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原产北美洲,是美国淡水养殖的主体鱼类。美国从事斑点叉尾(鱼回)养殖已有50多年历史。1996年产量达23万吨,加工产品价值达5.63亿美元,总产值10亿美元。目前斑点叉尾(鱼回)占美国淡水养殖产量达80%以上。估计在未来10~15年期间,叉尾(鱼回)产量将以每年10~15%的速度递增。  相似文献   

2.
斑点叉尾(鱼回)是一适于网箱养殖的优良品种,作者根据近几年的养殖实践,总结出如下养殖技术环节,供参考。一、环境选择网箱应选择在交通便利,水面开阔,避风向阳,光照充足,水体无污染,透明度高,环境安静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斑蠖(Mystue guttatus)俗称(鱼甘)鱼(见图),其肉质细嫩鲜美,骨刺少,个体大,为西江和北江四大河鲜之一。近年来,由于斑蠖资源衰退,单靠江河捕捞远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斑蠖市场价格不断上扬,比加州鲈、斑点叉尾(鱼回)鱼价高达4~5倍。珠江三角洲塘鱼主产区养鱼户对养殖斑蠖  相似文献   

4.
巴管处水产养殖资源丰实,池塘养殖时间长,引入养殖罗非鱼、斑点叉尾回、罗氏沼虾、中华绒螯蟹、淡水白鲳、团头鲂等水产类,获得养殖成功。巴管处水资源丰富但未充分开发利用,养殖多采用传统粗放模式,设备老化未形成规模,有待技术资金投入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蒸制处理对斑点叉尾鮰(〖WTBX〗Ietalurus punetaus〖WTBZ〗)肉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法分别对新鲜和蒸制的斑点叉尾鮰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新鲜和蒸制的斑点叉尾鮰肉中分别检测出34种和3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相同成分有22种;这些挥发性成分中含量较高的是醇类、酸类和酮类,它们在新鲜斑点叉尾鮰肉中相对含量分别为21.65%,16.80%和3.24%,在蒸制斑点叉尾鮰肉中相对含量分别为19.04%,18.52%和3.03%。【结论】2-氨基丙醇、2-甲氨基乙醇、N′-异丙基脲基乙酸、正棕榈酸、D-氨基丙酸、3,3-二甲基-4-(1-氨基乙基)-2-氮杂环丁酮等物质可能与斑点叉尾鮰鱼肉的风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铬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幼鱼血液生理生化的影响。【方法】将100尾实验鱼随机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以曝气自来水为水体,在水温为(27.5±0.5)℃的条件下,通过检测斑点叉尾鮰在含有不同质量浓度六价铬(0,9.196,19.196,29.196,39.196mg·L~(-1))的水体中暴露28d后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血浆总蛋白含量以及血浆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研究铬对斑点叉尾鮰血液成分的致毒效应。【结果】斑点叉尾鮰血液中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浆总蛋白含量在各实验处理组之间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碱性磷酸酶活性随六价铬质量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质量浓度为9.196mg·L~(-1)的六价铬处理组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与对照组和其他质量浓度的六价铬处理组的酶活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质量浓度为19.196mg·L~(-1)的六价铬处理组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最低,与对照组和质量浓度为9.196mg·L~(-1)的六价铬处理组的酶活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斑点叉尾鮰对一定质量浓度范围的铬污染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补偿能力,它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对铬污染的敏感性不同,其中碱性磷酸酶对铬污染相对更敏感。  相似文献   

7.
陈乡 《安徽科技》2007,(3):30-31
一 2006年,明光市开始实施科技富民强市专项行动计划,总体目标是:通过项目的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河蟹生态养殖等9项系列配套技术,使全市湖泊生态养殖面积由现在的1.07万公顷增加到1.67万公顷,且保持湖泊生态养殖的水体水质良好,女山湖牌大闸蟹品质达到绿色食品-A级产品标准;无公害斑点叉尾鲴网箱养殖规模扩大到20000m2,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指标,争创绿色食品标准;建立适合明光市渔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科技信息网络,同时组建一支由200个水产技术人员组成的10个乡级水产技术推广站服务于水产动物生态养殖第一线;女山湖大闸蟹产业和斑点叉尾鲴等无公害水产动物养殖带动水产养殖的农(渔)民由1万余人增加到2~3万人,从业人员年人均收入由现在的4000元增加到6000元.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铬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 )幼鱼血液生理生化的影响。【方法】将 100 尾实验鱼随机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以曝气自来水为水体,在水温为(27.5±0.5 ) ℃ 的条件下,通过检测斑点叉尾鮰在含有不同质量浓度六价铬(0 , 9.196 , 19.196 , 29.196 , 39.196mg · L-1 )的水体中暴露 28d 后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血浆总蛋白含量以及血浆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研究铬对斑点叉尾鮰血液成分的致毒效应。【结果】斑点叉尾鮰血液中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浆总蛋白含量在各实验处理组之间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碱性磷酸酶活性随六价铬质量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质量浓度为 9.196mg · L -1 的六价铬处理组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与对照组和其他质量浓度的六价铬处理组的酶活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而质量浓度为 19.196mg · L-1 的六价铬处理组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最低,与对照组和质量浓度为 9.196mg · L -1 的六价铬处理组的酶活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斑点叉尾鮰对一定质量浓度范围的铬污染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补偿能力,它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对铬污染的敏感性不同,其中碱性磷酸酶对铬污染相对更敏感。
  相似文献   

9.
斑点叉尾鮰鱼苗阶段耗氧率和窒息点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内测定30尾斑点叉尾鮰鱼苗的群体耗氧率和窒息点.鱼苗平均体长2.11cm,平均体重0.10g.试验用水为曝气24h以上的自来水,水的碱度2.60mgN/L,硬度1.15mgN/L,pH值7.2,溶氧5.86mg/L.结果表明,在水温28.2℃~28.5℃时的斑点叉尾鮰鱼苗的耗氧率为0.5233mg/g@h,耗氧量为0.0544毫克/尾@小时,窒息点为0.5226mg/L.斑点叉尾鮰的耗氧率呈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针对广西地区分离到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开发区域定制化的灭活疫苗,以实现鱼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首先,对斑点叉尾鮰源嗜水气单胞菌在LB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培养基的最适pH值,以及培养基中添加蔗糖对嗜水气单胞菌生长影响进行研究;随后探索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的制备方法,并在细胞水平和斑点叉尾鮰活体水平上研究疫苗的安全性,开展疫苗对斑点叉尾鮰的免疫保护实验。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浓度与菌液OD值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2E-10x+0.1399,R2=0.975 4。用于培养嗜水气单胞菌的LB培养基最适pH值为7.0~7.5,且在培养基中添加蔗糖能显著促进嗜水气单胞菌的生长。研究制备的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在细胞水平和鱼活体水平均安全无毒,且对斑点叉尾鮰的免疫保护率可达到75%。据此,本研究初步建立起广西斑点叉尾鮰源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的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黄三角地区珍珠龙胆石斑鱼池塘网箱养殖的适宜密度,并估算池塘生态养殖容量,以体重为400 g的实验鱼为研究对象,在5 m×5 m×1 m浮式网箱中进行了84 d的养殖实验(300、400、500、600尾/箱).结果显示:(1)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实验鱼的末均重、增重率(WGR)、特异增重率(SGR)、蛋白质沉积率(PDR)均先升后降,400尾/箱和500尾/箱组显著高于其他2组(P 0. 05),但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 0. 05);饲料系数(FCR)、单位体重粗蛋白排放量(PDP)先降后升,400尾/箱和500尾/箱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 0. 05);分别以WGR、SGR、PDP为评价指标,25 m3网箱中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最佳密度分别为450、439、453尾/箱.(2)以非离子氨排放标准为评价指标,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最佳生态养殖容量为2 441~2 611尾/km2.(3)以凯氏氮排放标准为评价指标,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最佳生态养殖容量为1 406~2 109尾/km2.结合黄三角地区池塘现状,推荐网箱养殖密度为450尾/箱,适宜放置的网箱数量为6~9只/km2(4~6只/亩),生态养殖容量为1 758~2 526尾/km2.  相似文献   

12.
斑鳜池塘高效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斑鳜养殖产量低的问题,通过从池塘选择、苗种培育、养殖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入手,将养殖成活率提高到90%,平均尾质量0.42 kg,为斑鳜的高效养殖提供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室内测定30尾斑点叉尾Hui鱼苗的群体耗氧率和窒息点,鱼苗平均体长2.11cm,平均体重0.10g,试验用水为曝气24h以上的自来水,水的碱度2.60mgN/L,硬度1.15mgN/L,pH值7.2,溶氧5.86mg/L,结果表明,在水温28.2-28.5度时的斑点叉尾Hui鱼 耗氧率为0.5233mg/g.h,耗量为0.0544毫克/尾.小时,窒息点为0.5226mg/L,斑点叉尾Hui的耗氧率呈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  相似文献   

14.
匙吻鲟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是美国特有的一种大型名贵淡水经济鱼类。最大个体可达65kg。1989年由湖北省仙桃市水科所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引进匙吻鲟受精卵,在我国孵化并率先试养成功。先后引进匙吻鲟受精卵14批,培育大规格鱼种4.4万尾,陆续将匙吻鲟养殖推广到我国18个省、市、自治区,并开展池塘、湖泊、水库养殖。  相似文献   

15.
在实验室内测定 30尾斑点叉尾鱼苗的群体耗氧率和窒息点。鱼苗平均体长 2 .1 1cm,平均体重 0 .1 0 g。试验用水为曝气 2 4 h以上的自来水 ,水的碱度 2 .60 mg N/ L,硬度 1 .1 5mg N/ L,p H值 7.2 ,溶氧 5.86mg/ L。结果表明 ,在水温 2 8.2℃~ 2 8.5℃时的斑点叉尾鱼苗的耗氧率为 0 .52 33mg/ g·h,耗氧量为 0 .0 544毫克 /尾·小时 ,窒息点为 0 .52 2 6mg/L。斑点叉尾的耗氧率呈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  相似文献   

16.
制备荧光标记的致敏酵母及未致敏酵母,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斑点叉尾鮰全血体系与洗涤红细胞体系下红细胞C3b受体(erythrocyte C3breceptors,E-C3bR)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erythrocyte immune complexes,E-IC)花环率,同时检测未灭活血清与灭活血清(58℃处理30min)对洗涤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斑点叉尾鮰红细胞能有效粘附致敏酵母及未致敏酵母,其灭活血清组E-C3bR与E-IC花环率(分别为16.78%和13.51%)明显高于未灭活血清组(分别为5.99%和6.99%)与生理盐水组(分别为8.59%和8.30%);未灭活血清组E-C3bR与E-IC花环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试验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鮰红细胞具有免疫粘附功能,并且血清中存在促进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热稳定因子及抑制其免疫粘附功能的热不稳定因子.该试验不仅从技术上促进了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而且有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鱼类的红细胞免疫功能,为鱼类的病害监测及其防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采用收购野生似鲇高原鳅、池塘养殖、人为催情、人工采集鱼卵及精子、体外授精常温孵化的技术路线经过两年的试验研究,使似鲇高原鳅的人工繁殖成为现实。共收购野生似鲇高原鳅亲鱼36尾(♀24尾,♂12尾),孵化鱼苗97.6万尾,平均每尾♀鱼产4.66万尾。试验表明,在池塘养殖野生2.5年龄的似鲇高原鳅,注射PG+HCG人为催情12-24小时可以发情排卵,通过人工采集鱼卵精子能够体外授精.受精卵在水温9℃~11℃(96~120个小时)或水温在11℃~13℃(72~96个小时)孵化出鱼苗。  相似文献   

18.
以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为对象,运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神经肽Y(Neuropeptide Ty-rosing,NPY)基因cDNA的全序列.该基因cDNA全长743bp,包括3′非编码区(UTR)373bp,5′非编码区(UTR)82bp,开放阅读框(ORF)288bp,编码95个氨基酸.与其他脊椎动物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南方鲇NPY序列与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的同源性最高,达79%,其次为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i),同源性达76%.进化树分析也表明,南方鲇与斑点叉尾鮰和瓦氏黄颡鱼聚为一支.qPCR显示,南方鲇NPY mRNA在脑、心脏、肾脏、鳃、胃、肠和肝等7种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在脑中的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一、鱼苗培育 1.鱼苗培育阶段(5~25cm)。主要是池塘单养。池塘中培育匙吻鲟幼鱼的过程与我国四大家鱼等池养殖鱼类的鱼苗培育极为相似,鱼苗入池前要清塘、充水和施肥。池塘3~5亩(1亩=1/15公顷)为宜。放苗密度一般为1000~1500尾/亩。放苗入池时,水温不得相差正负3℃以上,经3个多月的饲养,大多数匙吻鲟全长可达25cm以上。  相似文献   

20.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得到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的CART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全长688bp,其中5’非翻译区长109bp,ORF长357bp,3’非翻译区222bp,编码118个氨基酸。与其他脊椎动物的CART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南方鲇CART与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CART、金鱼(Carassius auratus)CART1、金鱼CART2、鲤鱼(Cyprinus carpio)CART1、鲤鱼CART2和人(Homo sapiens)CART同源性分别达到95.8%、72.0%、75.0%、72.9%、75.0%和52.5%,表现出较高的保守性。进化树结果显示,南方鲇的CART与斑点叉尾鮰聚为一支,与基于形态学的鱼类系统发育结论相吻合。组织分布分析表明南方鲇CART基因mRNA主要在脑中表达,与之功能相吻合。研究结果为该种鱼摄食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