的识别精度。针对多子波分解技术在分解效率和分解精度上的问题,引入地震信号的瞬时特性作为初始值,根据小波参数之间的关系减少局部扫描参数,提出了一种三参数快速子波分解技术提高了子波分解精度和效率。通过模型正演分析了地层厚度与强屏蔽能量的关系,建立了地层厚度与分离系数的关系,探索了一种变系数的强反射分离应用思路。将新技术和新思路应用于实际地震数据,分离结果削弱了强屏蔽的影响,突出了隐蔽储层的有效信号,提高了储层预测精度;由于强反射分离过程充分考虑了不同厚度的煤层与分离系数的关系,分离结果更加符合实际地质情况。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是我国最具热带气候特色的地区,它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按生物气候指标评价,全岛各地每年11月至翌年3月皆是适宜旅游季节,其中12月和1月是最佳旅游季节,4-10月虽然局部地区短暂时间有闷热和皮感热风,但级别较低,又有海陆风和山谷风调节,仍可划分为旅游季节。根据气候特点合理规划开发不同地区的景点。注意防避不利出行旅游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相似文献   

16.
保定‒雄安地区近地面大气流动与轨迹输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6—2017年22个地面气象站点的观测资料和NECP-fnl数据, 使用CALMET风场诊断模式, 计算保定?雄安地区两个年份的逐时风场和每日输送轨迹。根据风场与流动轨迹特性, 从大气扩散输送的角度, 将当地大气流动划分为系统大风型、局地环流型与弱系统影响型 3 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大气流动3个类型的大致比例为10%, 50%和40%; 系统大风型流动的占比较低, 且春夏季较多, 秋冬季较少; 局地环流型流动以秋冬季较多, 春夏季较少; 弱系统影响型的出现频率在全年变化不大, 但在秋冬季出现频率稍低; 大气流动受西北部山地影响, 山地-平原风可控制山前约100 km的范围, 覆盖保定市和雄安新区大部; 山地-平原风的转换可在山前区域形成部分时段的小风状况; 该地区大气输送的主要路径是西南-东北方向, 对应大尺度背景流动情况; 西北-东南方向的横向输送距离较短, 对应山地-平原风地形环流的影响; 在系统大风和弱系统影响下, 冬春季会出现部分直接向东南方向的输送轨迹。  相似文献   

17.
The climat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MCSs) over China and its vicinity during summer i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ased on the 10-year (1996-2006, 2004 excluded) June-August infrared TBB (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 dataset. Comparing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paper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thunderstorms from surfac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ver China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lightning from low-orbit satellites over China and its vicinity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we find that the sta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BB less than -52℃ can better represent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MCSs over China and its vicinity during summer. The spreading pattern of the MCSs over this region shows three transmeridional bands of active MCSs, with obvious fluctuation of active MCSs in the band near 30^oN. It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hat the three bands of active MCSs are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by the summer monsoon over East Asia. We focus on the diurnal variations of MCSs over different underlying surfaces, 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MCSs over China and its vicinity during summer. One type of MCSs has only one active period all day long (single-peak MCSs), and the other has multiple active periods (multi-peak MCSs). Single-peak MCSs occur more often over plateaus or mountains, and multi-peak MCSs are more common over plains or basins. Depending on lifetimes and active periods, single-peak MCSs can be classified as Tibetan Plateau MCSs, general mountain MCSs, Ryukyu MCSs, and so on.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multi-peak MCSs is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MCCs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es), and it reveals that multi-peak MCSs has longer life cycle and larger horizontal scale, becomes weaker after sunset, and develops again after midnight. Tibetan Plateau MCSs and general mountain MCSs both usually develop in the afternoon, but Tibetan Plateau MCSs have longer life cycle and more active MαCSs. Ryukyu MCSs generally develop af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