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钝化硅太阳电池减反射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多层膜系在某一波长的反射率的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入手,采用等效分界面和权重反射率Rw的概念,给出了多层膜系优化的普适方法。具体计算了钝化太阳电池的单层减反射膜和双层减反射模的优化设计,给出了常用减反射材料的最佳膜厚值,并得出结论:双层膜的减反效果优于单层膜,平面双层减反射膜的权重反射率Rw小于6%,加微槽结构后降至2%以下。  相似文献   

2.
硅太阳电池减反射膜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优化设计方法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的方法,它在薄膜设计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简要介绍了多层光学薄膜的最优化设计方法,并对空间用硅单晶太阳电池的减反射膜系进行了最优化设计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对于太阳电池的减反射膜系,尤其是结构复杂的多层减反射膜系统(包括玻璃盖片等),最优化设计方法是一种非常实用和有效的设计方法.用此方法设计的SiOx/TiO2双层减反射膜的有效反射率约为5%(波长380~1100nm),电池短路电流增益达45%,转换效率增益达47%.  相似文献   

3.
太阳电池减反射膜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光学薄膜原理,利用计算机程序对太阳电池减反射膜进行模拟仿真,得到反射率R(λ)与波长λ的关系曲线,并利用曲线对减反射膜进行优化.设计出几种常用材料制备单、双、三层减反射膜时的最佳膜系参数。为太阳电池减反射膜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电池封装和电池表面钝化对反射曲线的影响,并验证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可见光区减反射薄膜材料的选择和设计,采用计算机模拟,找出了在350~750nm范围内具有最好光谱中性的减反射膜系SiO2TiO2SiO2玻璃基底,其结构为  相似文献   

5.
电镀锌钢板CrO3—H3PO4—SiO2体系钝化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电镀锌钢板CrO3-H3PO4-SiO2体系钝化膜的成分与结构,并对钝化膜的耐蚀性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钝化膜是1种由CrO3,Cr(OH)3,CrOOH,ZnCrO4,ZnSiO3,Zn3(PO4)2,CrPO4和SiO2等化合物组成的,具有凝胶网络状结构的厚型复合转化膜,这种膜具有良好的屏蔽效应和缓蚀作用,能明显了改善镀锌钢板抗白锈的能力,它的耐蚀性是CrO3-SiO2体系钝化  相似文献   

6.
研究Al2O3/SiNX双层绝缘栅对a-Si∶HTFT性能的影响,介绍Al2O3/SiNX双层绝缘栅的制作方法.双层绝缘栅结构有效地抑制了单层绝缘栅的针孔效应,改善了短接现象,提高了有效介电常数,从而可减小膜厚,提高栅电容,使得阈值电压降低、开态电流上升,获得了107的开关电流比.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可应用于四结GaAs太阳电池的理想减反射膜结构,经计算得出,当窗口层(AlInP)厚度为48.63 nm,三层减反射膜折射率和厚度分别为2.28、1.74、1.32和63.60、83.33、109.85 nm时减反射效果最佳.由TFCalc软件模拟出的反射谱表明,使用该三层减反膜的四结GaAs太阳电池在350-1 800 nm宽光谱范围内可获得1.82%的平均反射率.同时,分析了各膜层折射率和厚度对膜系减反射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钢包精炼渣成分的最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正交设计方法对用于钢包精炼的CaO-SiO2-Al2O3-MgO-CaF2渣系成分进行优化,试验表明影响炉渣泡沫稳定性能的因素依次为碱度,CaF2,Al2O3和MgO的含量,最佳的精炼渣组成为:CaO39.3%,SiO219.7%,Al2O325%,MgO6%,CaF210%(B=2)  相似文献   

9.
芯层光电子能谱(XPS)和价带光电子能谱(UPS)是研究不同半导体之间界面价带落差的有效手段,由SiO2/SiO界面处的芯层和价带光电子能谱,我们确定SiO2/SiO界面能级落差为2.0eV,覆盖引起能带位移为0.9eV,同时发现SiO和SiO2中的化学组分是较复杂的。  相似文献   

10.
根据相图和炉渣结构的共存理论,推导了CaO-Al2O3-SiO2渣系作用浓度的计算模型,计算的NCaO和NSiO2与相应的实测αCaO和αSiO2基本符合,从而证明所得模型可以反映本渣系的结构本持。与此同时,还发现生成正硅酸盐(2CaO.SiO2)的碱度因Al2O3的增加而变大的事实和本渣系有Σn较小的活跃部分。  相似文献   

11.
通过平面波反射系数公式和传输线理论,给出了电磁波斜入射时单层吸波材料反射系数公式,利用网格法对材料的电磁参数、厚度、频率与总后向反射率的关系,进行了分组讨论与匹配设计,指出低频段材料的外形设计应该根据不同频率点的强吸收特点采取厚度渐变式.  相似文献   

12.
利用牺牲模板法制备了SiO2反蛋白石型光子晶体,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表面形貌及其厚度进行了表征;并在其孔隙中填充了具有光响应的有机染料分子螺吡喃衍生物,通过紫外-可见反射光谱监测了光诱导下染料分子构型转变过程中光子晶体光子禁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波长的光照下,最大反射波长处的反射率可以进行可逆地控制,并实现了光诱导下对染料分子荧光的调控。  相似文献   

13.
从理论上推导出分布布拉格反射器(DBR)反射率的计算公式,分析了GaN基材料DBR反射率与单层膜折射率、多层膜的对数、单层膜的厚度等的关系,发现20对AlN/GaN构成的1/4波长。DBR的反射率在中心波长410nm下达到了0.9995,分析了DBR反射率随单层厚度波动的影响,并发现随着正偏差的增大,最大反射率对应的波长增大.相同对数AlN/GaN多层膜的反射率比MGaN/GaN多层膜的反射率大,因此,AlN/GaN比AlGaN/GaN更适合做反射器。  相似文献   

14.
双层结构型微波吸收材料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给出了双层結构型微波吸收材料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和例子。不改变涂层的总厚度,其微波吸收性能一般均较单层涂料型的为好。例如,中心频率为10GHz,厚度为2mm,反射系数阀值为-20db时,双层结构型的工作带宽为4.5GHz,在同样条件下,单层涂料型的为3.3GHz。厚度为3.97mm,在7—13GHz频率范围内,双层结构型微波吸收材料的最小反射系数阀值为-31db,而单层涂料型为-18db.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电磁波吸收和反射的基本理论,在探讨核壳粒子复合材料的等效电磁参数的基础上,针对核壳粒子复合材料的电磁波吸收层的吸波特征及其厚度的优化设计展开研究.分别探讨了由核壳粒子复合材料组成的单层和双层电磁波吸收层的吸波特征,给出不同入射角下功率反射系数与电磁波波长以及吸收层厚度之间的关系,确定其最佳电磁波吸收厚度.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在同等条件下,含核壳粒子吸收层的吸收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常规材料吸收层.  相似文献   

16.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框架下广义梯度近似平面波超软赝势法,计算了闪锌矿型HgTe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包括能带、态密度、电子密度、复介电函数、复折射率、反射率、吸收系数、损失函数和光电导率.计算结果显示闪锌矿型HgTe为半金属,计算得到其折射率为4.39,静态介电常数为19.24,为闪锌矿型HgTe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千枚岩等软岩隧道施工中易出现垮塌等地质灾害。以典型千枚岩隧道———汶马高速公路鹧鸪山隧道为例,以地震波传播理论为依据,结合工程地质分析及地震波正演模拟,探讨TSP 预报中针对千枚岩构造破碎带在不同含水率状况下的地震波反射特性及解译标志,结果表明:纵波及横波遇千枚岩构造破碎带反射现象明显,横波较纵波反射更强烈;破碎带富水时,千枚岩泥化变软,纵波反射加强;从深度偏移角度分析,破碎带内正负反射频繁变化,单个反射层延伸性差。研究结果可以提高 TSP 在软岩隧道中的预报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反射率极值法监控薄膜淀积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计算机计算薄膜在反射率极值法监控的镀膜系统上淀积时监控片反射率的实时变化并模拟薄膜的实际淀积过程,得出设计膜系在一定制备工艺条件下所获得成膜的膜系结构,根据模拟结果计算的光学特性曲线与实际淀积出的成膜实测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SiO2(t1)/Fe25Ni75(t2)]N多层膜系列(其中t1和t2分别代表SiO2层和Fe25Ni75层的厚度,N代表层数).研究发现,对[SiO2(3.3 nm)/Fe25Ni75(t2)]10系统,当Fe25Ni75层厚度小于2.4 nm时,Fe25Ni75层从连续变为不连续;当Fe25Ni75层不连续时,lnR基本上正比于T-1/2,表明导电机制为热激发的隧穿导电;在t2=2.1 nm时,隧道磁电阻(TMR)有极大值,为-0.64%.对[SiO2(1.8 nm)/Fe25Ni75(1.6 nm)]N系统,发现磁电阻先随着层数的增加而增加,然后趋于饱和.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空间用高效率PESC硅太阳电池的理论设计和工艺实验研究.将电池设计为浅结密栅,在前表面热生长一超薄SiO_2钝化层,并制作了双层减反射膜,使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都得到较大改进.在AM1.5光照条件下,短路电流密度高达37.4 mA/cm~2,光电转换效率达到18.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