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怎样确定价值规律的内容? 目前,国内发行的大多数政治经济学教材都把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述为这样两方面:一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二是商品按照价值量实行等价交换。这个结论的得出,依据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所分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理论界通称的“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忽略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出的社会需要一个部门生产某一种类商品总量应使用的必要劳动时间,即理论界通称的“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是不完全、或者说是不确切的。分析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是以单个商品为对象,在总供需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的。而现实生活中总供需平衡的现象并不常见。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考察资本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内含马克思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应该包括提供正常的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条件,也应包括提供正常的劳动对象的条件。可是,有的书刊却把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说成是“就是指现  相似文献   

3.
多年以来,社会必要劳动的两重含义与价值决定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一直争论不休.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重含义存在不同理解.笔者以为,正确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重含义,必须认真领会马克思的原意,特别是要从《资本论》本身的逻辑来理解.  相似文献   

4.
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内含具有两重性,由内含两重性引出其约束条件、社会功能、经济机制及国民经济运行结果等四个双重性,充分证明内含双重性是并存互补,缺一不可的。从又一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论逻辑演绎出,在社会劳动生产力为既定条件下,商品价值量变动可以同供求关系的变动挂钩。这一理论会使马克思基本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中重焕青春,也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效率与宏观浪费相伴行的固有弊病。这一理论又同庸俗经济学供求价值划开了界限。认真思考,正确理解《剩余价值理论》第1册第235页的论述,承认价值体系三层次论:价值——市场价值——日常市场价格,是理解全部问题的关键。价值体系的两层次论:价值——日常市场价格必然误导今天的资源配置。敢于从这一过时的理论陷讲中跳出来,才能使停滞的理论前进一大步。  相似文献   

5.
对于《资本论》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必须结合商品交换的演化历史考察。第一种含义是基于物物交换之简单商品经济的历史,在完全竞争之假设前提下进行抽象分析所得之结论。第二种含义是基于货币经济之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历史,在供求不等成为常态下进行抽象分析所得之结论。短期供求不等会影响商品的价格、价值量,长期则在完全竞争作用下供求趋于均衡。在结构失衡总量不变,土地具有长期垄断条件下,单位土地商品的价值量小于劣等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大于优等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他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则小于实际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垄断对单位商品价值量偏离实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有永久性影响,而货币需求的变化则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又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决定于劳动生产力。影响劳动生产力并进而影响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将之可归为劳动、科学技术、组织管理、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这些要素参与了价值决定过程 ,以自身的优劣和数量影响了价值量大小 ,这必须在价值分配的过程有所反映。本文对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作了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7.
论精神产品的价值决定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生产作为精神产品创造的生产劳动形式是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重要内容;技术、知识和信息等精神产品作为精神生产的成果是重要的社会财富;精神产品生产的原创性和唯一性等特点决定了精神生产创造非物质、直接的价值.精神产品不存在代表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以及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且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时间都是复杂劳动时间.精神产品价值的实现也不是在部门和行业的竞争中最后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精神产品本身的原创性和垄断性,所以,生产精神产品所花费的个人劳动时间直接决定精神产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界有着不同的理解。《经济研究》载胡寄窗同志文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存在两种含义》认为,“对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来说,究竟存在不存在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的概念,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非弄清不可。”本文因此也试图就此谈点个人意见。一、可不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来理解社会必要劳动胡文认为:“商品价值的形成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平均化,都是在一个经济过程中实现的,不能把二者中任何一种分为不同层次去理解,如在个别生产过程中是怎样,而在总经  相似文献   

9.
市场价值两方面的内容实际上是指两种不同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二者不可缺少也不能相互替代;供求平衡条件下的三种价值决定模式不能在同一时间出现,与第二层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个确定的量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同时发挥作用,发挥作用的范围不受供求状况的影响。如果这些认识是正确的,则学术界关于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争论就可以终结。  相似文献   

10.
张太石 《科技资讯》2009,(35):128-129
利润是企业生产的直接目的,企业利润的有无和高低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形成,即商品的价值属于社会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定价。相同的商品,相同的价格,生产成本越低,商品售出后企业获得的利润就越高;反之,生产成本越高,商品售出后企业获得的利润就越低。而降低生产成本的主要途径,无疑是强化成本管理,降低产品中的活劳动、物化劳动的含量。有鉴于此,采用"原材料发放、产品、废料回收双向流动管理模式""产品精品化""一等品计酬工资制",管理上的"精兵简政"无疑是达到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过去,由于我们长期重视价值决定,忽视价值实现,因此,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认识,总是强调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在,价值实现的问题也突出来了,必然引起理论界对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注。但是,近来有个别文章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已经包含在  相似文献   

12.
市场价值范畴,是马克思价值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一个逻辑过程,而且也代表了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十章记述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具体过程时,曾用大量篇幅论证了市场价值的形成。我认为这并不仅仅是在重申《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已经论述过的价值范畴,而是在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下,论述了商品经济发展和价值发展的一个新的过程和阶段。因此,市场价值是一个由价值范畴发展而来的,有别于价值的独立范畴。在我们的理论研究中,应给它以应有的地位。特别是在当前我们贯彻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实践中,正确认识市场价值范畴更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共识于“价值是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这种价值理论与唯物史观原理相适应,因为,这里的“价值”与“生产力”同义。但是,这种价值理论在《资本论》各卷中的展述却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从抽象的“劳动价值论”出发,一步一步上升为“具体”的。细读之,可以发现,每向“具体”前进一步,都靠使劳动价值论与某种突现使用价值决定性的理论相结合而完成,其理论实质是使劳动价值论被纳入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性的框架。其中包括,《资本论》第二卷指出,一旦要具体考察社会总资本的流通,就不能只囿于劳动价值论,还要考虑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即社会效用,并依此建立了再生产理论;《资本论》第三卷又进而指出,从总体上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更不能囿于第一卷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对价值规律的抽象论述,而要充分理解:价值规律的进一步具体化,包括了对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即社会效用决定意义的承认,此即马克思主义的“效用/劳动价值论”。显然,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理论不限于劳动价值论,它是由抽象劳动价值论上升为具体的宏观“效用/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西方学者关于《资本论》第一第三卷彼此矛盾的说法,以及一些马克思主义者针锋相对的反击,虽各有些合理之处,但也均陷入了对马克思恩格斯劳动价值论的绝对化和形式主义错解,无足为凭。  相似文献   

14.
优质优价是一种客观经济现象,用劳动耗费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而用使用价值来解释这种现象又有陷入效用价值论的危险。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必定是有一定质量标准的使用价值,如果把这一具有一定质量标准的使用价值确定为社会标准使用价值,而同一生产过程生产的不同质量的商品都必须按社会标准使用价值来换算其价值量。那么,不仅对优质优价现象可以运用劳动价值论得到科学解释,而且也能使恩格斯关于"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的论述,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得到完整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参与价值决定,是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中的一个疑难问题,也是关系到我们如何自觉地对社会主义经济进行计划管理以及如何确定计划价格基础的一个现实意义很强的问题。自一九五五年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几经讨论,但至今仍然分歧很大。讨论中,基本形成了看上去是截然对立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参与价值决定;另一种回答说:否,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决定价值实现。承认是价值决定就不承认是价值实现,承认是价值实现就不承认是价值决定。价值决定、价值实现二者的关系已经成为问题的关键。究竟价值决定、价值实现是怎样的关系?二者是否一定是对立的?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笔者认为,把这一问题弄清楚,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参与价值决定的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6.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中,马克思把劳动过程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来考察,撇开了它的各种历史形式,得出了所有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的结论。在第十四章中,马克思把劳动过程摆在资本主义的具体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物质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必然  相似文献   

17.
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究竟是两组含义不同的概念,还是含义相同的一组概念?这是人们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中常常会提出的一个问题。在我国经济学界有一种看法认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是两组含义不同的概念。如陈征同志在其所编写的《〈资本论〉解说》中就认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是不同工种的诸劳动在发展程度上的差别。”“熟练劳动和不熟练劳动的差别,是同一工种的诸劳动在发展程度上的差别。”(见该书第65页)据我了解,《辞海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于价值形式的分析,作了十分精彩的分析,由于缺少《资本论》中"交换价值——价值"、"x量商品A等于y量商品B"、"商品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三个质点,《1844年手稿》时期,马克思关于交换价值、价值以及货币的起源、本质、职能等等的分析还不是很明确,但已经天才地洞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现象同货币制度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9.
论劳动力商品与劳动者主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阐述了各社会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既是商品而劳动又是主人二是个有机统一体,中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的特定内涵;第一次提出“劳动力是商品与劳动是主人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命题。  相似文献   

20.
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到第三卷中逻辑缜密地提出了自己关于社会生产平衡的思想,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学习有助于认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社会各部门保持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