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强 《科技信息》2013,(2):242-242
《等待戈多》被认为是贝克特最具有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同时也是轰动当时欧洲乃至世界文坛的典范之作。小说揭示战后西方社会的荒诞生存环境、人的孤独沉寂、绝望无助等精神困境以及在这种境遇里"等待"的意蕴。本文从戈多的时代意义、象征意义以及生活有时就像一场等待戈多的旅程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等待是痛苦的,等待代表着希望,等待也意味着无用的挣扎。尽管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希望,但它能减轻我们的痛苦,给我们提供一幅美好的蓝图。然而这种"没有希望"的希望永远也不能实现,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终究会成为泡影。等待的将是一场虚无的盛宴。  相似文献   

2.
贝克特的剧作《等待戈多》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热议的话题。戈多究竟是谁,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上帝,有人说是类上帝,有人说是波卓,更多人认为该剧的重点不在“戈多”,而在“等待”。但“等待”的意蕴可以是不确定而多元的,在探索的过程中体味探索的过程或许才是人们最终追求的。  相似文献   

3.
中西两部不同时代,不同文本的作品《活着》和《等待戈多》之所以引起笔者的关注,在于二者之间的相同情境:对生存本真的拷问。在生命意识的契合点上,贝克特和余华告诉我们:生是苦难,生是空幻,但不同的是,贝克特以现代派的典型特征—焦灼的寻求和执拗消解着生的疑问,余华则以道家的风范走向了超然,二者在“聚会”后又“告别”。另外,文章试图通过抓住先锋派代表作家之一余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寻求一种真实:中国先锋派的“先锋”意义的转向。 一、生的苦难 荒诞派戏剧的主题依然是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①的延续。它要表现不合理的荒延世界中孤立无援的人生,以及人对这个不合理的世界所持的荒诞感情或荒诞态度。此境遇中的人们面临的是精神世界的危机和无所依的苦难。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以“荒诞”艺术形式将人类生存的基本状况概括为“等待”,在这个痛苦的过程里拷问人们痛苦的灵魂。一条荒僻小路,路边一棵秃树,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在等待戈多——荒凉凄楚的人类生存环境。 作为人类象征的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处形干瘪,精神麻木,他们衣食无着,靠乞讨度日;他们对一切都茫然无知,只一味地等待戈多;他们的灵魂互相不能沟通,在等待中相互对话时总在“打  相似文献   

4.
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其创作主题、创作风格及创作手段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戏剧形式。《等待戈多》的对自体现了西方人信仰破灭后的尴尬处境及其对被拯救的渴望。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从萨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入手,探索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指向,结合时代背景和西方社会现状,分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原因。通过《等待戈多》的剧本内容,分析后现代主义多元性,不确定性,解构性背后的思想价值,即从"有"到"无",并试图从"无"中生发出"有"的否定之否定的思考过程。后现代主义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答案,但至少它是人类哲思的产物。探索本身就是其意义所在,所以后现代主义虽然存在很多缺陷,但也有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6.
《等待戈多》采用荒诞的手法探讨了存在这一问题,追问存在就像等待戈多一样,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本论文运用海德格尔的存在即无的理论,从此戏剧的舞台设计、人物动作以及语言对话三方面论证贝克特创作的哲学基础与海德格尔思想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把鲁迅的《过客》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拉在一起,你也许感到惊异,但面对这两部作品,一种说不清楚的共同的东西在刹那间紧紧地攫住了我。最先抓住我的是这两部作品那种笼罩全篇的萧疏凄凉、地老天荒的氛围。一开篇,这种氛围就向我袭来——“或一日的黄昏。或一处。几株杂树和瓦砾。荒凉破败的丛葬。似路非路的痕迹。土屋。枯树根。”——“乡间一条路。一棵树。黄昏。”蓦地,心底的什么东西被  相似文献   

8.
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为我们引入了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存在主义和荒诞主义。并依托这两个概念而反映人类在寻找生存意义过程中难以排解的迷茫与绝望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语篇的解读,就其本质,是一种基于文学文本的读者与作者相互交流并在寻求最佳关联中完成对作品意义的重新构建与认知的语言交际过程,是一个为其各种推测和假设寻求佐证的过程。但思维定式的作用,人们在对具有独特变异性的荒诞戏剧理解和解读总是迷惑不清。本文拟以认知语境理论为指导,从社会历史背景、语篇宏观结构和微观特点(包括舞台设计,语言和肢体动作)等层面对荒诞派戏剧名篇——《等待戈多》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认为对《等待戈多》主题的解读过程就其实质就是认知语境构建的过程。通过对其构建过程中的这些推测和假设的认知解读。有助于读者或观众对潜藏于戏剧中的主题思想进行准确的把握;认知语境观为文学语篇的解读,特别是为荒诞派剧本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途径。  相似文献   

10.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 ,他以独特的手法表现了人生存的荒诞和行为的无意义。剧中的人物形象 ,乏味的情节、破碎的语言、不确定的主题等反传统的戏剧形式 ,以及“直喻”的表达模式等几个方面 ,都表现出这部作品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11.
佘晓洁  李清华 《科技信息》2009,(33):271-272
后现代主义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于80年代达到顶峰,被认为是西方社会最主要的意识宣泄的方式之一。其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着重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研究典型的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甚深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相似文献   

12.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被赋予了多种解读可能.本文拟从人类正是在痛苦的等待过程中寻求生命的确证及意义这一命题出发,给作品以新的解读方式--探索作为个体的人,面对信仰的危机及社会的荒诞,如何清醒却又坚韧地活下去.  相似文献   

13.
奥尼尔的悲剧《送冰的人来了》与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深刻反映了二十世纪西方危机时代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人在现实面前的无能为力与无所适从,描述了“梦幻人生”的人类境遇,展示了人在生活中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表明梦幻本身能给人以慰藉和希望,是人类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4.
论贝克特对品特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特的戏剧创作受贝克特的影响在早期作品中特别明显,尤其在《送菜升降机》中最为突出。《送菜升降机》从主要人物、剧本主题和人物对话上看,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两个剧本的主要人物都为了等待而从头至尾做着没有意义的无聊动作,都有一个从未出场的类似于上帝一样的神秘的人物。剧中人的命运都由一个神秘的人或一种神秘的力量控制,他们对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也无能为力,只是生活在等待中。此外,两个剧本的语言都使用了多次重复、停顿和沉默的手法。  相似文献   

15.
探险牛头山     
(接上期)打开小门,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灼热感浸袭了他们全身。“快,阿旺,把门关上!”星星急忙喊道。阿旺赶紧把小门关上,问:“怎么回事?”“我想,这可能是柱里有放射性的物质,我觉得上面那个标签有什么提示!”星星脸上渗出了细细的汗珠,紧盯着那柱上怪模怪样的标签。“那我们还是在电脑里找一下,看有什么东西!”阿旺走向墙边的电脑,开始摆弄起来,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屏幕。“呵,呵,找到了,找到了!你们看,这是大圆柱的文件!”忽然,阿旺大声叫了起来。文件上写着,在大圆柱内的确存放着一块放射性的金属钴,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任何东西了。他们…  相似文献   

16.
徐钰愉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1):182-182,122
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运用其无限丰富的想象力,以荒诞离奇的形式创作出这离奇荒诞的<等待戈多>.然而,他并不是为荒诞而荒诞,在荒诞背后隐藏着可以确定的深刻的真理.  相似文献   

17.
李纳米 《少儿科技》2012,(11):43-43
老妈的差记性真是"威震全家",我经常领教她的"厉害"。不信,你瞧——镜头一:"妈,我的复习资料呢?您是不是又当废纸扔了?""不知道,你自己去找嘛!"考试前夕,我翻箱倒柜地找科学复习资料。"妈,我没找到。""那你找我就能找到?谁叫你平时不好好收拾自己的东西!"真是老妈一声吼,房子抖三抖。"废纸堆里可能有。"我小心翼翼地提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以来,波谲云诡的文学现象,常常使理论尴尬。现代派作家从传统文论的种种禁忌入手,花样翻新,创作出诸如《变形记》(卡夫卡)、《荒原》(艾略特)、《秃头歌女》(尤奈斯库)、《等待戈多》(贝克特)等这样一些被称为“至境的艺术品”。但是,这些作品中的艺术“至境”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作品根本不从实境描写出发,也放弃了景描和煽情手法。这种文学现象往前追溯,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可以找到一些例子,如远古神  相似文献   

19.
唐离 《世界博览》2014,(18):87-87
正我为他买下干酪、酸牛奶、奶油,因为他夜里回来迟了要吃这些东西。他也给我买我喜欢吃的东西,奶油圆蛋糕,水果……我们的爱情就是这样。玛格丽特·杜拉斯视写作为命运,不过她常拿做饭和写作比较:"都处在同样的创意中……都是作者","各种食物经常是一早买来,准备在那里,至时只要蔬菜拣一拣去皮洗净,放到浓汤里,一烧即可。这就好比写文章,动笔写起来就是了。别的也没有什么。"在她看来写作的境界和做饭的状态也是类似的,在《物质生活》里她说:在诺弗勒她乡下的房子里,她下午就在厨房开始准备晚饭,那时候  相似文献   

20.
物是人非     
父亲去世的前夕,从头到尾整理他生命中的琐事,决定留下或者扔掉某些东西,成为我的责任。现在,我看看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假设自己已经死了。我很想知道,孩子们会怎样处置书架上的头盖骨?我不会责备他们,即使他们仍了它。他们早想扔了,他们等待多年了。但他们哪里会知道,头盖骨里到底有着什么2那么我的书呢?当然,他们一定会腾出公寓的某处好好安置这上万册的书籍。他们一定会看见桌上的塑料质地的白色棋子,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把它扔进垃圾袋里,他们绝不会知道那是我赢得的第一个棋子,那时我12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