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以杰出的创作实绩而饮誉世界.鲁迅又是伟大的编辑家,他从1907年与人创办《新生》到1936年去世,主持或参与编辑了20种文艺刊物,11种丛书,76种书籍.在长期和大量的编辑工作中,鲁迅累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编辑风格和堪称楷模的编辑思想.学习鲁迅的编辑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当好高校学报编辑,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一、学习鲁迅的编辑宗旨:为了改造现实人生.早在1907年,鲁迅在东京与友人筹办《新生》杂志时,就把“立人”、用文艺来“改造现实人生”作为杂志的宗旨.1920年,筹备成立文学研究会…  相似文献   

2.
《示众》写于1925年三月,收在鲁迅小说集《彷徨》中。它是鲁迅前期小说《呐喊》与《彷徨》中以写场面为主的仅见的一篇。作品通过“首善之区”一条马路上一个犯人示众的场景,刻划了一群小市民的无聊与麻木,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是这样介绍他自己的创作的:“在这里发表了创作的短篇小说的,是鲁迅。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以严肃文学的立场来看待大众文学(通俗文学)的。他认为,通俗文学不同于平民文学,并不要求它像平民文学一样表达纯粹的平民的思想感情,也不必像严肃文学一样,表现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的认识和发现,但一定要以“劝善”和“娱心”为主旨,要求其故事应有“劝善”的“暗寓”性,对它的一些“粗俗”描写,他并不全盘否定。鲁迅不像那些精英文学(严肃文学)作家那样,一味去指责通俗文学,而是在强调严肃文学的政治影响功能的同时,强调通俗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以及娱乐功能,反映出他注重功利性和包容性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鲁迅认为,文艺与社会的关系是:文艺依赖于社会而又能动地影响社会。社会生活是艺术创造的唯一源泉。典型化是文艺有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这与他鲜明而独特的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精神的人格极有关系。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指出:“陶渊明最和前人不同的,是把诗和酒连了起来,以酒大量写入诗中。使诗中几乎篇篇有酒,确以陶渊明为第一人。从此,酒与文学便发生了更密切的关系。”在唐代,伴随着对陶渊明为人的欣赏,陶渊明的志趣、价值取向不再封闭在田园里,而是向社会渗透。  相似文献   

6.
一、“很有些臭汗气”的文学《文学和出汗》(收入《而已集》)是鲁迅先生批判人性论的最早文章之一,它正式揭开了三十年代文艺战线上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对梁实秋之流宣扬的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战斗的序幕。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听说,例如英国,那小说,先前是大抵写给太太小姐们看的,其中自然是香汗多,到十九世纪后半,受了俄国文学的影响,就很有些臭汗气了。”这里,英国“很有些臭汗气”  相似文献   

7.
1935年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提出:“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因此,他奉劝读者不要以选本与标点本为依据来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他认为要知人论世,足以应用的选本很少,因为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早在1933年他就在《集外集·选本》中指出“选者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见”,“如此则读者虽读古人书,却得了选者之意,意见也就逐渐和选者接近,终于就范了。”鲁迅指出陶潜、蔡邕等之所以给人留  相似文献   

8.
俄国文学在思想意蕴和艺术构思方面对鲁迅的小说《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植根于鲁迅灵魂深处的时代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使他对俄国文学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他的社会理想和坚韧个性。又使他始终不渝地呐喊、战斗;同时.他的悲剧心理和独特审美观。使他的笔端自然流露出阴冷的艺术风格.既有对俄国风格的借鉴,又有自己的再创造,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9.
鲁迅领导的几个文学刊物黄志雄鲁迅不仅以他的光辉著作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字的基石,而且为中国现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中争得了地位。鲁迅的文学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五四”以后的中国新文坛上,除“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两个独具特色、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的文学刊物,登载...  相似文献   

10.
在延安文艺整风中,与丁玲等人放弃知识者的主体性、主动完成各自的思想转变不同,萧军则在调整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前提下,秉持鲁迅的文学精神,保持着思想上的独立,文艺整风并未真正实现对萧军的改造。应当说,鲁迅的深度影响和萧军的游侠性格成就了他在延安文艺整风中的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11.
一、一个划时代的定义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现实主义作为创作方法提出之后,许多作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都不断对它的特征进行总结和研究,较早使用“现实主义”这个名词的是十八世纪德国诗人席勒。他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里说;“如果现实主义者在他的政治倾向上把目的定在幸福上面,这就须使人民的道德精神方面的独立性有所牺牲,理想主义者则处在幸福的危机,把自己看着他的目的。”他又把现实主义文学称做“素朴的诗”,把浪漫主义文学称为“感伤的诗”。他认为“素朴的诗”的特点是“尽可能完美  相似文献   

12.
谁也不能否认,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爱甚至超过了爱自己。但当我们细案《呐喊》、《仿徨》时,便会发现:其中大多数人或者麻木不仁,或者狡诈虚伪,人们彼此隔膜,人情薄如冷纸。鲁迅对其则或“哀”或“怒”,看不出些许赞美和崇敬之意。这个“反差”表现了鲁迅“富热于冷”的写作手法。显示了小说深邃犀利的反封建主题,也为我们了解社会,认识了解人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1 项退结先生说,中国人性格中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因素:“一方面他非常敏感,另一方面他对于情感的表示又极端的矜持。”人们的情感太脆弱,就筑起一道高墙来保护它,所以在社会上人们不轻易把真相表示出来,“凡是与内心生活有关的一切,只能够间接地或者以暗示方式说出”,“既使是在生离死别时,中国人一般也没有西方人那样露骨的表示。”①这就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假象:中国人情感麻木、迟钝。但鲁迅写作的目的显然不在于诠释中国人性格中的这种矛盾,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一、杂文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艺术特质要求呼唤变革思维1、变革的社会与杂文的使命中国社会的变革,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上看,从变革的广度还是力度看,今天的变革都是前所未有的,这种社会变革的影响亦是全方位的.杂文这种集政论性和文学性、集新闻性和持久性于一身的文体所受的影响更是首当其冲.在这么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杂文的性质正如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的“序言”评价鲁迅杂文所揭示的:“鲁迅的杂文其实是一种‘社会论文’.”它的特点是“更直接的更迅速的反映社会上的日常事变,”当然这种独特的“社会论文”离不开特有的文学表现形式.但从现代杂文诞生之日始.杂文就与变革的社会血肉相连,陈独秀、胡适之、鲁迅、刘半农、钱玄同等新文化运动的骁将和现代杂文的代表人物,他们在《新青年》“随感录”专栏发表的杂文,便是抨击时弊和呼唤新时代的号角:历史推进到九十年代的今天,新世纪的曙光就在前头,迎接新世纪的中国社会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成熟的崭新巨人.然而,变革正如临盘的婴儿.充满对新生命临世的渴望、喜悦和穿过生命遂道的艰难痛苦,它需要助产士;需要呐喊扶助,需要涤除尘污还生命之清纯.从这个意义上说,杂文是今日变革社会的鼙鼓、号角.它是打开生命之门的手术刀,  相似文献   

14.
许寿裳说:“鲁迅的作品这样伟大,其原因何在?我敢说,这是由于他的人格的伟大”。下面就鲁迅的伟大人格与其创作之关系,谈点粗浅的看法。一、孤寂的个性与文学的悲剧性“孤寂的个性”是鲁迅人格的表现之一。鲁迅个性内向,特别是在痛苦时,“他就沉默,沉默得要死”,甚至“跑到空地去躺下”。他具有哲学家所特有的孤独感和悲剧感。大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鲁迅冲破一切传统的思想和方法,以“表现深切,格式特别”的作品,奠定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哺育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鲁迅从弃医就文开始,就把自己的文学活动纳入中国民主革命的轨道。为了达到改良人生、改良社会的目的,他作品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把笔伸进社会的最底层,揭露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传统思想的罪恶,描绘农民、城市劳动者、知识分子和妇女儿童的形象,丰富中  相似文献   

16.
从当代大陆文学的历史教训来重新审视鲁迅与革命作家的内部斗争,就不只是宗派主义、门户之见的意气之争,而是鲁迅试图纠正革命作家某些“左”的做法,阻止阶级写作形态的泛滥和政治文艺的形成,维护个体性自由创作所做的努力。鲁迅的斗争是很有远见的,对新中国文学具有反思的意义,它从实践上再次证明了鲁迅思想的历史穿透性。  相似文献   

17.
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逻辑起点是“立人”,但他以什么“立人”呢?考察鲁迅生平和著作所显现的思想脉络可以看出,他“立人”的理论支点是人的自由存在。鲁迅是以自由存在作为尺度去批判封建思想,解构封建体系的;同时,也以此质疑西方近代文明,审视民主与科学的有限性。自由存在的本原性使鲁迅思想更切近人的本质解放,因而他才成为现代中国最深刻的思想者。  相似文献   

18.
新文学时期 ,是历代中国作家的社会历史责任感最强烈的一个时期。为了人的解放、民族的解放 ,新文学的历史使命比任何时期都要广大 ,都更具有战斗性与进步性 ,文艺大众化就是这一特性的显著标志。从文学革命到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几十年间 ,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致力于文艺的大众化工作 ,并在理论与创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社会、政治等条件及要求不同 ,以及作家认识上的差异 ,新文学的文艺大众化历程显现出两个显著特点 :阶段性———在文学革命、左翼文学、抗战文学等不同文学阶段大众化内涵与侧重点不同 ,理论由简单到详尽 ,由初步探索到基本成熟 ;趋同性———整个探索过程 ,大家都把主要工作放在形式上面 ,文艺大众化往往变成文艺形式大众化 ,因此使新文学的大众化存在许多不足。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文艺工作者没有科学处理与“大众”之间的关系 ,以致大众化成为化大众  相似文献   

19.
张磊 《孝感学院学报》2006,26(5):31-34,67
1920到1930年代经历的多个历史事件中,苏俄“拉普”的介入恰恰为鲁迅思想的成熟提供了一种机缘,使其在文学和革命、革命和政治、文学和政治的认识上带有某种思想上的“反常识性”。就鲁迅思想主体而言,苏俄文艺观及其本土化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文学的意识形态神话。  相似文献   

20.
茅盾与鲁迅     
毛泽东同志在1940年确立了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主将”的地位。茅盾比鲁迅小15岁,但也早在50年前,王若飞同志在重庆祝贺他50寿辰时就首次称他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位巨人”。1981年,胡耀邦同志代表党中央又高度评价了他的历史功绩,称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赞誉“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茅盾是鲁迅最接近的一个同伴”(史沫特莱语),他和鲁迅在新文学运动中结成了最亲密的战友。早在1921年他们就开始了书信往来。当时茅盾任制、说月报》主编,为了借外国的进步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