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Al作为炼钢脱氧剂单独脱氧时易烧损,导致利用率较低;同时,其脱氧产物Al2 O3熔点高,形状不规则,不易在脱氧过程中上浮排出,造成水口堵塞,恶化钢材质量。为了提高铝的脱氧效率,同时使脱氧产物Al2 O3能快速从钢液中上浮排出,本文研究了一种以金属铝为有效脱氧组分,低熔点氧化物渣系为载体的新型复合脱氧剂。实验表明,使用该脱氧剂不仅可以保证钢液中溶解氧的质量分数在10×10-6以下,而且脱氧后钢中Al2 O3夹杂物与纯Al脱氧相比尺寸更小、数量更少,较显著地提高了钢材的纯净度,具有良好的脱氧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工业纯铁为研究对象,熔渣-金属中各个组元间的热力学平衡反应和质量守恒为基础,计算了不同的脱氧剂添加量下钢中的Si,Al的平衡质量分数,建立了脱氧剂Al,CaSi,CaSiBa的脱氧热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基于本模型对多种脱氧剂进行的研究能够符合实验结果,在采用Al,CaSi,CaSiBa脱氧时,渣中FeO质量分数分别能降低到0.04%,0.08%,0.08%,铝脱氧可以使得熔渣中氧势降到最低,且渣中Al2O3由于脱氧而增加的量相对于原始质量分数变化幅度较小,与CaSi,CaSiBa相比具有良好的氧势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MoSi2炉和MgO坩埚内用复合脱氧剂对430不锈钢液进行了脱氧实验研究.以Al和FeSi作为对比脱氧剂,考察了SiCaBa、SiCaBaAl、SiCaBaMg、SiCaBaAlSr四种复合脱氧剂对430不锈钢中的全氧含量及脱氧产物的分布、尺寸和形貌的影响.实验表明,用SiCaBa对430不锈钢液脱氧,可获得较低的氧含量,其脱氧产物易于上浮,钢中的夹杂物尺寸明显减小且形态发生改善呈球形.  相似文献   

4.
以去离子水和水基铜纳米流体为工质,对一种铜丝丝网平板热管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工作压力、不同工质和纳米流体质量分数对铜丝丝网平板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并与单一铜丝平板热管的换热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纳米流体在低压条件下可以显著提高热管的换热特性,是一种适用于平板热管的新型工质;在使用水和纳米流体2种工质的实验中,铜丝丝网平板热管的各项换热功能指标均优于铜丝平板热管,并且热管热阻明显降低,最大功率也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溴化锂制冷机溶液除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能有效去除废旧LiBr溶液中铜杂质的方法.采用添加硫化钡并用稀HBr调节溶液的pH值和添加一种活性炭--硅藻土复合添加剂,通过搅拌、沉降、过滤,可使杂质铜的含量由原来的1200mg/L降至2~4mg/L,符合溴化锂制冷机(吸收式空调)国家标准关于LiBr溶液中铜含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电磁过滤Al-Si合金熔体中初生富铁相去除效率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柱塞流及轨线模型建立了电磁过滤水平流动Al-Si合金熔体中初生富铁相的去除效率模型,并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初生富铁相的去除效率随着熔体流速(u)和过滤器的高度(2h)降低而增加;随着电磁力(f)、电磁力作用区长度(x)和初生富铁相的粒径(dp)的增加而增加.采用电磁过滤可有效去除Al-Si合金熔体中粒径大于30μm的初生富铁相,计算结果与水平流动Al-Si合金熔体的电磁过滤实验结果相吻合.该模型可用来设计过滤器的结构和工艺参数的确定,为电磁去除铝合金中的初生富铁相技术的工业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采用柱塞流及轨线模型建立了电磁过滤水平流动Al-Si合金熔体中初生富铁相的去除效率模型,并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初生富铁相的去除效率随着熔体流速(u)和过滤器的高度(2h)降低而增加;随着电磁力(f)、电磁力作用区长度(x)和初生富铁相的粒径(dp)的增加而增加.采用电磁过滤可有效去除Al-Si合金熔体中粒径大于30 μm的初生富铁相,计算结果与水平流动Al-Si合金熔体的电磁过滤实验结果相吻合.该模型可用来设计过滤器的结构和工艺参数的确定,为电磁去除铝合金中的初生富铁相技术的工业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地表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测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0.45μm滤膜代替中速定性滤纸过滤地表水水样.在出现乳化时用干净带圈铜丝代替破乳剂异丙醇破乳,对阴离子型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的国标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对样品的测定结果与国标方法无明显差异,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均达到质量控制要求;分析步骤更简单,分析效率更高,更加适合测定地表水中的LAs...  相似文献   

9.
渣金间外加电场无污染脱氧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在回顾传统的脱氧技术以及固体电解质无污染脱氧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渣金间施加外电场来进行金属熔体无污染脱氧的技术。现有实验表明,渣金间外加电场作为一种新的脱氧方法在氧的分离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利用高温熔体实时观察装置观察并研究了外加横向磁场对NaBi(WO4)2熔体中振荡态热毛细对流的影响. 当施加60 mt横向磁场时, 振荡态对流的振幅和频率均显著减小, 并且小温度梯度下的振荡态对流在磁场作用下趋于稳定. 这种磁场对振荡态对流的抑制效应可以归结为熔体中运动离子和磁场之间Lorentz力的作用. 对高温氧化物中离子电导率进行了测量, 固体中离子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而熔体的离子电导率约为2.0×10−4·Ω−1·cm−1. 这表明熔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带电离子, 外加磁场对这些运动离子施加的Lorentz力使对流有序化, 从而抑制了熔体中的振荡态对流.  相似文献   

11.
设计直接加热铅反应器和简易焙烧炉,使生产设备投资大大降低.利用湿法和干法配合生产,便于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控制原材料质量和工艺条件能直接制造高纯度硫酸铜.该工艺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  相似文献   

12.
在铜精粉的湿法冶金和生产硫酸铜的过程中,若焙烧温度控制不当,便会有大量的铁酸铜生成,而传统的湿法冶金和硫酸铜生产工艺,对此无能为力,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又增大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从铜矿石(或铜精矿)制取硫酸铜全湿法工艺流程。试验证明,在最佳条件下,可获得一级硫酸铜,铜矿石的铜浸出率98.32%,铜回收率95%,该工艺具有设备简单、投资少、成本低和经济效益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氨浸、蒸馏、酸化和结晶的工艺方案对难选的氧化铜矿类矿渣进行处理,最后得到五水硫酸铜产品,实验中探讨了氯浸的机理,研究了影响铜浸出率的主要因素,确定了合理的浸出液配比,得出了氨浸、蒸氨、酸化、浓缩和结晶等过程的工艺条件,为从难选氧化铜类矿石及其废渣中回收铜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基本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5.
硫酸铜结晶母液制备砷酸铜的工艺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二段中和法研究了硫酸铜结晶母液制备砷酸铜的工艺过程,用XRD图探讨了砷酸铜的分子结构式.结果表明只要控制一定的pH值、反应时间、温度和铜砷质量比,便可以产出合格的砷酸铜,砷酸铜的结构式为Cu5AS4O15·9H2O.利用含砷物料制备砷酸铜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铜(Ⅱ)为修饰物,铜片为基体,制成铜修饰电极.提出了一个快速测定铜(Ⅱ)的示波电位滴定法.以EDTA为滴定剂,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修饰铜电极为指示电极,利用阴极射线示波器荧光点的突然位移指示EDTA滴定铜的终点,具有准确、灵敏、快速等特点,用该法测定含铜(Ⅱ)试样,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NH3-NH4Cl介质中,铜—水杨基荧光酮(SAF)络合物在悬汞电极上的恒电流吸附计时电位溶出行为.讨论了恒电流大小、富集时间和富集电位等对dt/dE~E溶出曲线的影响及测定铜的最佳条件.方法的检出下限达5.0×10-9mol/L.  相似文献   

18.
室温下利用金属铜粉和2-噻酚甲酰三氟丙酮、吡唑反应,合成了新的双核铜(II)[Cu2(C8H4F3O2S)2O(C3H3N2)].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导率进行表征.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0.786 63(16)nm,b=1.792 0(4)nm,c=1.705 3(3)nm;V=2.359 3(8)nm3,Z=4,Dc=1.843 g.cm-3.结果表明,每个铜原子由3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平面四方结构,2个铜原子由吡唑和氧桥联形成双核铜配合物.  相似文献   

19.
斑铜和乌铜走银是云南著名的工艺品。它们工艺独特,在中国传统金属工艺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者多次到云南会泽、昆明等地实地调查和对民间艺人进行访谈,获得其大致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以调查材料为基础,介绍和分析了生斑铜、熟斑铜和乌铜走银技术背景、工艺流程、技术原理、现状。  相似文献   

20.
In common sense, the chemical reaction between Cu2+ and S2– ions produces black precipitation of CuS. However, if they are separated by an eggshell, they produce copper with trace amount of CuS on the surface of the eggshell at the side of copper chloride solution within one week. Such an unexpected phenomenon strongly indicated that Cu2+ is able to be reduced into metal copper when S2– diffuses throughout the porous eggshell. The produced copper was verified by reacting with nitric acid to generate red-brown nitrogen dioxide at ambient temperature, as well as by the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energy dispersive analysis of X-rays (E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