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文论中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思想,揭示了隔“代”文学的传承特点,实际上就是文化内涵转移中的创新特性,这和文学翻译的情形很相象。语用学中的“语境”和“语用策略”理论之所以能有效地解释翻译实践中的诸多难题,就是当代翻译学的这类“文化横移”式的跨学科研究的运用结果。在对汉诗英译等翻译活动中的“创译”、“重译”和“破译”等现象,这样的方法都是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翻译属于语用学的范畴,语言和文化的密切联系决定了翻译的性质和任务。翻译的终极目的是“意义翻译,文化翻译”,翻译从语用的角度展示了语言的活力,彰显了文化的独特魅力。具体而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翻译的风格是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的统一体,因此,在翻译原作中的文化意义时,要从宏观角度入手,追求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值等效”。  相似文献   

3.
由于译者疏于对译名原则和国家标准的考证,不同媒体、不同地域对欧美人名进行重译、胡译、甚至乱译的现象频频发生,导致同一外国人拥有不同汉语译名。这无疑阻碍了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妨碍了文化间的正常交流,因此重新规范人名翻译并制订具体的细则显得尤其必要。通过具体分析重译、胡译、乱译现象可知,要从根本上解决译名混乱问题,各界人士必须协同合作,遵守译名制度规范,加强标准化意识,同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辑出版部门和翻译工作者还应采取具体措施,以确保人名翻译规范化。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文学文本的不同理解使翻译实践不会静止地停留在某一个瞬间,重译使文本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文本的复杂性产生误读现象,误读表明了文本理解的历史未完成性,意义的这种不完善性揭示了意义的人为创造性,因此,重译不仅是可能的而且还带有主观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忠实于原作是翻译的基本原则,译者应努力再现原作者的创作个性,而不应在主观上企图表现自己的个性。在保持原作风貌的大前提下,充分发挥译入语在表现形式上的种种长处,以求译文顺畅,这是翻译实践的可取途径。  相似文献   

6.
文学重译存在诸多问题,以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The Great Garsby几个中译本为例,分析译者对文本的选择及翻译策略受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规范翻译市场,繁荣文学重译,不仅要倡导超越创新,更要加强翻译规划,引导翻译事业走健康向上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文学翻译除了要传达原作中的基本信息外,更重要的是把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信息也传达出来,译者必须发挥他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译者在达到这一主观愿望的同时客观上会造成对原作的背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本文将运用接受理论中的三个核心概念——"期待视野"、"具体化"、"前理解"对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现象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8.
何甫权 《科技信息》2009,(24):126-126,130
翻译中要“忠实”,要保留原作的风格是译界一个欲罢不能的话题。由于受到译者个人素质、价值取向、审美观、赞助者等等诸多因素影响,原作风格的再现显得尤为复杂和重要。从内容到形式,尽可能接近原作接近原作者是译者的天职。译者有义务表现原汁原味的,而不是易容后的风格。就影视剧字幕翻译而言,译者要在充分照顾译入语观众的语言能力和审美的基础上兼顾体现电影以及导演、演员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孙小云  张婕 《科技信息》2007,(15):136-136
本文主要从鲁迅的翻译目的、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翻译批评以及重译等方面分析了鲁迅的翻译思想,并指出该理论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傅雷的"神似"翻译观进行剖析,对其中傅雷提出的译者与原作的"朋友"关系作进一步的阐述与分析,并提出译者与原作的关系更应被视为"爱情"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刘思贝 《科技信息》2011,(27):158-158,163
翻译就本质而言,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文学翻译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原作的艺术形象,换言之,就是两种语言之间艺术形象的转换,又称为意象转换。形象转换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因此,英汉翻译中如何转换原文形象实现功能对等很值得商讨。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因其翻译对象——文学作品的特殊性,译者在翻译时经常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性地翻译原作品,造成译作在某种程度上背叛了原作,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但应该有"度"。本文重点研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受到哪些因素的约束。  相似文献   

13.
红色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的目的是传播国内红色旅游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结合受者的阅读方式和表达习惯等,准确传达原作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将翻译目的论与外宣翻译相结合,以翻译目的三大原则为指导,通过分析三明市红色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特点与问题,探究红色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叶晓兰 《科技信息》2013,(5):233-233,284
翻译的本质是译者对原作的认识活动,即认识原作,从而获取信息,然后用译文重现这些信息。也可以说翻译活动是译者在对原作认识的基础上再现原作的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15.
田露 《科技信息》2010,(26):I0144-I0144
翻译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原作之隐形"或"译作之不忠"现象一直是中国译界研究的敏感区域。本文作者试图以勒菲弗尔的"三要素"论来分析这一隐形现象存在的必然性,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隐形与译者地位、隐形与翻译学科建设以及隐形与翻译评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翻译在跨文化信息交流中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转化手段。由于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特征,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难免会遭遇到文化缺省的现象,因此翻译时必须采取适当的补偿策略,才能使译文读者欣赏到原作所体现的异域文化。本文以《红楼梦》的杨译本为例来探讨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及文化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17.
《潍坊学院学报》2019,(4):56-60
阿瑟·威利《论语》译本树立了中国典籍翻译风格的现代英美标准,多次被西方学者引用。在国内却因"承载西方意识形态"、误译、错译而屡遭诟病,本文结合威利《论语》翻译观,采取翻译文体学研究视角,借鉴威利译本文体风格的语料库定量分析研究,从词汇、句式、修辞等角度对威利和其他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就文体风格而言,威利译本体现出鲜明的中国中心立场,更好地在英语语境中保留了原作的文体特征,体现出对原作风格和中国文化的尊重,为西方读者展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8.
试论文学翻译的再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翻译中进行再创造 ,必须从语言学和翻译的关系切入 ,才能使文学翻译在深入剖析原文的基础上对原作的思想感情、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 ,并充分发挥译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终使译作超越原作。  相似文献   

19.
张敬爽 《科技资讯》2010,(7):233-233
文学作品的佳译赏析是翻译美学的一种实际运用。鉴赏者须从审美的观点出发,运用直觉、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去分析、观赏、品评、比较译作中美妙的音位、词素、单词、短语、句子、语段和篇章;鉴赏其是否再现了原作的精神、意境或风格。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很难的,对于诗歌的翻译,把握好其感情基调是很重要的。本文结合原作比较威廉·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割禾女》的5个不同的译本,探讨哪个译文更好地再现了原作的精神、意境或风格。通过比较鉴赏,我认为所选译品各有特色,但在展现原作的精神、意境或风格方面都不是很完美。  相似文献   

20.
阐释学是一种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互动活动,词义翻译又是翻译之根本。而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对原作的选材、理解、翻译策略的选择都体现了主体性能动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