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次大战后,日本积极发展汽车业作为国家工业的重要支柱。50年代到60年代,政府规定凡是进口汽车都必须缴纳40%以上的关税,这样就大大控制了汽车的进口。到了1978年日本汽车工业获得巨大的发展,日本车具有很大的竞争力,政府这才取消了汽车进口税。1951年日本从外国进口的汽车占日本汽车总数的45%,1954年下降到23%,到了1960年只占1%,而这1%都是从德国进口的“奔驰”牌豪华型汽车。  相似文献   

2.
七八十年代,美国、西欧的汽车工业在不断受到来自日本的潮水般的强劲冲击下,步步退却,终于不得不将汽车制造这个世界最大制造业的鳌头地位让与日本。刚刚进入90年代,美欧汽车工业又面临着来自日本的再一次冲击:日本开始进军高档轿车市场。所谓高档轿车一般是指在美国市场上售价2.5万美元以上的车种。人们向来熟悉的有美国的卡迪拉克、林肯,西德的奔驰、BMW,英国的美洲虎、罗尔斯·罗伊斯、意大利的费拉里。尽管高档车在整个轿车销售量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在美国为1/12),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日美贸易的严重失衡令美国人愤愤不平。而汽车问题则是导致美国对日本高额贸易逆差的罪魁祸首。为了保护日益陷入困境的美国汽车工业,要求对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上的总量进行限制的呼声迅速高涨。布什总统新年伊始的日本之行带上了以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为首的经济界巨头,充分显示了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焦躁不安的心态。攻势凌厉:美国人难以招架造成这次美国政府对日本汽车强烈反感的直接原因是1990年开始的日本产工具车(乘客、载货两用车)在美国市场上的“不正当销售行为”。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和美国汽车工业协会还联合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商务部告发了丰田、马自达、日产、三菱等4家日本汽车公司;同时,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的首脑先后在电视上露面,指责日本汽车侵吞美国市场,夺走了美国人的就业机会。1991年初,全美汽车工会要求日本进一步自动限制在美国市场上日本汽车所占的比例,主张对日本汽车采取强硬立场。同年3月,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  相似文献   

4.
1989年,日本汽车占领了美国30%的市场,日本的家用电器在美国甚至世界的市场占有率也相当高。靠应用技术发家的日本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经济发展势头如日中天,沾沾自喜的日本人开始嘲笑“美国工人已到了缺乏劳动道德的地步”,美国企业正在丧失竞争力。然而,话音未落,1993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却翻了个,首先是美国曾经落后很多的汽车、机械、电子等行业重新取得了竞争优势,几家权威的国  相似文献   

5.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即已有生产载重汽车为主的汽车工业。战后1945—1955年为日本汽车工业恢复时期,1951年汽车产量已达34万辆,其中轿车3600辆,已接近战前水平。1956年—1970年为日本汽车高速发展时期,1971年产量为580万辆,到1980年汽车产量增加到1104万辆,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轿车产量为704万辆,占汽车量的63.7%,1988年汽车产量为1269万辆,一直保持领先地位,汽车工业已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之一,与造船、钢铁工业一起成为日本的三大经济支柱。  相似文献   

6.
《华东科技》2007,(1):44-45
随着汽车结构的不断改进和汽车性能的不断提高,汽车,这个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标尺的行业,正在改变着世界--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崛起,50年代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经济的起飞,60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力,无不以汽车工业的高速增长为先导.  相似文献   

7.
世界汽车工业在六十、七十年代发展迅速,汽车产量成倍增长,1979年年产汽车4,410万辆。进入八十年代,日本汽车产量剧增,1980年达1,104万辆,超过了美国(801万辆),登上世界第一的宝座,成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  相似文献   

8.
赵琪 《科技智囊》2009,(7):43-47
按照公认的研究数据,以家用轿车为主的汽车工业对辅助产业、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可以达到1:7:11,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也将本国全部的汽车工业作为重要产业来进行推进和扶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自主汽车品牌。  相似文献   

9.
曲世忠 《广东科技》2000,(11):11-14
信息技术自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几乎触及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所有部门,成为当今发达国家经济繁荣的关键。美国和日本早在80年代初就制定了发展计划,但时至今日,在信息技术领域,日本却被美国远远地抛开了。  相似文献   

10.
二次大战后日本及亚洲四小(香港、台湾、新加坡、南朝鲜)通过经济起飞、产品出口及发展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一跃而为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如今已被人们认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若回顾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际分工、市场垄断下的世界经济环境,则六七十年代日本汽车进军美国、尼康照相机取代徕卡、富士胶卷追赶柯达,以及台湾兴办计算机跨国公司等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亲历那个时代的人都记得,战前四小均属列强的殖民地,谈不上独立的经济运行。日本虽然工业已具规模,产品大至汽车,精如照相机,可谓应有尽有,但陈列在上海日产样子间里的轿车从未售出过一辆,南京路千代洋行经销的照相机和胶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经济,它直接依赖于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近年来美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及日本经济的相对停滞,关键的原因是美国的知识经济迈入了更高的层次。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商业全球化浪潮。图1为信息技术产业在美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示意图。自1993年以来,信息技术产业在美国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美国工业增长的45%是由信息产业带动的。而信息产业的基础就是半导体工业的发展。相反,日本的经济则相对处于后工业时代,依然以汽车工业和电器产品等制造业为其支柱产业,未能顺应世界经…  相似文献   

12.
引言片状模塑料(SMC)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热固性模压材料,其制备方法是玻璃钢工业中的一项新工艺。1960年首先由西德Bayer染料股份有限公司投入批量生产,其后在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引进并迅速发展。由于SMC产品质量稳定,成本低,生产条件好,因而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被广泛用于汽车、电器、石油化学、建筑及家具等工业。目前SMC成型工艺在世界发达国家的玻璃钢成型工艺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3.
拉美汽车工业曾经有过令人惊喜的大发展,但是近年来,在西方经济普遍萧条的情况下,它也正经历着困难时期。1986年,拉美国家汽车产量和销售量大大低于80年代初期。专家们估计,由于整个地区经济回升乏力,汽车工业近期内也难于振兴。拉美国家的汽车工业是在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起来的。目前,拉美主要国家都拥有汽车制造厂或装配厂。  相似文献   

14.
鲁超 《科技潮》1994,(7):50-52
50年代,美国工农业总产值占世界的1/2份额,真正称得上是世界经济的"超霸",在工农业各个领域与行业上都具有非常强的竞争优势。进入70年代、80年代,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堀起,欧洲的发展,美国在经济上的绝对优势地位已不复存在了。80年代后期和其它主要工业国家一样,美国也进入经济发展的低谷时期。然而进入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不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来世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速,进入90年代虽然全球经济衰退但医疗器械产业依然蓬勃向前发展。 90年代中期,美国整个经济增长率基本上是零,而医疗器械工业却增长6%至7%。西欧整个经济增长也举步维艰,而欧共体的医疗器械工业增长率却在3%以上。日本经济增长率为3.5%左右,而医疗器械工业增长率达8%。所以医疗器械产业又被人称之为朝阳产业。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工业重建,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汽车生产的全球化,论述了中国汽车工业新的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为了缓解美日汽车贸易摩擦,日本开始自主限制对美出口汽车,这一举措对美日双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了避免了美日汽车贸易摩擦白热化,为美国汽车产业的复苏赢得了时机,同时也促进了日本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全球多媒体产业发展迅速,纽约、东京、香港等国际中心城市都将多媒体产业作为新兴的都市产业来重点扶植。在美国,多媒体产品出口量已占国际同类产品市场的40%,出口额位居美国出口产品总量的第二位,仅次于航天航空工业的出口额。在加拿大,2000年多媒体产业产值达269亿加元,超过农业、电力工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在日本,媒体产业从1993年起就超过了汽车工业。  相似文献   

19.
汽车风自刮水器用于刮掉附于风窗玻璃上的雨雪、泥土、尘埃以及其他污物。随着对汽车特别是精密高级轿车需求的日益增长,对汽车刮水器工作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汽车刮水器还处在中、低档水平,技术和性能落后于国外,因此开发工作性能好、成本低、制造方便的精密汽车风窗刮水器,适应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需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80年代中后期,美国、日本、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的汽车风窗刮水器已经应用新型钢球减速器代替普通蜗轮蜗杆减速器,使得刮水器刮刷150万次后仍能工作,而我国的刮水器生产却停留在中、低档水平上,各项…  相似文献   

20.
1、序言 对外贸易海运通常分定期船、不定期船和油船三大类。 本文仅涉及定期船和集装箱运输。 2、海上集装箱运输的发展 过去,在美国集装箱运输都是利用汽车和铁路进行的。 到了50年代美国的汽车业主们,利用海上运输获得成功(现 在的美国海陆公司)。此后,海上集装箱运输飞速发展。由 于集装箱使货物的提取、装卸效率成倍提高,降低了港口费 率,消除了港口船舶停泊和装卸时间长的难题。 只在看一下日本港口集装箱的使用情况便可知道在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