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应用严格可解的Nilsson平均场加邻近轨道对力模型,在区分质子和中子情形下,研究稀土区大形变原子核的性质,计算中子数N=96的同中异质素核的结合能,奇偶能差和转动惯量并与相应的实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可以合理描述N=96同中异质素核的结合能和奇偶能差的实验值,也可以合理描述转动惯量的实验值.相比于偶偶核,奇A核的转动惯量理论值和实验值仍有一定的偏差,可能的物理原因值得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利用严格可解的区分质子和中子的形变平均场加邻近轨道对力模型计算了160—170Er同位素的结合能和奇偶能差,并依此计算了模型中各角动量价核子对在160,162,164Er基态中的占有率.结果显示,偶数角动量价核子对占有率远远大于奇数角动量价核子对占有率,从而说明了S,D,G等偶数角动量价核子对在偶偶核基态中占有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考虑了BCS方法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框架内,利用NL-SH、NL-Z和NL-3参数组计算了Sn、O和C同位素链和N-28同中子素链偶偶核在不同对能隙下结合能之差随中(质)子的变化,发现幻核的结合能变化最小,即对相互作用对幻核的影响最小,从而提出了一种从理论上检验壳效应的方法,进而验证了在丰中子区N=16是一个新的幻数,并预言^14O6是一个可能的双幻核.  相似文献   

4.
利用锕系偶偶核及与其紧邻的奇A核转动谱,计算了锕系偶偶核基带及与其紧邻的奇A核基态的转动惯量。结果表明,转动惯量存在系统的奇偶差。讨论了这种奇偶差存在的原因。并通过计算锕系偶偶核两准粒子和四准粒子激发带的转动惯量比值Rexp,详细分析了造成准粒子激发带转动惯量之间关系R的实验值与理论预言值不符的原因,并探讨了有关物理机制,进而揭示堵塞效应的重要影响及BCS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形变约束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系统研究了Mo同位素链偶-偶核的形状演化,比较了基态结合能和四极形变的理论计算值和实验值,并详细分析了这些核的位能曲线和单粒子能级,发现随着中子数的增加,Mo同位素链的基态形变向γ不稳定形变方向演化,94Mo是γ不稳定核,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实验测量了能量为38A MeV的16 C在12 C靶上的反应截面和去中子截面.利用有限力程Glauber模型进行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得出,16 C主要为芯核(14 C)加价中子(2n)的双核子晕核,其中价中子主要分布在2s1/2轨道上.该实验进一步在更低能量下获得实验数据并和Glauber模型计算值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7.
在单粒子势模型的框架下,通过在核中心势中引入l2修正项(l表示核子的轨道角动量),计算了A=11同质异位素核的均方根半径值、能级值和密度分布.理论计算得到的半径值和能级结构与实验结果一致.特别是,理论计算能够同时实现镜像核11Be和11N中251/2-1p1/2能级间的反转,从而解释了11Be和11N的反常的自旋宇称值...  相似文献   

8.
用处理对力的粒子数守恒方法分析了A~ 190区偶偶核系列晕SD带的转动惯量 (动力学转动惯量J(2 ) 与运动学转动惯量J(1) )ω随角频率变化的规律。实验结果在计算中得到较好的重现。粒子数守恒计算中极清楚地展现了J(2 ) 随ω变化的微观机制 (可分别给出各大壳、各推转Nilsson能级上的粒子填布几率和对J(2 ) 的贡献 )。J(2 ) 随ω的变化是壳效应 (变形场中单粒子运动 )、对关联、Pauli堵塞效应以及Coriolis(反配对 )作用等相互竞争的结果。J(2 ) 的上升 ,主要来自高N闯入壳 (中子N =7,质子N =6 )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电荷半径是描述原子核基本性质的可观测量之一,对于奇特原子核电荷半径的精确描述是核物理实验和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影响原子核电荷半径大小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形变、对关联、壳闭合效应等,因此需要发展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型.对于奇特原子核电荷半径的精确描述,一方面可以更深层次地揭示核子-核子有效相互作用,对理论模型参数进行约束;另一方面,可靠的电荷半径数值作为输入参量,对核天体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关于奇特原子核电荷半径的理论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理论模型对电荷半径的壳效应和奇偶效应的描述;结合Ca和Rb同位素链电荷半径的变化趋势,分析指出中子-质子关联和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在精确描述原子核电荷半径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处理推转壳模型哈密顿量的粒子数守恒(PNC)方法详细分析了A~190区典型的奇奇核194T1的六条超形变转动带转动惯量随角频率变化的规律.特别对奇奇核双重堵塞效应对转动惯量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微观分析.计算结果与实验符合得非常好.根据PNC计算结果,分别指定了194T1的六条超形变带的阻态.转动惯量随转动频率的变化,主要来源于高N闯入壳(中子N=7,质子N=6)的贡献,而其它大壳对转动惯量的贡献基本上不随转动频率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在相对论平均场(Relativistic Mean Field,RMF)理论框架下,利用类壳模型(Shell-model-Like APproach,SLAP)方法处理对关联,对Ni同位素的基态性质进行系统研究,并与相对论的Hartree-Bogoliubov理论以及实验数据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RMF-SLAP方法能够正确地给出原子核的结合能、单双中子分离能和对能,再现结合能的奇偶振荡现象,很好地描述了Ni同位素的基态性质.  相似文献   

12.
采用形变的相对论平均场模型对rp(快质子俘获)过程核的基态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计算了质量数A=60~100,N=Z的偶偶核的平均结合能,均方根半径,单中子和单质子分离能.并与已知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二者能够较好地符合,肯定了相对论平均场理论对rp过程核研究的可靠性.我们的计算结果可为未来rp过程的实验研究提供一些理...  相似文献   

13.
∧超核结构     
简要回顾了∧超核结构研究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进展,并介绍了超子-核子相互作用和对单∧超核的描述,以及奇特∧超核现象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超核的巨中子晕、超子晕等.  相似文献   

14.
同位素的分离不仅有实用的意义,在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中近年来的兴趣很大,特別在於获得少量的同位素来进行核反应或中子截面的测定工作。分离或濃縮同位素常用扩散法,电磁分析法,离子交換法,超离心机法等。这些方法都依靠同位素貭量的差別所引起的物理或化学效应来进行的。我們这里建議一种不依靠貭量效应的分离同位素的方法。同一元素的两种同位素的原子核的自旋和磁矩一般並不相等。如果其中之一是偶偶核(Z=偶数,N=偶数)则其自旋I和磁矩μ都等於零。若另一同位素的原子核是偶奇核(Z=偶数,N=奇数)則其I及μ都不等於零。这种显著的差別有可能被利用来  相似文献   

15.
在RHIC的PHENIX的快度接收范围内,采用EKS98和HKN04给出的束缚核子部分子分布函数,计算了√sNN=200 GeV/核子p-Au,p-p碰撞中色八重态产生机制下J/ψ粒子微分截面随快度的变化.在RHIC能量下,最主要的粲夸克偶素产生过程是胶子融合.所得结论与实验数据对比,有助于了解胶子分布的核遮蔽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迄今为止所有锕系偶偶核的基带以及带交叉角动量I_c较大(I_c=≥16)的所有稀土偶偶核的实验数据,对Harris ω~2二参数公式进行了分析检验。客观地给出了该公式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宏观-微观模型对原子核系数在94~102之间偶偶核素同位链上原子核的位能曲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给出了这些同位素链上原子核的位能曲面图。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超重核素的形变随核子数之间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该区域可能存在的形状共存现象和超重核素的稳定性。最后对超重核区域原子核的同质异能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严格可解的平均场加邻近轨道相互作用对力模型来描述大形变核 .将该模型应用于超铀区的核素 .计算了2 2 6 2 3 4 Th ,2 3 0 2 40 U及2 3 6 2 43 Pu同位素的结合能和对激发能 ,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不少原子物理教科书上,对原子核的结合能都是如下叙述的:当两个质子与两个中子结合成_2~4He(氦)核时,质量是减少了,这个质量的减少值△m,称为“质量亏损”,根据质能联系定律,将有△E=△mc~2-28.29MeV的能量被放出,这种在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放出的能量,称为原子核的结合能。对原子核的结合能这样叙述,我认为会产生以下误解。  相似文献   

20.
Λ超核结构     
简要回顾了Λ超核结构研究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进展,并介绍了超子-核子相互作用和对单Λ超核的描述,以及奇特Λ超核现象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超核的巨中子晕、超子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