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常薄的一层氧存在于石墨表面时,氧的行为如何?回答是出人意外的复杂。美国康乃尔大学原子和固体物理学实验室的格里戈里博士(S. Gregory)研究了这个表面物理学的问题。据美国《物理评论通讯》杂志(1978年40卷723页)报道,他把不同量的氧吸附在片状剥落石墨衬底上,对氧的磁化率进行  相似文献   

2.
尹晓冬  周金蕊 《自然杂志》2012,34(4):245-248
周如松(1912-2005),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较早从事金属物理学研究的女科学家,是继中国第一位女性物理学博士顾静徽(1900-1983)[1]之后的第二位攻读物理学并获博士学位的女物理学家.周如松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周鲠生(1889-1971)是著名的国际法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武汉大学校长(1945-1949)及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部顾问.周如松的丈夫陈华癸(1914-2002)是著名的土壤微生物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如松在金属晶体研究领域的工作是中国该领域中比较早的开拓者,她与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钱临照(1906-1999)院士同是英国物理学家安德雷德(E.N.da C.Andrade,1887-1971)的门生,留英期间的工作为其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周如松回国后孜孜不倦地致力于金属物理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毕生心血献给金属晶体研究以及武汉大学金属物理专业的建设.笔者对周如松的生平以及她在金属物理研究和教书育人等方面的成就作了详细而深入的介绍,以纪念周如松百年诞辰.  相似文献   

3.
正欧内斯特·卢瑟福:放射性研究的先驱,曾担心自己的工作被忽视。于是,他改变了论文发表策略以杜绝这种可能。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是快速发展的放射性物理学领域冉冉升起的明星。19世纪90年代,在传奇的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工作时,卢瑟福发现了α辐射和β辐射,并且和科学界传奇人物J. J.汤姆孙(J. J. Thomson)共同发表了论文,获得了善于设计各种简易但巧妙实验的名声。  相似文献   

4.
正菲利普·安德森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改变了凝聚态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领域。2020年3月29日,菲利普·安德森(Philip Warren Anderson)逝世,享年96岁。在他的引领下,凝聚态物理学获得了长足发展。1977年,安德森凭借对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和磁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与其他人共同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研究超导体时,提出了安德森-希格斯机制,  相似文献   

5.
从1871年至1888年,H·V·赫姆霍兹(H·V·Helmholtz)在柏林大学担任物理学教授。在此期间,全世界许多物理学家聚集到柏林,在赫姆霍兹的领导下学习物理学和做物理研究工作。这些科学家有德国的物理学家M·普朗克(M·Planck),H·凯泽尔(H·kayser),E·戈尔德施泰因(E·Goldstein),W·维恩(W·Wien)和H·赫茨(H·Hertz),美国科学家H·罗兰(H·Rowland),A·A·米切尔森(A·A·Michelson)和M·普平(M·Pupin)。赫姆霍兹与这些人在科学上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合作研究,都显示出赫姆霍兹不愧为19世纪公认的、杰出的物理学良师。他的思想和他的学生对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物理学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一道由藜麦、虾仁、芝麻、葡萄柚果冻和香草组成的佳肴克里斯托弗·拉夫尔(Christophe Lavelle)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生物物理学家,主要从事基因组在细胞核内的行为研究,但同时他又喜爱美食,用烹饪的方法教授生物物理学和分子美食学。他的学生是对科学有着广泛兴趣的在校学生和专业厨师。《科学家》杂志不久前与拉夫尔取得了联系,他解答了如何用烹饪的方法教授生物物理学的。Q:您当初怎么会对生物物理学、表观遗传学和食品科学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7.
国家研究协会(NRC)对物理学的第一次调查,由以泽洛克斯(Xerox)的乔治·E·培克(George E.P-ake)为首的委员会于1966年完成,写成了薄薄的两卷。第二次调查,由NRC的另一个小组于1972年推出,这一次是由耶鲁大学的阿兰·布洛姆莱(D.Alla-n Bromley)任主席,写满了四本书。本月,研究协会的另一个委员会,以桑地亚国立实验室的威廉·F·布林克曼(William F.Brinkman)为领导,发表了自己的调查,《1990年代的物理学》,有八卷:一个总论,七个有关物理学次领域的小组报告。物理学调查的扩展本身就是很说明问题的。无论是在智慧上,还是在实验上,物理学都是繁荣昌盛的。布林克曼在序言中宣称:“这些报告书证明了物理学事业是富有生命力、创造性和硕果累累的。”  相似文献   

8.
张益是1993年作为兰州大学生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分配到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现改名为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的,当时他主要是跟着李民乾老师作一些与物理学和生物学交叉的研究课题.李民乾教授是他那一代中国实验物理学家中最早关注并投身于纳米科技研究的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9.
钱三强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对我国科学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钱教授也是本刊的老作者、老朋友,早在12年前,在本刊的创刊号上,首篇文章就是他对当代科学发展的精辟见解和展望,及对本刊的热情指导和期望。但是,长期以来,关于他的生平和功绩,外界知之甚少。本期刊出的《在约里奥-居里实验室的十年——记著名科学家钱三强》,介绍了他30至40年代在法国约里奥-居里实验室工作学习期间的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以及他在这期间对原子物理学发展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邓雪梅 《世界科学》2011,(11):26-27
2009年,位于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粒子物理学实验室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投入使用;而在此前的26年,芝加哥附近巴达维亚的费米实验室的正负质子对撞机(Tevatron)一直统治着粒子物理学领域。Tevatron也是费米实验室的骄傲和希望,它曾是第一台用高达1万亿电子伏轰击粒子的机器,捕获了许多新奇亚原子粒子,其中包括顶夸克的发现(顶夸克属于上夸克的近亲,但其质量要略重)  相似文献   

11.
姬扬 《自然杂志》2019,41(5):384-385
<正>黄昆(1919.9.2—2005.7.6)是著名的物理学家,长期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和半导体物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是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2019年是黄昆先生诞辰100周年,他离开我们已经14年了。黄昆出生于1919年,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中国作为名义上的战胜国却在巴黎和会上遭遇耻辱性的外交失败。这一年还不是  相似文献   

12.
介观体系及其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赖珍荃  周斌 《自然杂志》1998,20(5):259-263
介观概念和介观体系的提出,填补了宏观体系与微观体系之间的空白,八九十年代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纳米材料学和团簇物理学,是介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当今的凝聚态物理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并已成为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科学共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纳米材料和团簇研究的发展历史、现状,并展望了它们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汪猷 《科学通报》1965,10(3):222-222
天然有机化学是天然有机产物化学的简称,是研究生物的机体和代谢产物的组成、性质、利用的有机化学。因此它密切关系着人类的吃、穿、用,直接或间接地与生命、健康有关。整个天然有机化学史明显地反映了部分农业、工业、医学的历史发展。天然有机化学虽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但由于它对人类同自然斗争以及生产实践有着重要的关系,又由于人们在研究工作中广泛地应用了现代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以及现代工程技术的成就,近十年来获得了迅速、蓬勃的发展。它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1) 由易于得到的或含量大的天然有机物质的研究,发展到难以得到的或含量小的天然  相似文献   

14.
牛顿的科学方法论思想在近代西方科学方法论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在他以前和以后,都还没有人能象他那样地决定着西方的思想、研究和实践的方向.他不仅作为某些关键性方法的发明者来说是杰出的,而且他在善于运用他那时的经验材料上也是独特的,同时他还对数学和物理学的详细证明方法有惊人的创造才能.”因此,系统地探讨牛顿的科学方法论思想将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近代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物物理学还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它的界限和定义至今仍不能明确地予以规定,综合诸学者的见解,笔者认为,生物物理学乃是应用特殊物理仪器和方法(所谓特殊是从历史角度来谈的,指当时除物理学工作者或物理实验室外,一般生物医学工作者或其实验室尚不能独立操纵的仪器和方法),以及运用物理概  相似文献   

16.
我们或许不知道未来是怎样的,而久负盛名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把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富有想象力的人聚集在一起,通过不断地学习、制作和创新,设计出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作品。最近,《大西洋月刊》采访了该实验室主任伊藤穰一,听他畅谈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以及实验室的团队合作精神。他们究竟在实验室里做些什么以下展  相似文献   

17.
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刊为庆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世界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九十华诞,特辑“‘李约瑟难题’征答”专栏,得到了海内外广大读者的热烈响应。本刊已挑选出11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应征文章在上期刊出。本期刊出李约瑟博士本人应本刊之约从英国寄来的文章,以飧读者。在这篇文章中,李约瑟博士论述了他50多年来一直思考、探索以求解他自己提出的这一难题(即“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所得到的结论。李约瑟博士认为像西方其他科技史家那样一律遵循“内在论”是不能求得合乎逻辑的正确解答的,而必须探寻出东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特征才能说明问题。为此,他深刻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科学和社会形态的文献,认为他自己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是属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性质的判断是合乎马克思主义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中是有一定依据的。正是适应这种生产方式的社会结构所相应产生的国家机器的特征和功能,产生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也正是这种特征和功能,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自发产生。毋庸讳言,他这种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史的自信的认识与我国史学界的一般理解是有分歧的。在这篇文章中,他自己也提到这一点。这篇重要的中国科技史论文最初发表于《伯纳尔纪念文集》(伦敦,1964年)、《科学与社会》杂志(1964年,第28卷)和《半人马星座》杂志(1964年,第10卷),后又收入李约瑟博士自己的论文集《大滴定》(伦敦,1969年,多伦多,1979年)。现在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并由本刊在中国首次发表其中译文。本文由徐汝庄同志翻译,由著名中国哲学史家冯契教授校阅,由于篇幅所限,译文中对某些段落作了少量删节,虽无关宏旨,仍特此说明。至此,“‘李约瑟难题’征答”活动即告结束。  相似文献   

18.
气论对现代物理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飞 《大自然探索》1994,13(2):89-93
本文对中国古代气论中的准物理学思想与方法作了简要的归纳,认为可以用气论和原子论思想,来大致概括东西方两种不同科学观念和科学传统的主线,而以太论观念及其对近现代物理学的影响,正是气论自然观在西方近代科学中的投影。解决现代物理学前沿疑难的关键很可能在于跳出陈陈相因的原子论观念框架,从中国古代气论自然观中吸取有益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启迪与联想。  相似文献   

19.
我在哈佛大学的研究生生活是与J.范·维勒克的著名课程物理学中的群论在1954年同时开始的。其课程的纪念物——有限小群的乘法表——仍然装饰在杰弗逊实验室的演讲厅中。在接下来的四分之一世纪中这一课程不断变化,经过了很多人(包括我)的手后变成了霍华德·乔基教授笔下的样子。很自豪我说服了霍华德来发表他有价值的讲稿。这课程的发展变化反映了物理学研究生们数学技能的增强;反映了李群对现代理论物理来讲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4月9日,亚历山大·达尔加诺(Alexander Dalgarno)病逝于马萨诸塞州的剑桥,他生前曾任哈佛大学菲利普名誉天文学教授和史密松森天体物理台资深科学家。他对科学的贡献从根本上影响了原子与分子物理学、天体化学以及高层大气物理学等领域。亚历山大于1928年1月5日出生在伦敦,在伦敦大学学院获得了数学一等荣誉理学士学位。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