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分解方式和积累方式这两种诗歌意象的建构方式,在《诗经》中都有所运用,但用的最普遍的是积累方式。《诗经》的意象具有创造性、朦胧性与歧义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它早期诗歌口头文字创作的性质有关,是属于一个历史时代的。  相似文献   

2.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传世的诗歌总集,在艺术性、思想表达、韵律美等方面对后世的文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诗经中所描绘的意象也成为了后代文学创作的典范,如"鸟"的意象、"水"的意象、"树木"的意象等等。本文试对《诗经》中出现的"柳"意象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3.
诗歌意象艺术源远流长。我国诗歌运用意象技法起源于《诗经》,其后在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中得到继承和发展。我国意象理论研究最早见于《周易》,后来为历代诗论家所补充和发展,至明清渐趋成熟和完善。二十世纪初,英美新诗运动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意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是我国文学艺术的重要源头。尤其是《诗经》中大量性审美的描写对我国后来性审美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了解《诗经》时期的性审美心理活动的特点将有助于我们树立健康的性审美观。为此,本文对《诗经》时期的性审美活动特点进行了心理探究。  相似文献   

5.
意象思维是中国古代特有一种思维方式,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学评论,即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思。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无疑就是其中的美学典范,文本中有着大量的精炼性词组构成的密集意象群,以此来体现古典文人的诗歌创作论和诗歌批评论。同时由于司空图的妙笔生花,《诗品》集诗学与诗歌一体的文本特殊性,又分析了《诗品》意象下所隐含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潍坊学院学报》2016,(5):96-98
让学生从《诗经》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作为自己的网名、笔名、人名、书斋名等,是《诗经》导读课中最为学生喜欢的教学实践活动。其实施方案大致包括撷取词汇、注明出处、阐明理由、小组汇总、师生讨论评估五个步骤。学生用《诗经》中的词语或诗句取名的行为具体分为直接摘取、跳跃摘取、改编化用三种方式。从审美取向看,学生的《诗经》取名,爱情诗居多,尤其钟爱水意象、美玉意象、植物意象,而且具有明显的名人情结,充分展现了古代经典《诗经》母性般的伟大魅力,在塑造大学生形象和气质方面发挥出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夷平 《科技信息》2012,(18):173-173
意象是诗的要素。英美意象派提倡的意象脱节、意象并里、意象叠加等艺术与中国古典诗歌有"血缘"关系,许多英美译者认为:中国文字的表意性能够提高诗歌的视觉形象表现力,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想象。因此,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的境界也被他们所接受,并用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庞德正是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养料,成为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之一。汉诗译作《神州集》把欧美现代诗歌接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提到了历史的高度。本文用以"愁"为题材的两首中英诗歌结合庞德译本,对比中英诗歌的语言及意象。  相似文献   

8.
通过比较《诗经》与《万叶集》里“葛”这一意象,发现中日两国歌人用 “葛”(日文:クズ)入诗时,其描述内容常与家人亲情、婚恋有关; 从文学意象与民俗意义上探究,婚恋诗中的采葛行为不仅是普通的劳作,也是男女表达爱意的方式;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诗经》中的“葛诗”更多关注民间疾苦等社会问题,而《万叶集》的“葛诗”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相似文献   

9.
原始神话以意象的方式充溢于《诗经》之中,具体可分为高禖神/社神、高唐神女、汉水女神、田祖、牛郎、大禹、后稷、商契、岳神、旱魃、植物、动物神话意象,它们分别来源于创生神话、女神神话、自然神话等。由于神话自身的因素以及文学活动的“自主选择”,这些神话意象以直接化用或间接转用的方式援引入诗,并在诗歌中发挥其独特的功能:一是增添浪漫主义气息,二是丰厚诗歌史蕴。  相似文献   

10.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与诗歌意象相对应的大多是日常语言中表示具体物象、事象的名词性词语,这些名词性词语用在诗歌中便成为意象词语。诗歌中,担负一组意象语言可以是单个的意象词语,即名词性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固定的熟语;还可以是一个以意象词语为主体的非名词性短语或句子等。通过从语言学角度对担负诗歌意象语言主体的意象词语进行语言分析,认为诗歌意象语言具有具象性、隐喻性、民族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诗经》和汉乐府为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但时代的变化和文学自身的发展使得汉乐府既与《诗经》具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共性,又有差异。因而从《诗经》时代到汉乐府时代,爱情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女性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根据清代《诗经》研究的实际,本文将清代《诗经》学分为3个发展阶段:清初经世致用思潮与《诗经》朴学研究之风的开启、乾嘉时期《诗经》朴学研究的极盛阶段和后期今文经学影响下《诗经》辑佚学的全面发展,并概况出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重要的派别,意在为清代《诗经》研究描绘出一个轮廓和线索,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前提。  相似文献   

13.
现代学术范式之区别于传统者,最主要表现在"专业分科细化""经典的对象化与去伦理化"及学者的"知行分离"等几个方面。回到胡适的《诗经》研究可见,不仅其研究带有实验主义的特征,而且其对《诗经》的基本认识,如关于《诗经》是否神圣经典、孔子是否删《诗》、"诗三百"某些篇章主旨、如何科学地研究《诗经》的看法,基本上对应了现代学术范式的各个特征,因而在近现代学术转型的过程中具有实验意义和典范意义。但胡适的《诗经》研究并不完善,值得反思之处也有很多。  相似文献   

14.
《小雅·采薇》一诗是《诗经》中的名篇,亦是《诗经》战争诗中的重要作品,对其主旨的研究,先贤前哲众说纷纭,争议不断。文章挖掘大量文献资料,通过对"薇"和古代祭祀关系的研究,对《采薇》的主旨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钟嵘《诗品》以追根溯源的方式表明对楚辞的态度。在"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审美理想指导下,钟嵘重视诗文对情感的抒发、重视华丽的语言,对楚辞后继诗人极为重视,而尤为推崇融合《诗经》精神和《楚辞》特色的诗人及作品。在钟嵘的文学思想中,《骚》与《诗》都是文学创作的典范,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学地位。钟嵘《诗品》中的楚辞批评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6.
"诗言志"这一诗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理论包含有四个方面的内涵:其一,"献诗陈志",帝王公卿收集诗以观民风、查民情,考得失,这些诗经整理后成为《诗经》。其二,"赋诗言志",这是对文献《诗》的接受理论,时代从春秋始,在《左传》中记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其三,"教诗明志",也是对《诗》的一种接受,此时《诗》成为政教工具,孔子、孟子在这方面作出很大贡献。其四,"作诗言志",这时把文献《诗》还原为了文体诗,诗人的创作意识开始形成,荀子是这一转变的重要尝试者,而屈原则正式开始作诗以言志。  相似文献   

17.
《诗经·小雅》部分诗篇是因周礼而作,是周礼的文化产物。以周礼为背景对这些诗篇加以对照考查,可以揭示诗篇创作的本义、本事,从中窥视《诗》与礼的关系,纠正一些关于这些诗篇的误解。"养老乞言"礼是周礼中的重要礼节,是周天子为父兄辈而设的一种"乞善言"的礼仪;与之相应,《诗经·小雅》中《鹿鸣》《常棣》《伐木》等诗篇是诗人据"养老乞言"礼而作。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古诗词,远从上古的讴歌吟呼,历经《诗经》、《楚辞》、汉魏南北朝乐府、唐诗、宋词均为合乐之诗。可见,音乐和诗词之间有着天然的姻亲关系。古典诗词吟诵在我国古代诗词创作和传播中生生不息地传承繁衍。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诗经》讽刺诗和怨刺诗的联系和区别,指出了讽刺诗的若干特征,并对它进行分类,详尽剖析了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