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晋陕蒙接壤区农业灾情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农业灾情系统中致灾因子与承灾体承灾能力的分析,揭示出自然与经济对灾情的综合作用,在地表与气候均不稳定的共同致灾背景下,灾情主要受经济系统的影响。灾情发生频率与承灾力呈负相关,灾情强度与承灾力呈正相关,不同灾害的影响结果也不相同。统计中的灾情主要与第一类灾害有关,第二类灾害通过影响承灾体的承灾能力加剧灾情。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灾害地图集》综合应用先进的地图与地理信息可视化方法,较为系统地描述与表达了汶川特大地震的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灾情评估等,反映了从灾害发生、灾后救援、到灾后重建的有关过程,为政府应对巨灾、相关科学研究、灾后恢复重建、公灾科普教育等提供了翔实的参考依据与文献资料。介绍了该地图集设计和编制的总体思路、内容结构、表示方法以及工程组织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3.
屠玉麟 《贵州科学》1992,10(3):25-29
灾害一直是困扰国民经济发展、威胁人类生活,造成人身伤亡并给社会财富带来巨大损失的灾难。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种灾害性的地理环境广泛发育。其中地势起伏变化剧烈的山区,就是一个灾害频繁发生、灾害类型复杂、分布广泛的孕灾环境。根据山区灾害成因分析,除自然因素即孕灾环境自身的不稳定性外,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是重要的致灾因子,因此而产生的灾害一般称之为环境灾害或生态性灾害。随着人口剧增,社会经济发展,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大,环境灾害的比重逐渐增加,影响范围日趋扩大。对于地处亚热带山区的贵州来说,人为活动致灾效应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海岸带自然灾害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海岸带自然灾害系统的主要特征.海岸带是环境的最不稳定地带,它存在的各种致灾因子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组合特征;多种致灾因子相互作用使海岸带灾害复杂化.因此研究海岸带灾害应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深入研究海岸带灾害的成灾特点,从经济上保障海岸带灾害防治措施的实施,并以立法的形式协调海岸带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减轻人为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森林资源灾害类型和致灾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提高森林资源生产能力,改善森林资源生态一半和防止灾害发生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广州市洪水灾害的发生历史,研究了广州市洪灾季节分布不均匀,年际变化大,灾情严重等基本特征.运用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系统探讨了广州市洪水灾害的成灾机制.提出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来防治洪水灾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硫化矿石自燃灾害进行客观、有效地分析,找出引发矿石自燃的致灾因子及其相互影响关系,引入脆性理论研究硫化矿石自燃灾害.根据硫化矿石自燃分别与致灾系统和孕灾系统的脆性联系,建立矿石自燃灾害脆性关联分析模型,并依据自燃矿石的物理化学特性、矿井地下开采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脆性因子.最后以某高硫矿为例,计算硫化矿石自燃灾害与其致灾系统、孕灾系统间的脆性联系熵值和波动熵.研究结果表明:硫化矿石自燃灾害与其致灾系统、孕灾系统间的脆性联系熵分别为-0.220 7±0.0811和-0.1301±0.218 7;波动熵分别为0.151 9和0.319 8.研究结果表明:该矿井下孕灾环境是构成矿石自燃承灾系统脆性的根本原因;选用合理的采矿方法、降低矿石损失率、减少堆积时间及改善通风条件等是控制矿山自燃灾害事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近代洪涝灾害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史料为据.对湖北省近代以来洪涝灾害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作了系统性的总结分析.研究表明:湖北省近代洪涝灾害是自然孕灾环境、人类致灾活动因子及其脆弱的承灾体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孕灾环境孕出了“多灾”的特点,人类致灾活动直接引起“灾害频发”,而脆弱的承灾体则导致“灾情严重”.  相似文献   

9.
基于交通承灾体的低能见度致灾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通过对低能见度灾害案例梳理,构建由大雾、暴雨、沙尘暴、降雪4个灾种构成的低能见度灾害致灾因子分类系统,并提出了低能见度灾害链.以灾害发生的相对频度为低能见度灾害危险性指标,编制危险性图谱,并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形成低能见度灾害类型-频度图.对低能见度灾害的空间分异及组合规律分析的结果表明:大雾和暴雨高危险性区域分别覆盖了全国高速公路的24%和18%,机场的16.6%和12.9%;其中具有4个灾种影响的低能见度致灾区域覆盖了全国38个城市和22%人口;具有3个灾种影响的致灾区域覆盖全国308个城市和57.9%人口.因此,低能见度灾害的综合评价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风险防范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风暴潮致灾和成灾过程,分别对风暴潮灾害受灾人口与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进行了综述.总体上看,国内外已建立多种风暴潮受灾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方法,并开发了一些业务化评估系统.但国内风暴潮灾害损失评估所需数据比较缺乏,评估方法多是对潮灾损失与影响因素间的线性关系分析,对灾情的模拟评估较少,评估结果实用性较低.风暴潮灾情的评估应增强对历史灾情数据、现场调查数据、遥感数据和保险公司业务等数据源的融合和综合利用,加强对承灾体脆弱性定量评估的研究,通过建立风暴潮巨灾模型系统,实现对风暴潮灾情的实时动态可视化评估.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气象灾害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灾害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与发展,气象灾害尤甚.据中国气象局资料统计,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损失大约占到70%以上.本文在对中国气象灾害时空分布及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中国31个省(市)2004—2013年的气象灾害数据及次年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气象灾害对各省(市)次年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直接经济损失和受灾人口为度量的气象灾害,短期内,会对各省第二年GDP增长率产生较为显著的正面影响,这种正面影响受到城市化率、开放程度、教育水平、交通状况、医疗卫生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眭广瑞 《山西科技》2009,(3):114-11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建成稳定、繁荣、文明、小康的社会,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必须强化对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防御。文章重点论述了雷电的成因、危害及预防。对我们做好自然灾害的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井瓦斯爆炸是煤矿五大自然灾害之一,不仅会给煤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文章分析了矿井瓦斯爆炸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上半叶西藏地方政府的自然灾害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经常发生地震、雪灾、冰雹和水灾。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本试图通过近代西藏地方政府的灾害应对策略,反映西藏地方政府运作机制、对待自然灾害的态度以及减灾手段。  相似文献   

15.
由于自然灾害的严重危害性,往往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各国在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环境、新闻体制等方面的不同,在报道自然灾害方面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异。从国外媒体对中国自然灾害的报道也能看出他们的对华印象。本文从媒体影响力这一视角出发,分析日本三大报纸对芦山地震的报道,总结日本主流媒体对华自然灾害报道的特征,进而探究新视角下日本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印象。  相似文献   

16.
姜卉  李天 《科技促进发展》2023,19(3):173-181
全球范围自然灾害频发,灾损不断加重。对自然灾害与风险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与回顾,有助于聚焦相关领域研究核心,挖掘演变趋势,把握研究方向。本研究使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10年至2022年13年中自然灾害事件与风险交叉领域共6817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期刊发表分析、关键词演化分析、关键词突发性检测与文献共被引分析。研究发现,利用可视化、机器学习、聚类分析和预测模型等信息技术研究经济、社会脆弱性和韧性逐渐成为领域新兴研究趋势;领域研究方向从2010年前后对自然灾害的因素分析转向2020年前后对灾害造成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影响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7.
 给出了自然灾害的新定义,即灾害=自然现象+不当的人地关系。介绍并探讨了美国环境灾害的社会脆弱度地图在防灾减灾、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规划等方面的作用。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剖析灾害,回顾美国灾害管理的百年历程,总结其利用城市规划手段防灾减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地质灾害是目前威胁经济建设和人类生存环境,并造成巨大损失的一种重大自然灾害,近年来已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利用包括遥感技术在内的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监测和预测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任务。本文讨论了遥感在广西舍山市煤矿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证实了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的调查是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震灾后心理问题一方面表现为恐惧、悲伤、焦虑等负性情绪反应,另一方面还包括不良的躯体症状与行为反应。震灾后的心理问题有着直接和潜在的危害。按照一些基本的途径做好震灾后心理健康的重建工作,是当前重要的一项社会性工作。在震灾后及时地总结经验,建立心理援助的制度化服务体系是震灾后心理健康长期维护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20.
晚清玉林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密度大。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民众生存条件和生活、生态环境、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破坏和危害。如此频发而严重的自然灾害,与玉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水文特征,与当时处于小冰期及长期以来不合理开发,自然环境恶化均有一定关系。面对自然灾害,地方政府和绅士采取建社仓、兴修水利、赈济等措施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