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道德信仰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期,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精神生活多样化的同时也面临着道德信仰危机,作者通过分析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透析其背后的原因,从而提出重新构建道德信仰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道德信仰作为信仰的一种基本形式,体现了道德体系的最高价值理想和人格的最高境界,蕴含着道德主体对道德理想与规范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趋向,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以及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道德的问题,因此,道德信仰教育问题对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体现了道德信仰的缺失,道德生活的空虚与迷茫,正确认识这种现状,并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才能寻求有效的途径建构大学生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3.
信仰是一种对终极价值的关切。康德从理性出发,把信仰建立在理性本身对超验的渴望与追求之上,并只有在实践理性领域才能达到。道德的最终目的——至善的实现亦是以信仰作为精神支撑的。康德的道德信仰理论对解决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迷惘和道德危机、对我们的伦理道德建设都具有直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重要阶段,新的道德信仰价值观尚不完善,以至于出现了普遍的道德信仰危机现象.其原因主要是表现在经济、社会、政治、教育等方面.解决当前道德信仰危机的对策主要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合理的社会道德奖罚机制,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  相似文献   

5.
关于创建和谐校园的道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建高校和谐校园,是高等学校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创建高校和谐校园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不和谐因素,这既有客观环境方面的原因,更有深刻的社会道德根源,而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一部分人道德迷离和缺失.加强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前道德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其内部原因在于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忘却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追问。作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进行关注和研究的哲学理应成为我们解决道德缺失现象的一把钥匙。发挥哲学的现实力量,要求我们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指导,发掘中国传统哲学的真精神,吸收西方哲学的真成果。  相似文献   

7.
公务员是特殊的社会群体,加强和改善其道德建设事关和谐社会与政治文明的构建。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公务员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德育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目前高校德育实效性低下已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造成这种道德教育低效的最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的价值无根性,拯救无根性德育的得力之举是建立道德信仰。高校应从激发学生道德直觉和建立科学的道德教育体系出发,建立学生主体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出现了一定的道德滑坡危机。道德滑坡既有社会舆论偏差和奖惩措施不健全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因此,要想使道德重建,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德育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目前高校德育实效性低下已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造成这种道德教育低效的最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的价值无根性,拯救无根性德育的得力之举是建立道德信仰。高校应从激发学生道德直觉和建立科学的道德教育体系出发,建立学生主体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11.
"忠"是孔子道德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将"忠"当成"教之本"与"行之先",体现了良好品格与工作态度。孔子"忠"的内涵甚广,包含道德教化、理智德性、个人品德、伦理实践。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孔子"忠"德能引领我们遵守社会公德,坚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陶冶个人品德,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妨碍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重塑道德信仰成为今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通过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化道德调控机制、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等各种途径,有效地保障道德信仰的重塑,推动中国社会道德的进步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道德人格对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道德人格危机,并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行为失范。产生这一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解决这一危机,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应从多方面入手,不断塑造和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4.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新生代农民工道德信仰必然会受到城市文明的更为深刻的冲击和震荡。由于他们的综合素养、社会阅历、对城市生活的期望等与现行的户籍制度、城市文化、和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态度等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道德信仰的弱化和扭曲。社会应该从制度革新、组织关怀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来化解他们的道德信仰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以实现他们向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的渐近和归依。  相似文献   

15.
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伴随着网络主体道德行为失范的普遍化。网络社会的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带来许多积极影响,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网络主体道德行为失范的困扰。探寻网络主体道德行为失范的主客观原因,化解网络社会发展的道德风险,构建文明、安全和健康的网络社会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爱玛》是十八世纪末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与传统道德小说中塑造的具有高度道德责任感的女主角不同,爱玛在道德上的缺陷相当明显,所以整部小说就是爱玛不断进行道德观的自我建构的动态过程。将女性主义批评和伦理学批评结合,分析了爱玛的道德建构的女性主义特征,可以看出爱玛的很多缺陷都具有反传统的意义,不但反抗了男性话语体系为女性设定的道德标准,还提出了女性在婚姻制度、经济独立、社交活动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吴伶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6):147-148,160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使命。新时期的教育发展必须"加强师德建设",文中阐述了新时期师德的基本内涵发展;通过分析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现状,指出解决高校师德失范现象涌现、师德教育效果不理想、师德评价机制不完善、师德建设保障机制乏力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和机制创新;着重探讨如何建构师德教育机制、师德评价体系、师德建设保障机制等师德建设的理论;阐释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社会道德环境中的失德现象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它易于动摇学生的道德信念,并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选择。要破解这一困局,就要突出学校德育对社会的引领性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提高其道德主体能力,并积极优化校园德育环境,加强师德建设和学校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