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所罗门之歌》是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不断进行渗透和颠覆,以使美国黑人逐渐忘记历史。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坚持不懈地修复着黑人文化。她认为,黑人同胞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以其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本文分析了小说主人公“奶人”的自我追寻,认为黑人的自由与发展要依靠像“奶人”这样的年轻人,“奶人”的成长经历代表着作者与黑人同胞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2.
孙树苹 《科技信息》2009,(26):I0344-I0345
托尼·莫里森IQ前发表的作品中《所罗门之歌》是唯一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小说中莫里森描述了几个主人物的成长过程,把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中的生存状况体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受到了异质文化中黑人成长的艰辛,同时也学到如何做一个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3.
莫里森创作中对两性关系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其早期作品中鲜有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存在,莫里森试图通过两性的二元对立,指出女性靠依赖男性的爱情实现自我价值是完全不可能也不可靠的,女性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必须依靠自己。进入80年代之后,莫里森将两性关系与文化融合问题结合在一起作为其创作的切入点,开始关注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展示了由白人强势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悲剧。本文从文化霸权的视角来解读这部小说,认为莫里森关注了黑人心灵受白人文化侵染这一遭人忽视的现象,使她的作品在思想深度上不仅超越了前辈黑人作家,也走在同时代人前面。  相似文献   

5.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大部分都与黑人女性的苦难和命运结合。《最蓝的眼睛》和《秀拉》是她最早的两部作品。在这两部作品中,莫里森塑造了两位在白人文化主导的社会里的黑人女性:佩科拉和秀拉。本文论述了两人在白人文化主导下的不同响应,佩科拉成为白人文化的牺牲品,而秀拉则是勇于追求自我的勇士。  相似文献   

6.
莫里森是美国最伟大、最具创作潜力的小说家之一。非洲传统文化和欧洲文化为她的作品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非洲文化渊源与非洲人的美学观点为其作品增添了神秘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哲学与社会启示。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爱的三部曲小说中,反复使用的模糊叙事手法。认为模糊叙事既是莫里森对黑人传统文化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她对现代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思想的实践。介绍了莫里森通过人物身份的不确定性、开放式结尾和多种声音叙事等方法达到叙述的模糊效果,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参与阅读的热情。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浓郁的非洲文化气息的评述,向人们展示出非洲传统意义上的上帝的形象与西方的上帝相去甚远,它在美籍黑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剖析了莫里森的小说中非洲文化传统的深刻意义:如果黑人放弃自身文化,迷失在白人文化中,只能造成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满涛 《科技信息》2007,(1):29-29,4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描述了美国黑人在文化冲突中的心灵困境。本文通过对姓名、对历史的记忆、天人合一观念等的分析,展示了莫里森小说中丰富的非洲传统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以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为文本,分析小说主人公奶娃(Milkman)的家族姓氏戴德"的象征寓意及文化意义,通过研究戴德家族祖孙三代四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他们与黑人文化之间的联系,揭示该小说的回归黑人文化的主题。阐明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压迫下,黑人只有坚持、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品避开对政治话语的宏大叙事,描写了日常生活中一对情人的爱情体验,来表达现代社会人们对身份的焦虑。主人公对爱情生活体验展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身份的遗失,自我的失落。主人公尚塔尔对身份的矛盾心态折射出作者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尚塔尔对身份的矛盾和焦虑心态也是昆德拉复杂心态的写照。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文化内部的多样社会认同方式,决定了未来国际社会和国际制度的跨国认同必然是一种多元的认同格局互动。这种旨在形成国际共识和跨国合作的文化互动,不会仅是线性的进化过程、相互竞争和新旧替代的过程,而会同时是一个传播模式的、发散式的相互汲取、协商、竞争、制衡和最终磨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编少数民族居民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问卷作为研究工具,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居民2000人进行问卷调查.少数民族居民的国家认同得分显著高于民族认同的得分,不同民族的居民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少数民族居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水平有逐渐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身份认证的精确度、可行性和方便性,设计一种简单实用并且更具有人性化的身份认证系统。结合了DSP指纹识别技术、GSM通信技术,采用STC89C52作为主控制器,由TFS-M51指纹识别模块、GSM通信模块、电源转换电路、LCD12864液晶显示电路等组成。采用两种身份认证的方法以确保可靠性。结果表明:运行稳定、可靠、实时性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并能够很好的满足实际需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通过精神分析的视角解读艾丽丝·沃克的《日用家当》,认为作为作品明线的"叙述称谓"的频繁变化是作品暗线"叙述者母亲意识"变化的外在投射。《日用家当》所要探讨的深层主题应是身份问题,艾丽丝·沃克旨在揭示黑人在以盎格鲁-萨克逊白人种族强势文化侵蚀和主流价值观影响下,应如何对待个人、民族以及种族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勇 《潍坊学院学报》2006,6(5):111-114
作为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于自我身份的一种困惑,他试图摆脱与南非殖民体系相联系的一切特征,体现在文本的操作上,他把性别叙事作为实现这种企图的重要手段。本文试图从身体言说与性之颠覆、父的缺位与阉割情结、性别叙事的弱势化三个方面出发,试析库切的文体叙事策略,认为库切通过颠覆男性权威,一方面实现了自己与南非殖民身份的象征性脱离,另一方面对南非殖民历史和帝国权威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18.
杜海军 《科技信息》2011,(11):I0083-I0084
本文就一种用于电信系统的网络远程控制的身份认证进行讨论,推荐采用智能卡方式的远程身份认证。并就其算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以侦辑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建立了一个随机数学模型,针对要解决的两种问题,又将原模型化为寻求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及其数字特征的问题和寻求Markov链极限分布的问题,对犯人如实招供的情况,求出了破案需要调查的次数的分布,并给出了破案平均时间和方差的算式,还由此得到一个新的数学恒等式,对犯人隐瞒自己罪行的情况,求出了Markov链的一步转移概率矩阵和极限分布,并用特征函数方法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华裔美国作家徐忠雄的小说《家园》,探讨了主人公雷恩斯夫德如何通过回顾父辈的移民历程,再现美国华裔从自我否定到自我觉醒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对自我身份定位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