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全球一体化大潮下,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并成为推动全球一体化的重要力量。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中印经济要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两国迅速崛起,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是其必由之路。依据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运作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印经济等发展的实际情况,从中印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框架协议、时间表、市场准入等六个方面提出对策措施,以期有助于推进中印自由贸易区建立。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采取既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又积极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中印两国政府和领导人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积极开展两国间的经贸合作,大力推进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深化双边经贸合作,增强政治互信,开展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  相似文献   

3.
1950年4月1日,我国和印度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5年来,中印关系虽然经历过一段曲折,但近几年在健康的道路上不断向前发展。最近两国领导人多次表示希望中印关系能恢复到五十年代那样。今天,当纪念这个在中印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时,每一个关心中印友好事业的人都为之欣慰,并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中国和印度是亚洲的文明古国,又是山水相连的邻邦。两国人民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友谊和兄弟之情。印度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永志不忘。中印建交后,两国关系迅速发展,来往之密切,前所未有,其中最值得回忆的是1954年。这一年4月中印两国签订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  相似文献   

4.
卢光盛 《世界知识》2013,(21):28-29
近段时间以来,“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提法逐渐彼人们关注,成为中印关系甚至整个中国“向西开放”战略语境下的一个热点词汇。“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于今年5月份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期间第一次被中印两国正式提出,是两国达成的多项合作共识当中最引人关注的一项内容。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同时也是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两国地理位置邻近,国情相似,使得两国在贸易中有很大的相似性.基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的分析之上,该文对中国和印度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研究,并提出中印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推动和发展中印贸易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1980至2009年数据,考察日本对中国和对印度商品贸易中中印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发现从日本出口看,2003年以后中印两国存在正的相关系数;从日本进口看,1991年以后中印两国则存在负相关系数。由此得出结论:在日本出口方面,中印在2003年后存在互补关系;在日本进口方面中印在1991年后存在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2月22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与印度外交秘书苏杰生在北京举行了莫迪就任印度总理以来的首次中印战略对话。这是继2016年10月第四次中印战略经济对话后,又一重要沟通机制的"复活"。虽然没有看到两国在分歧问题上取得显著突破,但是战略对话机制的重启本身就意味着两国都希望中印关系能够稳定下来,恢复良性发展,而不是继续下滑。媒体报道,当被问及印度是否参加5月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8.
崔文 《世界知识》2016,(4):64-65
正2015年11月16日至25日,应印度青年体育部的邀请,我随共青团中央组织的中国青年代表团,奔赴印度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友好交流访问。此项活动始于2005年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时与印方的约定,为加深两国青年友谊,促进中印文化交流,每年互派百人青年代表团往访。截至目前,已完成3000人次的交流互访。随着中印关系的不断深化,两国青年交流亦逐步扩展。2014年至2015年,中印领导人成功实现互访,自2015年起,作为两国领导人访问成果的一部分,中印青年互访规模从100人增至200人。  相似文献   

9.
<正>印度是中国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邻国,但多年来中印两国的关系却是"近而不亲"。中国与印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互信,而缺乏互信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两国间存在着边界争端,二是彼此的了解严重不足。中国有句古话"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印作为各有10多亿人口、有长达约2000公里边界线的邻国,除了政府间的官方交往外,本应有大量的民间交往和人文交流。但从以下几组数字可以看出,双方  相似文献   

10.
十月下半月印度共和国总理尼赫鲁的访问中国,标志着中印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发展的新阶段。拥有九亿六千万人口的亚洲两大国家的友好合作,对于促进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是有极重大的作用的。中印两大国家的友好合作,是在传统的友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从远古以来,在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之间就有了深厚的友谊。将近三千公里的边界把中国和印度联结在一起。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在中印两国之间,历史纪录了和平的文化交流和经济来往,但是从来没有纪录过战争和仇恨。近代以来,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双重影响的结果,政府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是既"缺位"又"错位",导致我国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难于落到实处。国内外研究的成果与实践证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必须依赖各级政府。进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制度创新,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智能运输系统(ITS)用户服务与用户服务要求,在分析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与交通运输特点的基础上,采用借鉴国外成果与独立开发并举的策略,用“借鉴,筛选,增补,整理”的办法,研究拟定了33项ITS用户服务项目,开发出了一整套详细的ITS用户服务要求。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入手,得出了构建自由贸易区势在必行的结论,并提出了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如何为加入WTO后的中国经济服务,是我国信息产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了“世界经济500强”网站建设方案,并从经济和政治背景、建设内容、资金规模和建设周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分析等方面讨论了它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一五”计划时期,新中国出现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第一次高峰,数量达800万之巨。考察了该次人口流动高峰的动因,分析了其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并对当时流入城市的农民工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典型描述。  相似文献   

16.
 制定、发布科学计划,对重要科学领域、重大前瞻问题的超前研判、提前部署、重点支持、集中研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遴选、报道国际组织、科技大国2013 年发布、启动的28 项重大科学计划.这28 项科学计划涉及航空航天、生命科学、地球环境、能源材料、综合研发5 个重要科技领域,分别是:①航空航天:"2013-2020 年俄罗斯航天行动"国家计划,中国"2013 年航天计划",英国"国家航天技术计划",日本新版"宇宙基本计划",美国"战略太空技术投资计划",印度"火星探测计划",韩国"2040 宇宙远景"计划,美国"小行星捕获计划","2013-2015 年俄罗斯航空工业发展计划",美国"XS-1 空天飞机计划";②生命科学:欧盟"人脑工程计划",美国"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世界卫生组织"2013-2020 年预防控制非传染性疾病行动计划";③地球环境:中国"天气研究计划(2013-2020 年)",中国"气候研究计划(2013-2020 年)",美国"北极研究5 年计划",中国"应用气象研究计划(2013-2020 年)",中国"综合气象观测研究计划(2013-2020 年)",日本"海洋基本计划(2013-2017)",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际海洋发现计划(2013-2023)";④能源材料:欧盟"石墨烯计划",美国"清洁能源制造计划";⑤综合研发: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韩国"第三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法国"未来10 年投资计划(PIA)",中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欧盟"地平线2020".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西部的差距也逐渐扩大,如何认识这种差距,用什么办法来逐步缩小差距,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解决东西差距扩大问题,不宜片面提“缩小差距”,而要强调“共同发展”,而共同发展,一靠市场政策扶持,三靠中西部自身努力,四靠东西合作。  相似文献   

18.
税收优惠无疑为企业等经济实体节约了成本费用,保留了收益,但并不是"免费的午餐",若不谨慎对待,则很可能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买单。基于这个认识,本文遵循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税收优惠冲突的根源进行分析,以期为税务策划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使得一些落寞产业重焕光彩,促进了中国经济常态化。基于此,从三个方面阐述"互联网+"对大学生创客空间发展的影响:分析"互联网+"影响创客空间发展的途径和方式;分析"互联网+"对创客空间的影响及表现;总结"互联网+"对创客空间的正负面导向和启发。通过对"互联网+"与"创客空间"二者的深入理解,促进创客创业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疑罪从无"和"发回重审"的利弊分析,提出了以"疑罪从无"为原则改革"发回重审"制度的若干建议,旨在消除法律制度冲突,最大限度地发挥刑事二审程序的纠错功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