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bFGF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腓肠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 G F) 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腓肠肌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以钳夹损伤左侧坐骨神经大鼠为模型,治疗组肌肉注射b F G F,对照组注射等渗盐水,隔日1 次。术后2 、3 、4 周分别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损伤侧及健侧腓肠肌进行肌诱发电位及肌收缩力检测,以健侧为100 % ,求出损伤侧各指标的恢复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腓肠肌诱发电位幅值恢复率明显加快( P< 005) ;腓肠肌单收缩力和强直收缩力的恢复率也显著加强( P< 005 和 P< 001) 。结论:b F G F 能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bFGF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腓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腓肠肌功能恢复的方法:以钳夹损伤左侧坐骨神经大鼠为模型,治疗组肌肉注射bFGF,对照组注射等渗盐水,隔日1次。术后2、3、4周分别对治疗且和对照组损伤仙侧腓肠肌进行肌诱发电位及肌收缩力检测,以健侧为100%,求出损伤侧各指标的恢复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腓肠肌诱发电位幅值恢复率明显加快;腓肠肌单收缩力和强直收缩力的恢复率也显著加  相似文献   

3.
以40只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定量跑台运动后,经含糖饮食处理,设置运动前组、运动后即刻组、运动后24 h低糖饮食组和运动后24 h正常饮食组,采右侧股四头肌红肌、白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观察肌糖原含量.结果表明:运动前白肌纤维肌糖原高于红肌纤维.运动前后相比,4种不同肌纤维类型骨胳肌肌糖原含量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正常饮食组大鼠肌糖原出现超量恢复,而低糖饮食组较运动后即刻组肌糖原恢复具有显著性意义,呈低于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趋势.可见,定量跑台运动和饮食干预能形成大鼠肌糖原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不同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后大鼠骨骼肌HSP72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训练强度和不同训练量后大鼠不同类型骨骼肌运动适应能力与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44只雄性2月龄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n=8),中强度组(n=8),大强度组(n=10),中运动量组(n=8)和大运动量组(n=10),在训练8周后处死取材并测定其血清肌酸激酶浓度及同侧比目鱼肌、红色腓肠肌和白色腓肠肌湿质量和HSP72蛋白含量.结果表明:(1)各训练组大鼠8周后血清肌酸激酶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尤以大强度组为高.(2)不同强度和负荷训练后都能导致大鼠骨骼肌湿质量出现一定的变化,但大负荷组相关指标出现显著异常.(3)大运动量组HSP72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等强度和大强度训练组.大强度和大运动量都能引起HSP72在腓肠肌的过高表达,尤以在红色腓肠肌中表达为高,这实际上是一种骨骼肌自我保护机制的表现.不同类型骨骼肌HSP72异常表达变化早于骨骼肌运动适应能力的变化,提示骨骼肌运动适应能力与其HSP72表达变化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何伟峰  王秋娟 《科技信息》2010,(17):I0404-I0405
目的:探讨中医疗法对于运动性疲劳及损伤后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做出运动疲劳及损伤后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同时运用逻辑分析法做出中医诊疗手段对于生化指标的促进恢复作用。结论:中医针灸按摩治疗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凉血为主,对于运动性疲劳及损伤后生化指标的正常恢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并比较两种方法导致下肢缺血再灌注时腓肠肌肌氧含量,建立间断性跪坐缺血预适应的方法,并观察应用该方法产生的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对前臂皮肤毛细血管脆性的影响。方法1)12人次进行腓肠肌肌氧含量测试:以跪坐法或血压带200 mmHg加压束缚大腿法阻断下肢血流,以缺血5 min后复灌5 min为一个回合进行下肢缺血再灌注,测试受试者腓肠肌同一部位在不同时间点的肌氧含量,连续进行3个回合为实施一次RIPC,比较两种方法下的肌氧含量变化差异。2)61人分为实验组(34人)和对照组(27人)参加毛细血管脆性实验:每天以间断性跪坐实施RIPC 30 min,观察实施前、实施2周(部分人)及4周后血压及前臂皮肤毛细血管脆性的变化。两组中各有14人于实验前后测试血小板。结果1)两种缺血再灌注方法均可引起腓肠肌肌氧含量的规律性改变,即阻断下肢血管时肌氧含量显著降低,恢复血管灌流后肌氧含量迅速恢复至正常值上下。相比于血压带加压束缚法,跪坐时腓肠肌肌氧含量降低更加迅速、完全;2)间断性跪坐4周后,实验组毛细血管脆性显著降低,出血点数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压值及血小板数量在正常范围内无明显改变。结论间断性跪坐通过间断性阻断腘动脉使腓肠肌等下肢组织产生缺血预适应,反复实施4周可以使前臂毛细血管脆性降低,质量改善,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实施RIPC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气功经络点穴按摩治腰损伤,比一般按摩效果要好,而且还能起到恢复机体功能的作用,其主要方法是通过功能锻炼,用疏通、补泻、通气、止痛等方法结合进行。所以,康复时间短,疗效好。还有一点要提到的,患者可以自己进行按摩。因此,经济实惠,随时随地可以进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测试者在大强度负荷后,肢体在接受按摩与不接受按摩时反应变化的实验比较,探讨按摩的作用机制,论证中医按摩对消除机体疲劳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番茄红素与按摩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前后不同时相血SOD,MDA与T-AOC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2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两组受试者运动前2周至运动后1天每天分别口服安慰剂或口服番茄红素并配合按摩手段.服药两周后进行一次大强度跑台运动,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24 h分别测定肘正中静脉血SOD,MDA与T-AOC的浓度.结果:B组血SOD、MDA与T-AOC浓度运动后各时相与运动前无显著性差异,B组血SOD与MDA运动后24 h均显著高于与低于A组同时相,T-AOC运动前与运动后各时相均非常显著地高于A组同时相.结论:番茄红素与按摩能及时有效的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快速力量训练对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与代谢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骨骼肌的超微结构及其代谢酶的含量与快速力量的内在关系.选用成年SD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NC,18只),快速力量训练组(PT,18只),快速力量训练6周、8周、10周后分批宰杀,对大鼠左侧后腿腓肠肌进行电镜观察和组织化学实验.结果表明快速力量训练6周后骨骼肌超微结构出现有益的变化,继续以此较大强度训练会出现运动性肌损伤.  相似文献   

11.
中医推拿按摩的评判一直是医学界的重要话题之一,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本文以推拿按摩中的掌按法为基准,根据多名推拿医师的测试图像和数据,分析出影响掌按法的主要因素,初步建立了这些因素的标准库,并设计了算法。利用该算法对多个受试者的数据进行验证,得到了相应的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保健按摩和自我按摩的手法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说明了它具有健身和减轻运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楚洪波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615-1617
从多个角度对国外、国内及吉林省盲人按摩行业状况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提出转变盲人按摩师工作性质、脱离非正常就业的可行性措施,旨在从本质上改善盲人按摩师的工作状况、生活质量,提高整个中国社会残疾人保障体系的完善水平,为吉林省盲人按摩行业规范化管理提供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知识网格的资源空间模型和资源逻辑模式,从而对知识网格的组织体系与功能结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代亮 《长春大学学报》2008,18(10):84-87
目的:观察应用骶三角按摩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方法:将54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应用骶三角按摩疗法治疗;对照组26例,应用传统推拿疗法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一次,三天为一疗程,共治疗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8.6%,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为53.9%,有效率92.3%。结论:通过刺激骶三角区的反阿是穴(相应肌肉的起止点)可以起到良好的镇痛解痉作用,缓解局部软组织的痉挛,恢复局部血液循环,从而使临床症状迅速痊愈。同时纠正骶髂关节的错位,恢复腰部的内平衡状态,降低再次发生腰扭伤的机率。  相似文献   

16.
按摩是治疗运动性急性腰扭伤的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并用临床病例论证了按摩对治疗此伤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按摩椅按压力度可控性和适应性,把阻抗控制理论应用到按摩椅按压单元控制中,提出基于皮肤阻抗控制模型的按摩椅按压力度自适应算法,利用人体皮肤弹性阻抗控制方法来代替传统按摩椅开环按摩档位控制。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使按摩椅的按摩力度更具有可控性和人性化,为按摩椅推广应用提供有效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医推拿手法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中医推拿中垂直用力、平面用力及旋转用力的推法、按法、滚法、摩法、揉法、擦法、拍法、振法和击法等九种推拿手法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得出了要实现各种手法所需要的自由度数及各个自由度施力的情况、速度大小、动作频率,同时给出了一种可同时完成以上推拿手法的并联机器人机型.为机器人模拟中医推拿手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观察法对10名腰椎间盘突出症者,运用传统中医的按摩手法及现代运动疗法如屈膝屈髋旋腰法,侧卧旋腰法,俯卧挺胸法等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采用推拿配合运动疗法,在对治疗一般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能促进腰部损伤的恢复,还能起到对腰部的保健和预防腰部损伤的作用,提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长期疗效。得出:推拿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按摩对常见运动损伤的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运动中各种损伤时有发生,给练习者的身体、生活、训练造成很大的影响,文章运用文献法、统计法、实验法,对按摩的生理机制和治疗效果作了研究,通过对522名伤者治疗的实践证明,按摩是治疗常见运动损伤的最好方法之一,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尤其是对扭伤、摔伤、挫伤、撞伤、拉伤等病史的软组织损伤者具有加速组织修复、解除肌肉粘连、恢复身体健康的功能,体现了其经济价值、时间价值、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