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1927年"七一五"国共分裂后,中国共产党遵照共产国际的指示,要求全党继续执行同国民党合作的政策,希望能复兴"左派国民党"。南昌起义正发生在此期间,因此起义后成立的政权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复兴"左派国民党"的政策脱离了中国实际,受到党内同志的质疑。中共中央一方面贯彻共产国际对这一问题的指示,另一方面也对此政策不断作出调整,最终在9月中旬结束这一政策,随即派专人通知南昌起义领导机关。起义主力失利之后周恩来在流沙布置善后的会议上正式打出苏维埃旗帜。大革命失败后提出复兴"左派国民党"的政策是因为共产国际一直对国民党有过高的评价,并且机械地套用"三个阶段"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大革命。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国民党在政治影响和组织力量方面超过中国共产党,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处于劣势;再加上国民党的联共政策,是以国民党为领导、为中心的“容共”、“限共”政策,因而在统一战线中,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限制的策略,客观上使得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国民党的从民者、追随着地位。  相似文献   

3.
大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导致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大革命遭到失败。这与国共两党在土地问题上的分歧有密切联系,大革命时期党的土地革命主张变化多次,其原因在于实行土地革命同建立与国民党合作统一战线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要在维护与国民党合作统一战线的前提下,领导农民开展没收地主土地的土地革命是不可能的事。  相似文献   

4.
1923年秋冬,随着国内国共合作进程的加快,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旅欧支部和以王京岐为代表的旅欧国民党组织,在孙中山和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率先实现了政治合作。国共旅欧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周恩来和王京岐带领广大旅欧国共党员,积极开展国际性反帝活动,坚决回击“国家主义派”和旅欧国民党右派的破坏分裂行为,确立了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他们两人也在共同的革命经历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5.
统一战线是一个政治概念,它是指社会上的一些不同的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为了共同的利益在一定目标下而实行的联合。而组织和领导革命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争取同盟力量,取得革命事业胜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和策略问题。少数民族统战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组成部分,坚持和发展党关于少数民族的统战政策,关系着祖国的统一、民族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本文就新时期少数民族的的统战政策作一简要的述略。  相似文献   

6.
论大革命时期国共关系中的“包办”问题管志武二十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在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军阀统治的重压下,积聚了巨大的革命潜能.这一革命潜能在国共合作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推动下,迅速转变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大革命滚滚铁流.其间国共两党关系决定着这...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廖仲恺、宋庆龄、何香凝、邓演达、柳亚子、陈友仁、彭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国民党左派对社会主义一直不断地进行探索。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缺乏系统论述、本文拟对此作点探讨,以求教正.在中国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作为民主主义革命者,国民党左派不仅旗帜鲜明地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忠实地奉行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努力实践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与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坚持爱国民主的立场,与危害国家与民族利益的国民党右派等反动势力作坚决的斗争,而且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对社会主义仍然苦苦…  相似文献   

8.
中国能形成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因为有马克思恩格斯和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理论为基础;有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国民党对异党的排斥、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共同奋斗目标等历史基础。它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即十年内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相似文献   

9.
中国能形成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因为有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理论为基础;有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国民党对异党的排斥、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共同奋斗目标等历史基础。它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即:十年内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国共两党旅日组织于1924年8月实现政治合作,在东京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党驻日总支部,标志着国共两党在日本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与国内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相比较,国共旅日革命统一战线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由于中共东京党团组织人数较少,人员流动性大,组织机构不固定,因而在驻日总支部的组织领导机构中力量偏弱,难以在重大问题上对总支部的决策产生足够影响。第二,由于受到中日两国相近地缘关系和国民党在日本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旅日国民党左右派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1926年初,随着国内“西山会议派”公开分裂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东京的国民党右派也公开进行分裂活动,形成了在东京一地存在左右派两个总支部的对立局面。“四·一二上海清党”和“七·一五武汉分共”以后,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破裂,东京国民党左派驻日总支部随之分化结束,而右派总支部则一分为三,最终沦变成为蒋、汪政治权力斗争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武汉国民政府,是广东国民政府的继续和发展,武汉国民政府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参加并在一定程度上领导的,以国民党左派为主的,国共合作的,执行联俄、职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政权;它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因素,属于新民主主义范畴的政权。  相似文献   

1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大形势下形成的凝聚全国抗日力量的一个政治、军事联合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统一战线的主导力量,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战思想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统战思想的理论精华充分地吸收,并结合了抗战的实际,从一定层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抗日时期政治生态的本质认识,以及政治实践的能力,对日后的政治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南昌起义期间,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确立了仍打“国民党旗帜”,实行与国民党及一切真正革命分子“合作”的统战原则,并努力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内与国民党进行合作。中国共产党此阶段政治领域的统战工作为南昌起义的成功提供了有利条件;军事领域内的统战虽有失误之处,但积极作用仍是主流。  相似文献   

14.
省港罢工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运和统一战线政策,推动国民党支撑自己,争取资产阶段援助自己,宣传领导农民阶级参加运动,形成广泛的反英统一战线,从而衷心得罢工的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15.
从国共两度合作到祖国的和平统一梅宪宾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国民党,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有过在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这闪光的两页.然而这两页无不和中国共产党联系在一起,正是中国共产党对其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历史的反思告诉我们:合作两利,分则两...  相似文献   

16.
在一九二三年六月间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党早期的一次重要会议。此次代表大会,曾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正确地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确立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从而对党的联合一切革命力量,加速中国革命的步伐,促进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探讨“三大”的一些有关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党的早期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而且对研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党史,对研究我党和国民党的关系,对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界各阶级各阶层爱国人士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建立统一战线的同时,也积极与国民党内各地方实力派建立统一战线。桂系是国民党内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占有广西地盘的一个重要派系。抗日战争中,它扩展到安徽,并拥有五个军的  相似文献   

18.
由于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时期共产党、无产阶级、国民党等问题有偏颇的认识,产生了指导中国大革命的“二次革命”战略,虽然对中国革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推动了国共合作,但是,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产生、大革命的失败也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国民党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第一个革命高潮。在这次国共合作中,李大钊作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他是促成国共合作的“主角”,巩固和发展国共合作的楷模。一李大钊对制订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策略,确定“党内合作”方针作出了最大的努力,起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民众、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轰轰烈烈的全民族抗战。但是,由于参加统一战线的国共两党,既未制定协商一致、共同遵守的政治纲领,也没有固定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而是遇事协商。因此,正确处理国共关系,就成为巩固统一战线,实现民族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