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在春先生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虽出版距今 2 0载 ,至今 ,尚大量完好地被教师和古文爱好者使用、珍藏着。现以见瑕必指 ,有疵必求的精神提出些注译及体例方面的意见 ,以期剔除其糟粕 ,使之发挥更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范爱农》是鲁迅先生著名的回忆性散文之一.文章中,“鲁迅”这个名宇出现过三次,并且,都是由范爱农之口道出的.为方便起见,我们把出现“鲁迅”这个名字的几个片断,按照原文依次摘录:“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相似文献   

3.
1982年12期《语文学习》刊载潘大白同志《“善”读书》一文,其中“善鉴取”一节提出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解释问题。作者在罗列了《语文》、《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古文选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历代文选》等五种注文后说,“总上可归纳为三种不同的意境: (1)落花在地面散乱着; (2)落花在空中飘舞着; (3)繁花在枝头盛开着。 就第(1)种意境而言,是‘落花遍地如锦’。景色虽美,但毕竟‘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就第(2)种意境而言,是‘乱红纷坠如雨’。虽是动态,但未免‘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春色将闲’(寇准《踏莎行》,第(3)种则是‘繁英枝头如火’。画面灿若朝霞,生机蓬勃,见得世外桃源,春光无限。故就文章旨意细细品味,则以取第(3)说为长,这乃是循章解句择其当”(句中加点号原有)。  相似文献   

4.
代词“您”的后边能否加“们”表示复数?近几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重要语文刊物纷纷发表文章,对它进行热烈的讨论。有些同志认为:“‘您’没有复数,北京人从来不说‘您们’。因此,普通话也不应该有‘您们’”(王力《谈谈写信》见《语文学习》1980年第3期)有些同志认为:“近几年出现‘您们’的写法,看发展趋势,很可能为大家接受”。(林杏光《汉语五百句》第93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有些人则直截了当指出“‘您们’的出现是大势所趋,也是适合社会交  相似文献   

5.
梁遇春是五四时期著名的散文家,早年曾翻译《小品文选》和《英国诗歌选》等外国文学作品。1926年冬开始在《语丝》、《新日》等新文学刊物上发表散文作品,到1932年夏天他二十七岁逝世这不满六年的时间内,写了近四十篇“闪耀着智慧光芒,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谈到梁遇春的散文创作时,他的好友刘国平曾颇有见地地指出:“他耽于书卷比谁都厉害一点,他不受任何前辈先生的意见支配,他苦讨冥搜,他自己就是‘象罔’,这确是最能得古人精髓的人应有的本色。”梁遇春这位“口含烟斗的白面教授”  相似文献   

6.
“把”的确是贵阳方言中较有特色的一个词,从使用情况来看,它与普通话的“把”相比较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王建设同志注意到这一点,于1995年贵州师大学报(社科版)第一期上发表《谈贵阳方言中的“把”字》。但笔者认为王建设同志的有些看法不太妥当,所以也就贵阳方言中的“把”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中的“把”有区别的地方,提出一些看法,兼与王建设同志商榷。一、贵阳方言的“把”与普通话的“把”的相同处在普通话里,“把”具有三种词性:动词、介词、量词。分别记作:把1、把2、把3。例:(1)战士用手紧紧把着枪柄。…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汉语散文的特点和刘士聪先生关于散文“韵味”理解的三个方面,并运用伯顿·拉夫尔和希乃尔.贝洛克有关散文翻译的理论,指出散文的翻译不仅仅只停留在向读者传递原文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再现原作的风格,保留原作的“韵味”。为实现这一目的,译者应该努力使译文和原作在句法、句子结构上尽量保持一致,但适当的词性的改变,句法、句子结构的调整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许地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名辛勤的耕耘者,也是一个治学严谨为人忠厚的学者.他多才多艺,有多方面的成就,小说方面,以一九二一年发表小说《命命鸟》而出名,散文方面也取得了成就,《落花生》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名篇,其中“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已成为有口皆碑的名言.《落花生》正是选自许先生的散文小品集《空山灵雨》.《空山灵雨》是许地山先生初期创作的成果,是作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和平民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深入思考的结晶.它出版于一九二五年,但许地山先生早在一九二二年就已经编好了.这个集子包括四十余篇散文小品,那种恬淡谐和的风格、朴  相似文献   

9.
李泽文 《奇闻怪事》2007,(1):127-128
对鲁迅先生散文名篇《藤野先生》中“‘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一语的解释,人教社初中语文的各个版本都有各自的表述,现摘抄三则如下:  相似文献   

10.
许多中国当代散文中蕴含着作家各自独特的语言特色和风格,陈忠实在闲话桑麻中传达出了他的西部乡土散文语言淳朴浑厚的风格。《陈忠实散文选译》是中国文化尤其是陕西文化走向世界的有益尝试,译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各种转换手段巧妙地译出了原文的“味”。都说翻译是“戴着脚镣跳舞”,译者通过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和单位转换等翻译转换技巧跳出了陈忠实散文这支“舞蹈”的节奏和韵律,展示了“舞蹈”的美。  相似文献   

11.
李政文 《科技信息》2010,(17):150-150,420
本研究借助平行语料库软件ParaConc探讨了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匆匆》的三个译本中修辞现象的翻译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张培基、张梦井和朱纯深三位著名译者对原文中的比喻、排比和叠词的处理手法,指出运用平行语料库辅助翻译批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培根的散文素以文笔简洁、富于哲理而著称。曹明伦先生对其《财富论》的翻译亦堪称佳作,但仍显白璧微瑕。曹译中个别字句虽别出心裁,却有悖于原文简约、略显古雅的风格,尚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3.
蒋绍愚先生的《<祖堂集>词语试释》说:“‘承闻’是‘听说’之意,‘承’是敬词,‘闻’是动词。……‘承闻’也可单用一个‘承’字。……‘承’已是用作动词‘闻’了。”照此看来,蒋先生认为“承”在《祖堂集》所反映的五代宋语言中,本来属敬词,放在动词“闻”前而逐渐渗进“闻”义,成为动词。这个说法有不妥当处,因为在唐代乃至六朝文献中,“承”训“闻”的例子已不罕见。《世说新语·雅量》:“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的语法界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把“不”和“没”当作副词看待。例如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纲要》中就说:“另有一类词,如……‘不’‘未’等等……我们把它们称为副词。”吕叔湘先生和朱德熙先生合作的《语法修辞讲话》也讲到:“现代口语里只有两个否定副词:‘不’和‘没’。‘没’字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否定‘有’,一个是否定行为的完成,除此以外都用‘不’。”近几年新版的三套高校《现代汉语》教材(即上海版郑州版和兰  相似文献   

15.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是目前所见文献中率先使用术语“对文”、“散文”的著作,作者运用这组术语来分析经传中的同义词在使用上的同与异、通与别,开启了对同义词进行综合训诂的先河。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则将其改造为“对文言之”、“散文言之”,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则另创术语“浑言”和“析言”,邵、段分别运用它们来分析故训中和字书中的同义词在释义上的同与异、通与别。本文认为,《段注》的“浑言”、“析言”,是一组在“对文”“散文”、“对文言之”“散文言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训诂术语,同时也是一组比较科学的综合分析同义词的训诂术语  相似文献   

16.
每教学《狂人日记》,脑际总是悬着一个问号:为什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前面要冠上一段文言“识”呢?细读先生全集,未见端倪;遍翻诸家研究,难索图骥。于是不揣谫陋,试陈一孔,以就于专家学者和教学同仁。窃以为,鲁迅先生在这白话文的“第一”里加一段文言并非随便之笔,而是独运匠心,别有一番深意。为了探讨这艺术大师的珍藏,我们首先必须澄清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传统的解释”是“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见《毛选》。近年来有的把“千夫”释作“人民大众”,把“千夫指”释作“人民大众所指责的人”即敌人。(如《语文学习》1980年第一期释疑栏,上海《社会科学》1981年第二期补白栏等)。这个问题上,我守旧;而且认为,应该讨论清楚。这一联诗句太有名,常常被人们引用,总不能让“千夫”同时指代敌人和“人民大众”吧。  相似文献   

18.
从英汉散文语篇结构形式、文体风格以及语言特征等角度出发,采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英国散文家奥立弗的《民族偏见》的两篇中译文一金衡山(1995)和杨自伍(1996)进行评析。研究发现,这两篇中译文在文体风格上与原文存在较大“偏离”,且有几处不符合逻辑推理和汉语表达习惯。从而阐明在散文翻译过程中应注意语篇的结构和连贯性,使译文在形式和意义上与原文对等。  相似文献   

19.
现今是一个散文繁荣的时代,散文的艺苑里百花盛开,风光无限.其中,一枝独秀.独领风骚的是美誉为“新潮散文第一成果”的余秋雨系列散文.就《文化苦旅·序》中,余秋雨先生说:“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  相似文献   

20.
吕叔湘先生所著《文言虚字》一书,虽然只介绍了二十几个文言虚文的用法,但是对于汉语文言语法的研究者,尤其是初学这一门科学的人.是有广泛影响和起过指导作用的.吕先生这一著作的优点,诚如书后提要所说,对于虚字,“充分举例,详细分析,说明它们在语法上的作用,并尽可能和现代语比较,使读者易于学习又能深切领会”.以上的要求,《文言虚字》一书是基本上达到了的.值得读者欢迎.但是优点之外,也还有一些较为显著的缺点,为了引起讨论,统一认识,现在提出下面的一些不成熟的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