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离散杆战斗部的杆条排布及抛撒方式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在AUTODYN-3D平台上建立了离散杆战斗部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Lagrange算法,对离散杆式战斗部的钢杆条和钨合金杆条在有、无填充材料时杆条抛撒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杆条材料、缓冲材料对杆条抛撒行为有显著影响,装填合适的缓冲材料有利于减少爆轰产物的飞散,提高炸药的能量利用率。模拟结果为离散杆战斗部设计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长径比对定向式动能杆飞散特性的影响规律,以非线性动力分析软件LS-DYNA为工具,分别对11种不同长径比的动能杆进行数值模拟,得出动能杆飞散速度、空间分布与动能杆长径比的关系:当长径比大于5小于11时,动能杆的速度呈递增趋势,当长径比大于11时,动能杆的速度趋于平缓,有所降低;从空间分布看,长径比大于5小于8时,动能杆的空间分布较密集,长径比大于8时,动能杆的空间分布相对散开,分布也均匀,当长径比为11时,动能杆的飞散速度和空间分布最优.和文献中的数据进行对比,仿真与文献中数值计算结果基本吻合,和实验稍有差距,可能是由数值模拟采用的材料模型和试验所用的材料有一定误差所致.仿真结果可为此类战斗部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经典内弹道理论建立了高低压燃烧室活塞抛撒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利用4阶龙格-库塔方法编写了数值计算程序,以某子母战斗部为例进行计算,获得了抛撒过程中高低压室压力、子弹速度、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了喷孔面积、药量和高低压室容积等因素对抛撒参数的影响,获得了压力、速度、加速度随上述因素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符合实际变化规律,对子母战斗部活塞式抛撒机构设计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随机翻滚动能杆毁伤元在特定交会条件下着靶姿态对典型目标结构的侵彻能力特性影响,考虑杆条随机翻滚因素,采用三维空间分布参数的Poncelet侵彻理论改进模型,并采用LS-DYNA三维程序软件,对不同入射角、不同翻转角的动能杆对目标结构的毁伤过程进行分析,分析了杆条翻滚对目标结构的侵彻特性影响,得到了随机翻滚动能杆侵彻目标的毁伤规律.通过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离散杆战斗部靶场静爆试验,对离散杆式破片的飞行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波形控制器可以较好地控制战斗部爆炸后杆形破片的飞散方向,以及保证杆务的完整率;杆务的飞行姿态与放置角有密切关系,主要通过杆条旋转速度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离散杆战斗部中隔板形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空空导弹离散杆战斗部中隔板的形状;方法 对3 种隔板的形状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数值方法对隔板的效能进行了计算;结果 给出了3 种隔板的最小装药量、隔板在装药中间部位径向的最大尺寸、冲击波在隔板中传播时间的计算模型,并得到了3种隔板的内形方程; 结论 通过数值结果验证折线形隔板对杆条破裂程度的作用远优于其他两种形状的隔板;  相似文献   

7.
球缺型EFP战斗部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采用正交优化设计方法,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球缺型EFP战斗部优化设计进行研究.分析了战斗部结构参数对EFP成型性能的影响规律,优化得到了口径为Φ65 mm的变壁厚球缺型EFP装药结构方案.该装药形成的EFP速度约为2.5 km/s、长径比约为3.15,对应方案的EFP外形及速度的X光试验结果与仿真计算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子母战斗部波纹管式抛撒机构抛撒过程的系统内弹道理论模型并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该机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根据波纹管膨胀做功过程的特点建立了波纹管运动模型、容积及有效推力面积变化模型。编制程序并进行模拟计算,获得了抛撒过程的弹道性能曲线。仿真结果说明了模型的可行性。该文研究可为波纹管式抛撒机构的结构设计和优化以及装药结构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设计了新型多级烟幕干扰弹战斗部,提高干扰弹的有效作用时间及有效作用波段。通过对两级战斗部结构装填,模拟干扰粉剂和某新型干扰粉剂的抛撒试验。研究了新型干扰弹战斗部结构的可靠性及抛撒效果。利用ANSYS LS/DYNA软件通过流固耦合算法对所设计的新型战斗部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对新型战斗部的抛撒药装药结构进行了优化。新型多级战斗部能够通过调整装药级数提高干扰弹的有效作用时间,通过对每一装药模块装填不同干扰粉剂提高单发弹有效作用波段,优化的抛撒药装药结构能够在保证抛撒稳定性和均匀性的基础上提高干扰粉剂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采用AUTODYN流体编码,对钨杆(L/D=20,L为钨杆长度,D为钨杆直径)以1.5~5.0km/s的速度侵彻碳化硼(B4C)陶瓷的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其结果与实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算法、网格尺寸及侵蚀应变值的大小对钨杆侵彻速度(u)、侵蚀速度(vc)及侵彻深度(h)的影响.并得出了钨杆侵彻速度、侵蚀速度及侵彻深度与撞击速度(v)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光晶格中的超冷原子气体,研究了不同色散关系的准粒子动力学行为.分别采用数值时间劈裂谱方法和海森堡绘景解析求解运动方程的方法,针对有初速度和无初速度的准粒子动力学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 并深入讨论了色散关系中准动量幂次对准粒子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系统的准粒子色散关系中,当准动量幂次为奇数时,系统会出现相对论Zitterbewegung (ZB)振荡现象; 而当幂次为偶数时,准粒子动力学过程中不会出现ZB现象.此外,准动量幂次越大,则准粒子漂移对波包初速度的敏感度越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有限元软件包 ANSYS/LS-DYNA ,对长杆弹侵彻氧化铝陶瓷复合靶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在研究中系统地考察了随着长杆弹着靶速度的改变对氧化铝陶瓷复合靶产生的侵彻影响。结果表明:陶瓷材料以其较高的硬度有效的使得长杆弹头产生较大的变形,从而阻止侵彻深度的增加。特定组成成分的陶瓷复合装甲只对一定速度范围内的侵彻体有较好的防御效果。  相似文献   

13.
自锁模钛宝石激光器突破10飞秒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锁模钛宝石飞秒激光器以其优越的性能和广泛用途备受人们青睐和广泛研究,特别是在脉冲压缩方面,人们采用了多种措施,以获得亚10 fs脉冲.美国 MIT的研究小组于 1999年采用双啁啾镜技术,由该类激光器获得短于5.4fs的脉冲[1],这是至今为止直接由此类激光器产生的最短脉冲.国内的报道为 12 fs[2].我们在自行研制的自锁模钛宝石激光器于1998年获得 15 fs脉冲[3]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激光器腔结构,实现了在730~850nm范围内连续可调谐自启动锁模运转,并在750nm附近得到最短为 8.…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煤层气有杆泵井排采煤粉产出的实际沉降速度和临界排液量,建立了有杆泵井井筒煤粉运移动态实验平台,模拟了不同煤粉粒度、不同排液速度井筒煤粉动态运移规律。结合球形颗粒沉降末速理论公式,建立了有杆泵井排采不同煤粉粒度实际沉降速度和临界排液量计算模型。研究表明,实际有杆泵排采实际沉降速度和临界排液量与井液密度、井筒内流体流态、煤粉粒径、煤粉密度及井筒流体流速有关,且随着煤粉粒度的减小实际沉降速度和临界排液量降低,并计算出不同煤粉粒度的排采临界排液量。有杆泵井排采时实际沉降速度和临界排液量可为现场防煤粉控制、排采设备优化等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流体饱和储层砂岩超声波纵波速度频散的定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岩芯的实验室超声波测试速度由于频散误差而不能直接用于涠西南凹陷声波测井速度标定的问题,利用涠三段5块不同物性的储层砂岩,通过比较盐水和4种不同密度油作为孔隙流体时的饱和岩样超声波纵波速度变化,优化和完善速度频散机制分析流程,提出和验证样品被喷射流机制统治时的非弛豫湿骨架模量与高压情况下的干骨架模量相当的假设,并探索出一种BISQ理论特征喷射流长度(R)的估计方法。最后建立对涠三段储层砂岩的纵波速度频散进行全频带定量预测的方法,从而能够确定速度频散的机制和大小。通过提出的全频带速度频散预测公式,可将实验室的超声波测试速度校正到不同频率条件,在实际应用中满足测井(中频带)和勘探地震(低频带)的岩石物理分析需求,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射程修正引信弹道辨识算法精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用于射程修正引信的基于弹道上升段速度时间序列的弹道辨识算法精度.分析引起射弹散布的原因,选取初速和射角作为建立随机概率模型的初始参数.根据蒙特卡洛计算机模拟理论和方法,利用初始参数的随机值和弹道方程生成随机弹道作为实际弹道.利用弹道辨识算法对实际弹道进行辨识,比较辨识射程与实际射程得到弹道辨识算法误差.仿真结果表明,弹道辨识算法计算误差不大于0.1%.  相似文献   

17.
考虑井眼轨迹的井斜角、方位角、油液等对杆柱抽汲运动的影响,从定向井的多级混合杆抽油杆柱上选取微元体,对该微元体做动力学分析.建立反映抽油杆柱动态变化的波动方程,作为有杆抽油泵系统故障诊断的初始动力学模型.对整个杆柱采用变步长取样和多级杆柱的分界面处特殊处理,利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偏微分方程,得到杆柱上分界面处和均质段任意位置处的位移表达式.确定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经差分和迭代计算获得抽油泵柱塞位移表达式和载荷表达式,完成最终的建模.以油田提供的4口油井的相关数据为例,代入诊断模型得到了泵功图并对其进行故障诊断.结果表明:定向井有杆抽油泵系统诊断模型的建模方法是正确可行的,数学模型应用可靠,能够支持基于知识和基于数据分析的故障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初始速度、初始偏转角与质心位置对非圆截面结构抛撒稳定性的影响,利用Fluent程序,对结构在抛撒过程中的质心轨迹与旋转角进行了数值研究. 结果表明:质心径向的最终旋转角随初始抛撒速度的增加呈负指数衰减;在不同结构攻角条件下,质心径向和轴向旋转角均随着初始轴向偏转角的增加而减小,且质心径向偏转角降低速率相对较慢;结构攻角的增加在加剧径向偏转量的同时,削减了轴向偏转量;结构初始攻角与径向的偏转对质心轴向旋转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药型罩锥角对聚能杆式侵彻体成型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聚能杆式侵彻体主要用来对付新型防护装甲和混凝土工事、武装直升机和大型水面舰艇等目标。本文就药型罩锥角对聚能杆式侵彻体成型的影响进行研究,根据射流形成理论分析得到了射流微元头尾速度比与药型罩锥角和压垮角之间的关系,并采用观察不同锥角的药型罩结构所形成的侵彻体,在远距离飞行下的断裂情况,来验证射流微元头尾速度比与药型罩锥角和压垮角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射流微元头尾速度比随着压垮角的增大而增大,与理论分析吻合。  相似文献   

20.
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模型对超细分级机进料管内的气固两相流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引入颗粒浓度分布不均匀度,建立了颗粒分散性的评价方法,对比分析了导流片数量、尺寸、间距分布形式、入口风速、入口固体浓度、粒径对颗粒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导流片的添加能提高颗粒的分散性;随着入口风速的提高,颗粒分散性逐渐提高,当风速大于13.6m/s时,分散性变化不大;随着入口固体浓度的增加,颗粒分散性降低;随着粒径的增加,颗粒浓度分布不均匀度增加,颗粒的分散性变差,当粒径大于50μm时,颗粒分散性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