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上古汉语中,表示丈夫的通称为“夫”;相对而言,同义的“良人”和“家”则是两个较为古老的、含有文化意义的亲属称谓。探索其文化理据有助于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社会制度及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2.
晓杨 《科技潮》2003,(1):45
二十四番花信风,简称“花信风”,也就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是我国古代对大自然中不同时节不同花期的一个概括。我国古籍《演繁露》中说:“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据古籍《蠡海集》记载:自“小寒”至“谷雨”,共四个月,八个节气,一百二十天。每五日为一候, 分为二十四候,每候以一花之风应之,谓之花信。其顺序如下:  相似文献   

3.
濒危de熊     
郭耕 《科技潮》2002,(6):44
在动物世界中,熊可算是最皮实、最可爱、却又憨态可掬的猛兽,人类对熊的敬畏,由来以久。美洲土著人把熊作为力气和勇气的象征,古人把熊奉为神明;甚至棒上了天,在星座中,有大熊和小熊;小熊星座的尾部直指北斗,成为古代航海家确定方向的航标。熊在中国的古籍中出现很早,如《小雅斯干》中有“吉梦维何,维熊维罴”,又“维熊维罴,男子之祥”,可知,华夏先人曾以“熊罴入梦”做为祝福养儿生子的吉祥语。古代“熊”特指黑熊,“罴”特指棕熊。  相似文献   

4.
《汉语大字典》"通"字用法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大字典》中大量使用“通”词条,这其中的“通”反映了我国文字发展及其使用过程中的两种现象,即“同音借用”现象与“同源通用”现象,前者所指的意义叫“用字通假义”,后者所指的意义叫“同源通用义”。两种现象有同有异,有本质区别;两种意义亦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化中“南”与“北”的意蕴十分丰富。在这样两个表示空间方位的概念之上,先民们赋予它广博的人文内涵,融入了古代先民的自然时空观、尊卑意识、生命意识等。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空间方位表达中的自然意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人与自然的本质同源。在这两个层面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先民的生存历史和对生存环境的反观、体悟、洞识与把握,也能够把握住其中折射的汉语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联绵词"辨     
针对关于现代汉语中是否存在“联绵词”这一问题,本文试图对“联绵词”这一概念的内涵做一个重新界定。并结合联绵词的来源,认为要用发展、辩证的历史观看待“联绵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清其本来的历史面目,使之更好地为现代汉语服务。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述了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与资产阶级人本主义的重大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论基础不同;二是对“人”的本质和内涵的理解不同;三是对人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不同;四是对“人”的理解的思维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8.
徐凤志 《科技资讯》2005,(23):114-115
学校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是文化的圣地。文化可谓是学校的“专利”,何谈“让‘文化’回到校园中来”?这不是危言耸听吗?其实不然,我这里所谓的“文化”.特指文化内涵中的文学、艺术等,指那种浓厚的、积极的、健康的、活跃的“文化”气息。而我们的一些中小学校(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恰恰缺少这种“文化”。对学校来说,这是于情于理都让人难以接受的一种悲哀。  相似文献   

9.
“发愤书”与“自娱”“自适”是中国古代作家创作的基本动力形式。虽然这两种创作动力的生成原因、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根源于作家的生命需要。二有不同的特点、内涵,所创作的作品也有不同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因材施教"的解释,<汉语成语词典>--依照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施行不同的教育;<实用成语词典>--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才力和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现代汉语词典>--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中的“将”字语义和用法呈多样化,与明末白话小说《三言二拍》和现代汉语中的“将”字用法有不同之处,分析研究这些异同,找寻出“将”字从古代汉语的动词向现代汉语的介词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古代六言诗应产生于民间,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格律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成语"骄奢淫逸"源于《左传》,经历了单音词单独运用、近义词两两连用阶段,最后四字连文定型为今成语,其词义古今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比较汉语"但是"、"却"和英语"but"的语义异同,探讨了它们互译时的制约条件及英汉两种语言把它们分别归于不同词类系统的原因所在,指出汉语语法论著在解释汉语转折连词以及转折连词和副词连用时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汉语转折词用与不用以及用什么转折词所表现出的语气强弱的差异和英语的互译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汉语中,按断复句常常与其他句式相混。正确区别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复句间关系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上古经典名著《论语》中广泛撷取论据,探索它的规律性,并为其建立了鉴别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有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就是“域外汉籍研究”。但“域外汉籍”的含义有些复杂,其外延有些含混不清。所谓“域外汉籍研究”可以易称为“东亚汉文学研究”,这样更具世界文学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具体词语入手,结合古人社会生活,阐释其文化蕴涵,是当前文化语言学一个重要课题."桑"文化深厚的内涵也凝结在词语中.通过对"桑"字形音义及相关部分文化词语的考察,发现"桑"同祭祀、神灵、帝王、祥瑞等有着密切关系,从而揭示出其灵异之物的民族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味"作为富有中国特色的鉴赏理论和接受方式,从春秋时期一直沿用至今,这和中国封建士大夫的心理状况、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味"的提倡以及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趣味有关,"味"也经历了从文学的词采美、声韵美走向意蕴美、意境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黄色”的“色情”义要在一定的词语形式和语境中显现,须区分其在应用中的含义;“黄色”的“色情”义属借词义,为象征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