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反复发作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反复发作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随访观察远期疗效.结果:32例患者术后死亡2例,3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复查血肿复发,治愈率84.38%.结论:对反复发作的慢性硬膜下血肿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可降低术后血肿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外侧裂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简称小骨窗)与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简称立体定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分别对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采用经外侧裂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及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治疗.结果:小骨窗组与立体定向组血肿抽吸术患者术后偏瘫开始恢复时间分别为(12±3.2)天、(18±4.5)天,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肺部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没有明显差别(P〉0.05);预后(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小骨窗组优于立体定向组(P〈0.05).结论:与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相比,经外侧裂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能够有效清除血肿,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开颅血肿清除术后的护理要点.方法:对5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进行总结.结果:54例患者死亡4例,自动出院3例,植物人2例,重度残疾8例,中度残疾34例,好转3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手术期护理尤其重要,术后应控制血压在正常水平,防止再出血和脑缺血,预防感染,加强功能锻炼以促进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根据人院时出血部位、血肿量、GCS评分等选择不同术式对高血压脑出血116例进行治疗,并分析不同术式的疗效。结果116例脑出血中死亡27例,存活89例。与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组相比,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组生活完全自理率最高,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率最低。结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能够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重度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58例重度脑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血肿清除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开颅组死亡率低于微创组,但重残率高于微创组。结论:对于重度高血压脑出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术式,开颅血肿清除术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临床特点、神经影像学资料、手术方法和结果。结果 39例病人均采用颅骨钻孔冲洗并闭式引流术,其中7例术后血肿残腔较大注尿激酶冲洗,另有1例术后复发,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包膜切除术,均痊愈。结论 颅骨钻孔冲洗并闭式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观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及钻孔引流术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实际疗效,探讨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及选择。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临夏州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例数相等的观察组(n=39)及对照组(n=39),其中观察组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率。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但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且肺部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各项观察指标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血肿清除率高于钻孔引流术,但手术时间较长,且会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应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及免疫状态,综合判断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行开颅清除血肿及去骨瓣减压术后,对术后患者进行持续有创动态监测颅内压(ICP)的临床意义。对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行开颅清除血肿及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接受1~7 d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依据术后颅内压上升情况,将患者分为正常和轻度升高组,中度升高组,重度升高组。比较3组患者基本资料,术后颅内压监测期间临床信息和并发症,术后6个月预后。结果表明: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正常和轻度颅内压升高组87例,中度颅内压升高组22例,重度颅内压升高组11例,3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者术后颅内压升高情况和GCS评分呈负相关(r=-0.633,P0.01);3组并发症发生率逐渐增加,分别为11.5%,36.4%和63.6%,差异有显著性(χ~2=20.04,P0.001);术后6个月预后优良率逐渐降低,分别为84.0%, 45.5%和27.3%,差异显著(χ~2=24.54,P0.001)。从而得出结论: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能早期预测患者术后病情、并发症情况和预后,有助于及时采取客观准确的临床治疗方案,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的术中及术后及时发现对侧迟发性血肿并进行治疗的意义.方法:在术中发生急性脑肿胀时应在对侧钻颅探查或术后病人恶化时行CT检查.结果:治疗15例对侧迟发血肿病人中2例死亡,手术死亡率为13.3%(2/15).结论:在清除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时发生急性脑肿胀或术后病情恶化,应想到对侧可能有迟发性血肿形成,宜尽早复查CT及钻颅探查,早诊早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颅脑外伤进行早期骨修补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颅脑外伤患者56例,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各28例.观察组行传统的开颅手术以清除血肿,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对血肿部位行早期骨修补术治疗,观察两纽患者治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71.43%,并发症发生率65.00%而实验组有效率为96.43%,并发症发生率只3.70%,统计学分析,P0.05.结论:对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清除血肿基础上进行早期骨修补手术的治疗方法,有较高的治愈率,且并发症发生率极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开颅手术术后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并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对收治的1 082例需要开颅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常见感染因素为依据,探寻术后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患者年龄、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基础疾病、脑脊液漏及脑室外引流等因素均能显著提高颅内感染的发生概率,是引发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在基础疾病研究中发现:肺内感染可使颅内感染病死率显著上升.结论提高手术室的清洁级别,保证患者在术中不受细菌感染是控制开颅手术术后颅内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常因遗留有颅骨缺损而需行二期颅骨缺损修补。目前颅骨缺损修补材料以自体颅骨瓣最佳。因颅骨缺损修补常常是在开颅手术数月后施行 ,如何解决颅骨瓣长期安全保存已成为临床工作中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我科从 1996年开始尝试采用自体颅骨瓣普通冰箱冷冻长期保存及二期原位再植修补颅骨缺损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 1)一般资料 :男 2 3例 ,女 8例 ,年龄 2 3~ 4 3岁 ,平均 33岁。外伤性颅内血肿 2 6例 ,高血压性脑内血肿 5例。额骨瓣 11例 ,颞顶骨瓣 19例 ,枕骨瓣 1例 ,其中单骨瓣 2 8例 ,双骨瓣 3例。骨骨大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纯性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特点。方法本组共63例,急诊手术25例,保守治疗38例(其中有9例保守治疗失败后中转手术)。手术方式:小骨窗开颅24例,颞肌下减压7例,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3例;术前根据受伤机制、临床表现、CT资料等初步确定出血位置及性质。结果按3月后GOS评分,良好46例(73.02%),中残8例(12.70%),重残0例(0%),植物生存1例(1.59%),死亡2例(3.17%)。结论单纯性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指征可适当放宽,手术方式首选小骨窗开颅,可减少创伤,加快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4.
总结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采用钻孔碎吸引流、开颅血肿清除术,血肿破入脑室者行脑室外引流,在围手术期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并严格落实,预防早期并发症.结果:手术后存活77例,成活率为90%.对77例存活者术后1个月行所疗效评定,其中临床基本治愈21例,显著进步34例,进步12例,无进步10例.结论: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确切,在围手术期严密监测,加强护理,预防和及时发现并发症,对患者预后起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Ⅶ型胶原酶构建大鼠脑出血模型,为脑出血研究寻找理想的造模方法.方法:使用健康雄性200~250 g Wistar大鼠,采用立体定位注射的方法向大鼠脑内尾状核部位缓慢注入含0.6 U胶原酶Ⅶ的溶液1 L,术后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于术后3d和7d分别取材观察血肿形成情况.结果:术后24h大鼠即有明显行为学改变,3 d可以形成直径3 mm左右的血肿,至7 d血肿区神经细胞大量坏死.结论:Ⅶ型胶原酶定位注射可以建立理想稳定的脑出血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引导下微创治疗颅内血肿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引导下微创治疗颅内血肿的价值.方法 86例颅内血肿患者经螺旋CT下直接定位,后经颅骨钻孔、引流,行尿激酶溶解术.86例患者中,外伤性硬膜外血肿9例,外伤性硬膜下血肿16例,高血压脑出血61例.结果术后1~4周进行CT复查,血肿消失或大部分消失.结论螺旋CT引导下颅内血肿微创治疗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对提高颅内血肿患者的生存率及降低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国内1989年报告了自体颅骨瓣皮下埋藏动物实验,临床上亦有个别报告。本文报导自体颅骨片皮下埋藏治疗颅骨缺损一例。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31岁。1993年2月25日住院,入院前3天因车祸致头部伤,头颅CT示:右额叶脑内血肿,右额叶脑挫裂伤。即行右额开颅探查,切取之颅骨片保留骨膜,放入生理盐水;术中清除右额硬膜下血钟10ml,脑内血肿50ml以及部分挫裂伤脑组织。术毕见脑压略高,决定去骨瓣减压。将颅骨瓣洗净后于外板钻孔数个,  相似文献   

18.
张振洲 《甘肃科技》2012,(22):157-158
对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术中、术后不使用抗生素进行了分析。选择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至2012年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00例,年龄55~90岁,平均年龄72岁,男性60人,女性40人,入院时无呼吸道、泌尿道等部位感染,血肿量:150~200ml,均手术治疗,单侧钻孔引流60例,双侧钻孔引流40例,术后均不使用抗生素,100例中60例血肿基本消失,40例血肿明显减少,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钻孔引流术,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引流管护理得当,可不用抗生素;患者均无发生颅内感染,7d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形成原因及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对手术中出现脑膨出的45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开形成原因及易发征象,比较各种防治措施的疗效。结果术中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形成、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脑组织缺氧和低血压、长时间脑疝、严重脑挫裂伤等是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彻底清除颅内血肿、缓慢降低颅内压、术中过度通气、使用脱水剂、适当控制血压是防治术中脑膨出的有效措施。结论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可防治颅脑损伤术中脑膨出,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形成原因及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对手术中出现脑膨出的45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开形成原因及易发征象,比较各种防治措施的疗效.结果 术中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形成、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脑组织缺氧和低血压、长时间脑疝、严重脑挫裂伤等是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彻底清除颅内血肿、缓慢降低颅内压、术中过度通气、使用脱水剂、适当控制血压是防治术中脑膨出的有效措施.结论 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可防治颅脑损伤术中脑膨出.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