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钼酸铵负染色方法,电镜观察一株野外分离的嗜神经型新城疫病毒。分离的毒株接种SPF鸡胚后,收集尿囊液,在电镜下看到大量圆形或扁圆形,直径200 ̄300nm的病毒颗粒,并且,部分病毒粒子囊膜及纤突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2.
采用改进的水稻病毒纯化方法,以200g/L的蔗糖垫替代蔗糖密度梯度,从RStV感染的水稻叶片中制备了病毒颗粒,电镜观察显示,RStV为细丝状和分枝状结构,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分离纯化的病毒总RNA得到4个大小不 同的病毒RNA。  相似文献   

3.
从内蒙古太仆寺旗自然死亡的柳毒蛾虫尸中分离提纯多角体。其平面图呈不规则形状,有三角形、四 ̄六边形和近圆形。大小相差悬殊,直径在0.94 ̄2.47μm之间,约有56.4%的多角体在1.60 ̄2.10μm之间,平均为1.78μm。多角体硷解后释放出短杆状病毒束,大小为204 ̄416nm×104 ̄294nm之间,有42%的病毒束在345 ̄365nm×161 ̄185nm之间,平均为358×170nm。约7  相似文献   

4.
鳜暴发流行病病毒性病原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患病鳜肾脏、脾脏、肝脏、心脏、鳃中发现二十面体病毒粒子,肾脏和脾脏是其感染主要器官.成熟病毒粒子直径150nm,核心球状,直径105nm.受感染细胞肿大,直径为正常细胞3~4倍,细胞核萎缩,为正常细胞核直径1/3.病毒粒子部分纯化后,经腹腔人工感染,第7天开始死亡,10d内死亡率为100%,表现与池塘养殖状态相同症状,并在人工感染鳜肾和脾中电镜观察发现大量相同病毒粒子,命名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spleenandkidneynecrosisvirus,ISKNV).  相似文献   

5.
养殖日本对虾病毒的观察与分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患病毒病的日本对虾剥取肝胰脏组织切片后电镜观察发现,很多肝胰细胞核中有典型的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已成熟,具有清晰可见的包膜结构,两端钝圆,直径约70~80nm,长度约250~300nm,有的整个细胞核中充满了未成熟的病毒粒子,核结构已瓦解,未观察到病毒包含体的存在,该病毒可能为BMNV.有的病虾标本肝胰细胞质中含有直径约55~60nm的具包膜结构的球状病毒.中肠中也发现了染色深的病毒颗粒,并有一些尚未成熟的病毒颗粒在微绒毛中形成串珠状结构,但均无发现病毒包含体.分别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案从这些病虾中分离纯化了两种病毒,一为70~80nm×300~380nm的BMNV;另一为直径约60~65nm的日本对虾球状病毒,它们的大小与电镜测量值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从内蒙古太仆寺旗自然死亡的柳毒蛾虫尸中分离提纯多角体.其平面图呈不规则形状,有三角形、四~六边形和近圆形.大小相差悬殊,直径在0.94~2.47μm之间.约有56.4%的多角体在1.60~2.10μm之间,平均为1.78μm.多角体硷解后释放出短杆状病毒束,大小为204~416nm×104~294nm之间,有42%的病毒束在345~365nm×161~185nm之间,平均为358×170nm.约74.1%的病毒束包埋4~7个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呈杆状.统计表明,约72.8%的病毒粒子长度分布在310~320nm之间,平均大小为315×49um.测定不同龄期幼虫单体多角体产量的结果显示,5龄幼虫比4龄和3龄幼虫高得多.  相似文献   

7.
1999年春季东山九孔鲍暴发性病害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对 1999 年春季福建省东山县九孔鲍的暴发性流行病进行调研和检测,对细菌性病原进行分离纯化、回归感染确定致病原、对致病菌进行形态(包括电镜和光镜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对病毒性病原进行电镜负染和超薄切片观察、以及病理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引起此次东山养殖九孔鲍暴发性流行病的主要致病原是 3 种球状病毒(50 nm 、110 nm 、150 nm )、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还探讨了这些病菌和病毒的致病性,并以 49 种药敏纸试验寻求防治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存在于牡蛎肝胰腺的病毒样颗粒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人工吊养牡蛎时有发病,从中采样进行电镜观察,发现一种直径为 150~180nm,有包膜,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球状病毒样颗粒,以及另一种大小为 50~86 × 210~280 nm,有包膜,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弹状病毒样颗粒.该形态大小的球状病毒颗粒在长毛对虾和珠带拟蟹宋螺中也可见.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田间几种较严重病毒病害进行了酶联免疫,免疫电镜鉴定。在免疫电镜中,我们分别观察到PVX、PVY、TMV、TEV病毒粒体及其上的套环结构。TMV大小为290-300×20nm,TEV大小为23×700nm,PVX大小为25×200nm,PVY大小为15×400nm。我们未发现CMV病毒粒体。此外我们还发现了未知病源的烟草病毒花叶病。  相似文献   

10.
对虾白斑症病毒的分离纯化及形态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取患白斑症的濒死斑节对虾 (Penaeusmonodon)的表皮、鳃和胃 ,匀浆后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和蔗糖垫层差速离心两种方案 ,提纯出WSSV ;两种方案比较 ,蔗糖垫层差速离心操作简便 ,不需使用超速离心机 ,所得病毒纯度较高 ,损失少 .负染观察发现 ,纯化的病毒核衣壳 2个末端结构不同 ,其中一端呈圆形 ,高约 2 1nm ,另一端较平 ,高约 15nm ;完整核衣壳的两个末端结构间的螺旋单位一般为 15圈 ,但也偶见个别较长的核衣壳 ,其螺旋单位数达 2 3圈 .  相似文献   

11.
欧鳗“狂游病”病毒的分离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狂游病”欧鳗的主要脏器经电镜切片观察表明:该病毒主要存在于病鳗的脑、心脏和肌肉组织中,存在有一大小约为80-100nm的圆形病毒,成熟的病毒颗粒具有清晰可见的包膜结构,病鳗组织匀浆后,经蔗糖分步超速离心法,RNA酶及DNA酶消化去除组织内DNA、RNA后,获得纯化的病毒颗粒。又经蛋白酶K消化后得到病毒的核酸,以DNAaseI或RNAaseA分别消化,经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证实该病毒为DNA病毒。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一株鹦鹉新病毒的理化性质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湖北省云梦县患病鹦鹉体内分离得到一株新病毒,病毒经细胞培养后采用Sepharose-2B柱层析纯化,在电子显微镜下,该病毒粒子无囊膜,直径为45 ̄50nm,呈二十面体对称球形颗粒。回归试验证明此病毒是引发澳州长尾小鹦鹉幼雏病的病原。此病毒对热,冻融和有机溶剂均具有稳定性,与澳州长尾小鹦鹉幼雏病病毒的M7株阳性血清反应,证明它与M7株具有抗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养殖中华鳖一种球形病毒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电镜超薄切片技术,观察福建省四个主要养鳖市县现场采集的鳖出血病样品.首次发现了一种感染养殖中华鳖的球形病毒(Trionyxsinensisspherovirus,TSSV).该病毒分布在病鳖的肺、胃、咽喉粘膜和腹甲皮层.主要靶细胞是这些组织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TSSV粒子近球形,直径35~39nm,无囊膜包被,有的成群聚集在内皮细胞质中,有的由单位膜包裹在包涵体中.病毒感染的内皮细胞病变明显.还讨论了TSSV与出血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在离体细胞内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小菜蛾颗粒体病毒侵染家蚕胚胎细胞系Bm-21E-HNU5,对受梁细胞的超薄切片做电镜观察,在攻毒后120h的受梁细胞核内开始发现病毒发生基质、核衣壳和病毒粒子,病毒粒子以出芽方式通过细胞核膜排出核外,攻毒后,144h蒴状体所在囊膜和细胞核中可见大量小膜泡。  相似文献   

15.
用0.5MOI的SfaMNPV病毒感染液感染5种昆虫细胞系:Bme、Px、Hv、Tn和LeH。结果表明:这5种细胞系对SfaMNPV都敏感,感染144h后,受染细胞百分率分别是2.84%、11.83%、8%1、6.65、6.22和7.02。电镜观察可见感染细胞核中出现病毒发生基质、病毒粒子和多角体,病毒形态大小分别是:多角体1.45±0.10μm,病毒粒子38.1±2.09×306±14.5nm,  相似文献   

16.
在新疆甜菜的根部和叶片分离到两种病毒分离物。回接到甜菜上均产生环斑和沿脉线纹。最后形成坏死斑。病毒粒体为20面体,平均直径28nm。除侵染甜菜外还侵染苋色藜,昆诺阿藜、番杏、菠菜等,引起局部坏死斑,在普通烟、心叶烟、菜豆、黄瓜、番茄上无症状侵染,病毒致死温度为70℃,10分钟,体外存活期13天以上,冻干病叶三年后仍有侵染力。通过PEG沉淀。差速离心,琼脂糖柱层折及蔗糖梯度离心,可得到较高浓度的纯化病毒,病毒的紫外吸收最低值在245nm,最高值在260nm。病毒外壳蛋白的分子量为54000道尔顿,病毒基因组核酸为两个组份。在琼脂双扩散实验中,能与番茄黑环病毒(TBRV)抗血清产生较弱的沉淀线,与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坏死病毒(TMV)。烟草环斑病毒(TRSV)不发生反应,从上述结果可以初步认为这两种分离物为番茄黑环病毒侵染甜菜的一个株系。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光镜和电镜研究斑节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 WSBV) 的形态和感染的组织病理,结果证实WSBV 感染的细胞解体坏死.电镜观察对虾肝胰腺细胞未发现病毒粒子,而鳃上皮细胞和甲壳表皮细胞感染3 种杆状病毒,分别称之为细胞质杆状病毒,细胞核Ⅰ型杆状病毒,细胞核Ⅱ型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分别为(102 ~112) nm ×(308 ~326)nm ,(98 ~105) nm ×(265 ~275) nm ,(101 ~112) nm ×(391 ~420) nm .病毒不形成包含体.负染后病毒粒子还可见细端有一乳头状结构,大小约40 ~50 nm ,后带有一宽约18 nm 、长约340 nm 的尾.  相似文献   

18.
人和动物的多瘤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瘤病毒分类于乳多空病毒科,DNA肿瘤病毒。病毒无囊膜,直径40nm~45nm,有3种~4种衣壳蛋白,基因组为约5000对核苷酸组成的双链闭合环状DNA。病毒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目前已从人、兔子、小牛、鸟类、啮齿类和灵长类等动物分离到多种多瘤病毒。各病毒内部有共同的属特异性抗原,但大多数病毒表面蛋白无血清学交叉反应。病毒在容许细胞中增殖良好,能使非容许细胞发生转化,在转化细胞中病毒DNA以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的方式存在。多瘤病毒感染有严格的种特异性,在自然宿主内大多数病毒呈隐性感染,但人和虎皮鹦鹉多瘤病毒对宿主有一定致病性。本文就有关多瘤病毒的感染和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中检出杆状病毒,经对病虾鳃,前中肠,卵巢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在这些组织中发现大量有囊膜的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约为367nm×128nm,核衣壳为324nm×92nm。病毒在细胞内不形成包涵体,在核内或在细胞质的发生基质中装配。从病毒的形态特征,感染组织以及典型的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认为亲虾感染的病毒与近年广泛报道的造成养殖对虾大规模流行病的主要病因--中国对虾杆状病毒为同一种  相似文献   

20.
将人诺如病毒VA387株ORF2基因插入载体pFastBac1中,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获得Bacmid-NoV-ORF2;脂质体介导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表达NoV-ORF2的重组杆状病毒Ac-NoV-ORF2.冻融破碎经Ac-NoV-ORF2感染的Tn5细胞,离心收集上清进行分子筛纯化.10%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重组病毒感染的Tn5细胞可见特异的蛋白条带;目的蛋白条带为相对分子质量59kD和56kD的两个条带;电镜观察发现表达的诺如病毒衣壳蛋白成功装配成了大小约为40~50nm的VLPs.结果表明在Tn5细胞中实现了诺如病毒衣壳蛋白的表达和VLPs的装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