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Fe(Ⅲ)与次氯酸钠碱性混合溶液在较高温度下反应的最终产物除Fe(OH)3外,还有绿色Fe(Ⅳ)溶液生成.用分光光度法跟踪发现,绿色Fe(Ⅳ)是由中间产物Fe(Ⅵ)分解得到的.Fe(Ⅵ)在较高温度生成得更快、浓度更高,但也更易分解.结果表明,Fe(Ⅵ)、Fe(Ⅳ)溶液的最佳生成温度分别在50、80℃左右.  相似文献   

2.
分别将系列Fe(Ⅵ)碱性溶液加热到65℃、75℃、85℃、95℃,用分光光度法跟踪热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在热溶液中Fe(Ⅵ)分解生成Fe(OH)3,同时存在着Fe(Ⅵ)向Fe(Ⅳ)的转化反应.新生成的Fe(Ⅳ)溶液2 h即达最高浓度,并且在85℃以下能稳定存在.  相似文献   

3.
FeⅣ化合物的定性鉴定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高铁酸盐(FeⅥ)的碱性溶液得到一亮绿色溶液,该溶液在一定条件下极为稳定.经过氧化性试验、酸化试验、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对照试验及排除性试验,确认该亮绿色溶液为FeⅣ化合物.实验证明,FeⅢ对FeⅣ绿色碱性溶液无催化作用,但对FeⅥ有强催化作用,这是相同条件下FeⅣ绿色溶液能稳定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周静  胡国勤  张素娟 《河南科学》2014,(10):1996-2000
以次氯酸钠、氢氧化钠、聚合硫酸铁为原料,制备了Fe(Ⅵ)溶液,并研究了8 mol/L NaOH溶液中Fe(Ⅵ)的分解动力学,建立了分解动力学模型.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物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Fe(Ⅵ)溶液浓度的影响,得到最适宜的工艺条件为:n(NaClO)∶n(Fe2(SO4)3)=3.4∶1,n(NaOH)∶n(Fe2(SO4)3)=26∶1,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50 min.此条件下,Fe(Ⅵ)溶液浓度为0.112 2 mol/L.该分解反应为一级反应,分解活化能是51.71 kJ/mol,分解反应速率方程r=3.228×107exp(-6220/T)cFe(Ⅵ),并对其进行了验证,证实了该模型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先用乙醇将Cr(Ⅵ)还原至Cr(Ⅳ),经调溶液pH值使Cr(Ⅲ)生成沉淀除去后,加一定量标准Pb(NO_3)_2溶液沉淀SO_4~(2-),以铂电极为指示电极,用K_4[Fe(CN)_0]滴定滤液中过量的Pb~(2+),从而求得SO_4~(2-)的含量。本方法终点突跃明显,在实际分析中速度、准确度均可得到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一种经处理过的含Cr(Ⅵ)废渣中Fe(Ⅱ)(FeSO_4)的测定方法;样品在pH为4.5~5.0的HAc~NaAc介质中用H_2O_2浸取12~24小时,样品中的Fe(Ⅱ)以Fe(Ⅲ)的形式进入溶液,弃去滤渣,用NaOH将滤液中Fe(Ⅲ)沉淀,过滤,用1:1HCl溶液将Fe(OH)_3沉淀溶解,用常法测定溶液中的铁含量,即得样品中Fe(Ⅱ)(FeSO_4)的含量。样品中的Fe(OH)_3和Cr(Ⅵ)化合物对测定结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过氧化氢加Fe(Ⅱ)作催化剂处理电镀废液中Cr(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微量Fe(Ⅱ)作催化剂, 利用还原剂过氧化氢在酸性条件下催化处理电镀含Cr(Ⅵ)废水, 使Cr(Ⅵ)转变为Cr(Ⅲ), 再将Cr(OH)3沉淀使铬从原废水体系中分离. 还原剂分解后的产物对环境无二次污染; 经30 min处理后, Cr(Ⅵ)含量由初 始值200 mg/L降至0.2 mg/L以下, 去除率达99.9%以上.  相似文献   

8.
应用次氯酸盐氧化法制备出了纯度较高的K2FeO4,并通过XRD、SEM测试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将KMnO4与K2FeO4.进行机械复合制得KMnO4-K2FeO4复合电极用于改善K2FeO4-Zn碱性固态电解质电池的放电性能,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添加量为5%时改性效果最佳,KMnO4可将放电过程中电极表面富集的Fe(Ⅱ)重新氧化为Fe(Ⅵ),可以有效的提高K2,FeO4的3e转移,优化K2FeO4放电过程中的传质、传荷过程,从而提高其放电容量.  相似文献   

9.
将壳聚糖烷基化,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温度、时间、Cr(Ⅵ)离子浓度、吸附剂用量、酸度对烷基化壳聚糖吸附Cr(Ⅵ)离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烷基化壳聚糖对一定浓度Cr(Ⅵ)离子溶液的最佳吸附条件为:温度20℃、pH=6~8、吸附时间4 h.  相似文献   

10.
在电子中介体蒽醌-2-磺酸钠(AQS)存在条件下,探讨了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菌(Cellulomonas sp)与单质铁(ZVI)协同作用处理水中U(Ⅵ)的效果和相应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厌氧环境下,单质铁与纤维单胞菌去除U(Ⅵ)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AQS存在条件下,在24 h内、p H为7、温度为30℃时,ZVI与纤维单胞菌协同作用,U(Ⅵ)去除率为97.6%;在ZVI对照中,U(Ⅵ)去除率仅为11.7%.在无细胞对照组中未观察到U(Ⅵ)减少.Cu2+、Ca2+等离子的共存对U(Ⅵ)去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其他离子相比,Mn2+、Cr6+的抑制作用较小.SEM-EDS分析表明,纤维单胞菌去除U(Ⅵ)后表面形态发生了改变,菌体表面形成了较多不规则突起且菌体表面覆盖有铀沉淀物.XPS结果表明:铀与纤维单胞菌相互作用后以U(Ⅳ)和U(Ⅵ)的混合物存在.通过XPS的峰面积计算,纤维单胞菌还原U(Ⅵ)后,U(Ⅳ)和U(Ⅵ)的含量分别为61.9%和38.1%,且溶液中的铀大部分是稳定的UO2.  相似文献   

11.
研究Fe(Ⅲ)对单宁酸(TA)原位修复含水层Cr(Ⅵ)污染的反应机理及效能. 结果表明,Fe(Ⅲ)通过与单宁酸配合可有效提高单宁酸对Cr(Ⅵ)污染含水层的修复效率. 单宁酸分子中邻苯三酚结构中两个相邻的酚羟基与Fe(Ⅲ)配合并提供电子,因此修复1 mol Cr(Ⅵ)至少需要9 mol单宁酸;若使Fe(Ⅲ)达到最好的强化效果, 则要求n(TA)∶n(Fe(Ⅲ))=3∶5, 此时单宁酸-Fe(Ⅲ)结构最稳定, 储存容量最大. 在Cr(Ⅵ)污染被修复后, Fe(Ⅲ)在单宁酸的作用下形成稳定的FeOOH, 对Cr(Ⅲ)进行吸附并形成共沉淀, 从而达到去除总Cr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以盐酸为改性剂,对木耳进行改性制备吸附剂,用改性木耳吸附水溶液中的Cr(Ⅵ),考察了改性盐酸浓度、改性时间、改性温度、溶液pH值、吸附时间、温度等因素对改性木耳吸附Cr(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5%的盐酸在35℃的条件下改性20 h的木耳对Cr(Ⅵ)的吸附效果较好;当温度为30℃、Cr(Ⅵ)溶液初始浓度为20 mg/L、pH值为2.0时,在改性木耳用量为2.5 g/L、吸附时间为300 min的条件下,Cr(Ⅵ)吸附量可达266 mg/kg;Lagergren一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的描述改性木耳吸附水溶液中的Cr(Ⅵ)的吸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3.
考察了Fe3O4/纳米级Fe0对污染水中Cr(Ⅵ)的去除效果,以及Fe3O4投加量、腐殖酸投加量、温度对Fe3O4/纳米级Fe0去除水中Cr(Ⅵ)的影响。结果表明:Fe3O4/纳米级Fe0对水中Cr(Ⅵ)的去除效果很好,在2 min时Cr(Ⅵ)的去除率就能够达到91.4%;这个值比纳米级Fe0单独作用120 min时对Cr(Ⅵ)的去除率还要高。Fe3O4与纳米级Fe0的配比为7.5:1时,Fe3O4/纳米级Fe0对Cr(Ⅵ)的去除效果最好。温度的升高加速了Fe3O4/纳米级Fe0对水中Cr(Ⅵ)还原降解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偕胺肟纤维为原料与Fe2(SO4)3溶液反应,制备偕胺肟-Fe(Ⅲ)配合物纤维(用AOFs-Fe(Ⅲ)表示).以醋酸和正丁醇合成乙酸丁酯为体系,考察AOFs-Fe(Ⅲ)对酯化合成的催化性能.探索影响AOFs-Fe(Ⅲ)催化酯化活性的工艺条件:物料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研究单位质量AOFs-Fe(Ⅲ)的生产能力、重复使用寿命及再生能力等.结果表明,最佳催化条件为加热回流反应下原料摩尔比(乙酸/正丁醇)为3∶1、反应时间为3h;AOFs-Fe(Ⅲ)单次催化乙酸丁酯产量12.8g/g,AOFs-Fe(Ⅲ)能重复使用且能够再生;AOFs-Fe(Ⅲ)安全无毒,易于产物分离,是一种绿色的酯化反应催化剂.  相似文献   

15.
以4,4′二(4硝基苯氧基)二苯醚为原料,经过Fe粉还原法合成一种制备聚酰亚胺的单体芳香二胺4,4′二(4氨基苯氧基)二苯醚.考察了硝基化合物与Fe粉的摩尔比、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对产物收率的影响,优化了工艺条件,并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以及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硝基化合物与Fe粉的摩尔比为1:7、反应温度为110℃、反应4h的条件下得到的产物收率可达到85.54%,产物的熔点为123.3℃,纯度为97.4%.  相似文献   

16.
以对苯二甲酸为有机配体,Fe(Ⅲ)为中心金属,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101(Fe),通过XRD,SEM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MIL-101(Fe)吸附溶液中的As(Ⅲ),考察了溶液pH值、反应时间、溶液浓度及温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pH对吸附影响明显,pH=9时,吸附效果最佳;MIL-101(Fe)对As(Ⅲ)的吸附速率较快,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等温吸附实验数据用Langmuir和TemKin模型拟合良好,303 K条件下,MIL-101(Fe)对As(Ⅲ)的最大吸附量为211.42 mg·g~(-1);热力学参数ΔG、ΔH均小于0,吸附过程为自发放热反应;MIL-101(Fe)的中心金属Fe与亚砷酸根的配位作用在吸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铁酸盐溶液稳定性的光化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不同种类的光照对高铁酸盐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光有加速其分解的作用,红外光没有明显的影响,可见光则居中.以此为指导,筛选出用聚乙烯塑料瓶容器避光存贮高铁酸盐溶液,不会加快其分解.所得结果为高铁酸盐的制备、应用和存放提供了有益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酸性介质中用氧化还原滴定法研究了铈(Ⅳ)离子在铬(Ⅲ)离子催化作用下,于30~45 ℃区间氧化甲酸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反应对铈(Ⅳ)和甲酸均为一级,准一级速率常数kobs随催化荆[Cr(Ⅲ)]增加而增大.亦随[H+]增加而增大,而随[HSO4-]增加而减小.在氮气保护下,反应能引发丙烯腈聚合,说明在反应中有自由基产生.提出了催化剂、底物和氧化荆间生成双核配合物的反应机理.通过kobs与HSO-4;的依赖关系.并结合Ce(Ⅳ)在溶液中的平衡,认为本反应的动力学活性物种是Ce(SO4)2,还计算出一些速率常数及相应的活化参数.  相似文献   

19.
Fe^IV化合物的定性鉴定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由高铁酸盐(Fe^VI)的碱性溶液得到一亮绿色溶液,该溶液在一定条件下极为稳定.经过氧化性试验、酸化试验、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对照试验及排除性试验,确认该亮绿色溶液为Fe^IV化合物.实验证明,Fe^VI对Fe^IV绿色碱性溶液无催化作用,但对Fe^VI有强催化作用,这是相同条件下Fe^IV绿色溶液能稳定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氢化物-原子荧光法快速测定化探样品中的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硝酸、高氯酸混合酸分解样品 ,加入浓盐酸将Te(Ⅵ )定量还原为Te(Ⅳ ) ,Fe3 作减缓剂 ,与KBH4 反应测定碲量 .研究了不同量Fe3 与盐酸浓度对Te荧光强度的影响 ,以及干扰元素对Te测定的影响和Fe3 抑制干扰的效果 .检出限为 0 .0 4× 10 - 6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