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博格达山前北三台地区大量二、三维地震剖面进行了分析与解释 ,并建立了该区的构造格架。北三台凸起是研究区的主体 ,构造特征可概括为一核、二坡、三鼻、四断和多条环形地层尖灭线。发育的断裂多为区域性的 ,由于受造山带隆升的影响 ,断裂的长期活动控制了地层的沉积及岩相的展布。对地震剖面和古地质图的分析表明 ,北三台地区的构造形成与演化受博格达造山带隆升产生的压陷挠曲作用控制。依据造山带隆升过程 ,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分为造山期压陷挠曲盆地发育阶段、弱挤压挠曲性质的陆内坳陷发育阶段、陆内坳陷压陷盆地发育阶段和再生前陆盆地发育阶段。其中海西运动晚期和燕山运动中期 (Ⅱ幕 )对研究区的构造格局起了定型作用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辛镇构造带构造变形的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东营凹陷辛镇构造带底辟动力机制及"负花状"断裂形成的主控因素一直存有争议。通过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析,结合地层组合特征,设计含塑性层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开展辛镇构造带构造沉积演化研究。根据构造带的地质特征及构造物理模拟结果,分析其深部底辟构造的动力机制,探讨伸展构造背景下塑性层的变形特征及其与上覆岩层的相互作用。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在盆地伸展构造背景下,坡坪式基底断层活动导致上盘岩层的地势起伏,后期同构造沉积产生的差异沉降诱发底辟发育;(2)辛镇构造带"负花状"断裂是底辟和区域伸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塑性层为断裂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滑脱条件。  相似文献   

3.
博格达山隆升对北三台地区构造形成与演化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博格达山前北三台地区大量二、三维地震剖面进行了分析与解释,并建立了该区的构造格架。北三台凸起是研究区的主体,构造特征可概括为一核、二坡、三鼻、四断和多条环形地层尖灭线。发育的断裂多为区域性的,由于受造山带隆升的影响,断裂的长期活动控制了地层的沉积及岩相的展布。对地震剖面和古地质图的分析表明,北三台地区的构造形成与演化受博格达造山带隆升产生的压陷-挠曲作用控制。依据造山带隆升过程,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分为造山期压陷-挠曲盆地发育阶段、弱挤压挠曲性质的陆内坳陷发育阶段、陆内坳陷-压陷盆地发育阶段和再生前陆盆地发育阶段。其中海西运动晚期和燕山运动中期(Ⅱ幕)对研究区的构造格局起了定型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2022年门源Ms6.9地震发生后第一周期内震区断层视向地表形变特征,预测震区地震活动趋势,本文在综合震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利用D-InSAR技术获得门源Ms6.9地震发生后第一周期内视向地表形变图,确定了第一周期内震区断层视向形变特征。结果表明:门源地震发生后震区第一周期内托莱山断裂东段南侧视向地表形变最大形变量为1.5 cm。冷龙岭断裂南侧整体视向形变为抬升,形变最大值为1.8 cm,并具有沿冷龙岭断裂向东滑动的特征。冷龙岭断裂北侧自西向东地表形变表现为抬升,抬升的形变最大值为3.9 cm,这一抬升状态停止于Ms5.2和Ms4.5余震发生位置,地表形变转变为沉降,沉降的形变最大值为-1.8 cm,认为是由于冷龙岭断裂北侧先发生了视向的沉降变形后对滑动前进方向视向抬升变形区域进行挤压,促使其再次产生视向地表抬升形变。综合第一周期内地表形变特征、长时间余震分布情况和冷龙岭断裂运动方向认为,在冷龙岭断裂北侧、肃南—祁连断裂南侧及冷龙岭断裂东部金强河—毛毛山—老虎山断裂等未来发生地震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5.
不同级别的构造作用和气候作用控制了地层的发育,并形成各种地层界面和层内的沉积特征。在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中,这些特征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可以利用它们进行综合地层划分对比。作者在海拉尔叠合盆地中使用了这一方法。  相似文献   

6.
地震反射是地层的响应,反射强度即振幅为地层界面反射系数与地震子波的褶积,反射系数是由上下岩层的阻抗差异所决定的,“亮点”形成正是由于上下地层存在较大阻抗差异。研究区目的层储层具有明显低阻抗特征,在地震上表现为“亮点”异常,为了减少“亮点”分析的多解性,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泥气界面反射能量最强,气水界面次之,水泥界面最弱的基本规律。结合研究区已钻井进行岩石物理分析,分析储层含气、含水后各个界面地震振幅能量特征及相对关系,并且通过实际及等效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分析,对有利目标进行分析论证,最终经钻井证实方法的有效性。再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研究分析,最后结合研究区自身油气成藏特征,总结归纳出适合该地区油气勘探工作中切实有效的烃检手段——振幅比值法烃检技术,为本地区有利目标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7.
东营凹陷在古近纪沙河街组沉积期为北陡南缓的箕状断陷湖盆.通过钻井岩心、测井、薄片及扫描电镜分析,在断陷湖盆的北陡带沙河街组中识别出了洪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滑塌浊积扇-湖泊沉积体系,建立了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层序地层格架及层序演化模式.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成岩作用特征,主要成岩作用特征有压实作用、压溶作用、溶解作用等;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层序地层格架内不同层序内的成岩相类型、特征,主要有铁碳酸盐胶结、石英次生加大、高岭石充填、塑性组分溶蚀、铁碳酸盐胶结、混层黏土及硬石膏充填成岩相.  相似文献   

8.
地震反射是地层的响应,反射强度即振幅为地层界面反射系数与地震子波的褶积,反射系数是由上下岩层的阻抗差异所决定的,"亮点"形成正是由于上下地层存在较大阻抗差异。研究区目的层储层具有明显低阻抗特征,在地震上表现为"亮点"异常,为了减少"亮点"分析的多解性,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泥气界面反射能量最强,气水界面次之,水泥界面最弱的基本规律。结合研究区已钻井进行岩石物理分析,分析储层含气、含水后各个界面地震振幅能量特征及相对关系,并且通过实际及等效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分析,对有利目标进行分析论证,最终经钻井证实方法的有效性。再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研究分析,最后结合研究区自身油气成藏特征,总结归纳出适合该地区油气勘探工作中切实有效的烃检手段——振幅比值法烃检技术,为本地区有利目标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
中国震积作用和震积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震积岩是在地层中具有古地震事件记录的岩层,对其进行研究可为地壳构造演化提供动力学解释。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震积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生代以前的海相地层。对中国在海相和陆相地层的震积岩与震积作用、地震-海啸序列、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震积岩与震积不整合序列、萨布哈震积岩序列以及中生代陆相地层中碎屑岩原地系统的地震液化序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对惠民凹陷古近纪陆相碎屑岩地层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微同沉积断裂和震裂缝、卷曲变形构造、水下岩脉和泄水构造、震积枕状及伴生构造等典型的地震成因变形构造。震积岩垂向序列自下而上为:A段为下伏未震层,B段为微同沉积断裂层,C段为微褶皱变形层,D段为枕状及伴生构造层,E段为液化均一层,F段为上覆未震层。深入开展新生代陆相断陷湖盆震积作用和震积岩研究,能为盆地构造演化提供动力学解释,如果能与岩性、成岩作用史、孔隙演化史相匹配研究震积岩,将具有一定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震是地球断裂构造释放能量的窗口,含能量积聚、触发、爆发和沉寂过程。地震是震源断裂结构的爆裂过程,断裂结构内压力超过岩层的断裂强度和重力之和时,地震随之爆发。对地震的触发,太阳活动影响最大,月球和太阳引力也有影响。断裂结构内的磁场异变和赵锬的形变矢量观察具有临震警报意义。  相似文献   

11.
Carbonate liquefied veins in limestone and liquefied mud veins in mudstone are the result by earthquake, which is liquefied in sediments and a strong earthquake event remains clearly records in strata. 24 strata units with earthquake events (molar tooth), which are subdivided into 11 seismic period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from Mid-Proterozoic to Early Paleozoic strata in the Sino-Korean platform.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m represent paleo-seismic tectonic zones in different periods, which is tallied with convergent continental block before Proterozoic supercontinental Rodinia and the evidence of the breakup or splitting developed in the inner Sino-Korean Platform in 700 Ma.  相似文献   

12.
采用薄层土体代替衬垫层,并提出薄层土体相应的动力计算参数,建立填埋场动力计算模型,采用一维多层土体的等效线性解法进行求解,研究了衬垫界面、填埋高度和场地条件对填埋场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在中震或强震作用下填埋场衬垫处发生较大的剪切位移,限制了地震波的向上传播,忽略衬垫层对填埋场地震响应的影响会造成较大的误差;当填埋场高度为15m时,填埋场顶部峰值加速度最大,随着填埋高度的增加,填埋场基本周期逐渐增大,远离了共振状态,使得填埋场顶部加速度逐渐减小;通过对比4种场地条件下填埋场的地震响应变化规律可发现场地条件的变化对填埋场的地震响应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Tesseral2D的水下砂体地震正演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水下砂层与围岩的波阻抗差异,应用地震波数值模拟软件Tesseral2D建立含有水、粉细砂、砾砂和砾岩的起伏地层模型,在不同的道间距、最小偏移距、子波频率以及不同岩体波速条件下分别对该模型进行正演计算。一般情况下,在震源频率为400 Hz、最小偏移距为5 m、道间距为1 m或2 m时,地震波响应明显、同相轴清晰、干扰波较少,水下地层界面反映良好。进一步结合南京长江第二大桥桥址区的地质资料,建立含有水、淤泥质粉质黏土、粉细砂、砾砂、砂砾卵石和砾岩的水下砂层模型,应用Tesseral2D软件对该模型进行正演研究。结果表明,在震源频率为400 Hz、道间距为2 m以及最小偏移距为5 m时,地震响应能很好地反映水下各岩层界面,特别是能较明显地圈定水下砂层的厚度和分布范围,为实际水下砂体的地震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渤东凹陷南部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但多年勘探一直未获重大发现,其中该区新近系与古近系地层分界面T20 的认识不清可能是制约该区油气发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采用区域控制、单井解析、分类对比的研究思路,综合利用钻井、地震资料,对研究区T20 界面进行了重新厘定和界面特征的对比分析。从古生物、岩性组合旋回变化、地层接触关系等方面,认为应将研究区T20 界面整体上调至一套振幅较弱的波组之中,钻井上该界面上下古生物种群及数量发生突变,并位于一套进积型准层序组的顶面,地层接触关系表现为顶超特征。研究区T20 界面地震反射特征与区域上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差异,界面上、下地层的岩性、岩相不同于邻区是造成T20 界面地震反射特征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均匀土层自由场地震动的二维简化模型,首先利用弹性波动理论,得到土介质的二维波动方程,采用分离变量法来求解该方程,根据土层上下界面的边界条件确定土层竖向振动的特征频率和振型;根据波沿水平方向向无穷远处传播的衰减特性确定波沿水平方向衰减系数,得到土层自由场自由振动的相对位移的解析解。然后,采用振型叠加法求解强迫振动情况下的波动方程,得出二维情况下均匀土层在地震作用下沿水平方向相对位移的解析解。通过上述计算,得到了土层自由场地震动的二维简化模型。通过具体算例,分别对研究的二维简化模型与一维剪切梁模型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表明,地下土层水平维度对于均匀土层自由场地震动反应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6.
利用地震沉积学的地层切片技术并结合钻井资料对英台大安地区青山口组一段的深水湖底扇特征进行识别.该方法适应于产状比较复杂的地层,而且与传统的时间切片和沿层切片相比更加合理而且更接近于等时沉积界面.结果表明,湖底扇具有敏感的地震响应,在剖面上表现为强的反射波,在地震属性的平面图上,也表现为很强振幅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土-桩-结构非线性相互作用体系行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并行计算方法,分别选取长周期地震波和普通地震波作为输入,以某典型桥梁工程为背景建立土桩桥梁结构非线性相互作用分析模型,对在不同类型地震波作用下的土桩结构非线性相互作用体系进行了行波效应分析,探讨了桩土接触效应和并行计算加速比等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接触面效应对群桩水平向地震反应的影响较小,在竖直向则会产生明显的不协调现象.考虑接触面效应时,行波输入下的结构水平向加速度反应略小于一致输入,竖向加速度反应则远大于一致输入,水平向和竖向的位移反应也较大.长周期地震动行波输入下的水平向加速度和位移反应结果均大于普通地震波.对于此类大计算量三维有限元分析,采用并行计算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18.
基于模糊C均值地震属性聚类的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油气田深层和新区的勘探,常会由于未钻遇目的层或探井少而缺乏有效的岩心和测、录井等基础资料,给沉积相分析的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为此提出基于模糊C均值地震属性聚类的沉积相分析方法。以孤北洼陷沙四上亚段为例,采用模糊C均值属性聚类得到地震相图,并结合地质基础资料确定沉积相类型,赋予每种地震相准确的沉积意义,进一步分析沉积体系展布规律。结果表明:孤北洼陷沙四上亚段主要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湖相3种沉积相;利用本方法分析沉积相时应注意充分考虑地震属性优化与如何正确赋予地震相准确沉积意义这两个问题;本方法遵循属性聚类控面,岩心测井控点的思想,为深层和新区的沉积相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是一种切实可行、客观准确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东营凹陷盐膏层的重震联合解释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单一的物探方法难以探测沉积盆地中的盐膏层,为此提出了基于重力“剥皮”的变密度多界面重磁震联合解释技术。首先利用地震、钻井确定的第三系深度和重力反演的中生界、奥陶系、太古界深度,采用重力“剥皮”技术获得由盐膏层引起的剩余异常,据此反演得到了东营凹陷的盐膏层的顶面深度和等效厚度。反演结果表明,东营凹陷盐膏层主要由10个规模较大的盐膏体组成,呈北东向的扇状展布,顶面深度在1 700~3 700 m,北部埋深较大,南部埋深较小。与钻遇盐膏层的25口钻井资料对比,反演误差仅为2.96%,说明利用重磁震联合解释技术反演盐膏层是一项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