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晖  赵颖  李雅静 《科技信息》2012,(23):472-472,478
天津市地震应急响应系统是在抗震救灾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强震动触发响应系统、区域地震遥感信息分析与处理系统以及区县地震应急联动指挥平台三大系统的补充建设,以进一步完善区域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功能实现应急响应能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复杂斜交地铁隧道-土体相互作用体系的地震响应规律,系统阐述了交地铁隧道-土体相互作用体系振动台试验中方案设计的关键问题并进行了分析,详细介绍了地震模拟振动台系统、相似比设计原则、模型体系整体布置、传感器布设、试验工况加载方案等试验设备与技术,重点说明了模型土的配制、刚性模型箱的设计及其边界合理性的验证,同时根据远离隧道的中远场测点的加速度响应结果评价配制的模型土的合理性。本次振动台试验可为今后空间交叉地铁隧道-土体相互作用体系的大型振动台试验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中的即插即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快速研制和空间任务快速响应的需求,分析了即插即用技术对综合电子系统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将即插即用技术应用于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6项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对某微小卫星UART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使其具备了即插即用功能。研制成功的原理样机表明,可即插即用UART系统在资源自动配置、模块化程度和系统可扩展性等多方面性能有了很大提升,其技术方案和原理样机可以应用于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设计和研制中,为快速空间响应微小卫星的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长联大跨连续梁桥因其跨越能力大、伸缩缝少等优点,应用较为广泛,且跨径联长有不断增大的趋势。该类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较为复杂,并且温度变形较大,受减隔震方案的支座选取及约束体系影响较大,在抗震设计时应予以考虑。本文以某长联大跨复杂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建立有限元模型,对其抗震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常规的设计方案不满足抗震要求,需进行减隔震设计。分别设计了单墩固定和双墩固定两种形式的墩梁连接方式,并从温度作用下产生的附加内力、伸缩缝位移、支座和墩柱的地震响应、减震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提出最优减隔震方案。分析表明:双墩固定方案的地震响应相对于单墩固定方案稍小,减隔震效率相对较高,且伸缩缝位移相对较小;双面摩擦摆+黏滞阻尼器方案地震响应最小,减震效果最好,但阻尼器易漏油,维护成本高;钢支座(边墩)+高阻尼橡胶支座(中墩)方案支座剪力偏大;综合考虑温度变化影响、地震响应、减震效果以及减隔震方案的可维护性和经济性等各方面的影响,双墩固定的钢支座(中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边支座)方案较优。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有必要深入分析地震作用下的桥梁动力响应.文中基于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圆端型墩高速铁路多跨简支梁桥体系的全桥模型,分析了结构的自振特性,分别输入不同车速、强震记录、墩高、地震强度以及不同方向地震作用组合等工况,计算了车桥系统的弹性地震响应;并通过赋予非线性梁单元弯矩-曲率关系,计算了有车/无车工况下...  相似文献   

6.
动力模型试验是研究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重要方法,而神经网络技术对非线性系统具有很好的辨识和预测功能.为了分析地震动作用下动水压力对结构的影响及探索神经网络应用于地震响应预测分析的可能性,进行了水下桩墩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及其仿真预测,衡量了水下桩墩结构的地震响应和动力特性.首先,介绍了相似律的选取、模型制作、试验现象及试验结果分析;然后,基于神经网络的预测功能,对模型试件的地震响应进行预测,并与试验结果对比研究;最后,分析试验结果及预测误差.试验结果表明:结构周围水体的存在改变了结构的地震响应及动力特性;训练有素的神经网络模型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工具,用于结构的地震响应预测.  相似文献   

7.
基于Google Maps API地震信息查询系统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震信息网络发布现状,为了实现对地震信息实现有效的管理,特别是方便用户的快速查询,本文探讨了基于Google Maps API、Google Earth KML及数据库等相关技术建立信息查询系统,并开发出了应用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对地震信息资源在GIS平台上的应用,这为有关部门在信息检索方面提供了支持,为公众快速获得相关地震信息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升船机系统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特征,根据垂直升船机承船厢的受力特点,在承船厢的纵剖面上建立了包括平衡重子系统、主提升子系统和船厢子系统的简化力学模型,将承船厢中的水处理为理想流体,承船厢和船舶处理为刚体,推导了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方程.采用模态综合法实现了耦合方程的对称化,利用振型叠加法计算了地震作用下水体的响应和承船厢以及船的运动情况.实例分析证明,地震作用下系统响应以低频率为主,响应很小;船的存在对水体的响应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年特殊的地震处理技术和油气储层预测技术不断地发展和应用,90°相位转换和波形分类技术就是其中之一.90°相位转换的目的是将地震反射的主要同相轴与地质上的薄砂层中心对应,使地震相位具有岩性地层的意义;与传统地震相划分相比,波形分类最大优点是在没有更多井资料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丰富的地震信息,快速确定目的区域的异常特征后结合各种地质成果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应用该技术对贝西北地区的河道和砂体展布进行预测,在结合典型井和地震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准确的刻画了河道的平面分布形态,实现将地震相图转换成储层沉积微相图,为今后的布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实例推理(CBR)耦合人工神经网络(ANN)的产品设计方案决策系统的基本原理、系统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及其实施的途径,为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进行产品设计方案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是目前地震应急工作的一个重点,其中应急基础数据库是基础和核心,是整个系统最关键的环节.为此浙江省在"十五"期间开展了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目前浙江省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可对全省各地区实施地震应急监控、动态跟踪和救灾指挥进行技术支持,为浙江省地震应急救援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多源异构数据难于集成的问题,在城市震害单元化应急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震害单元化应急管理系统所涉及的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Service GIS的数据集成框架,阐述了框架的概念、构成及运行过程等细节.该框架集成了已有系统的数据和功能,同时结合新的地震应急指挥业务数据,经服务层封装成可复用的Web服务后供应用层调...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中国应急产业体系在夯实应急管理基础,提升应急响应和实战能力,强化应急科技和信息支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基于国家重点发展应急管理的大背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明了中国应急产业体系的发展现状;基于拓展的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建立了单向静态模型和动态反馈模型,理清了构建应急产业体系4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依照范式的逻辑内涵,对照4大要素的内在关系,将政策、产品、技术、服务和教育5大体系囊括其中,提出构建中国应急产业体系的框架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应急管理角度探讨地震应急信息的作用,并结合个体面对灾害时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四个影响因素:灾害意识、灾时行为、灾害认知和社会支持,论述有效管理地震应急信息的关键技术对今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护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在地震灾害抢险中,应急物资能否准确高效的配送至需求点,决定整个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成败。本研究通过分析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对应急物资的需求状况,提出了地震抢险期间应急物资需求的四个层次,并从三个维度对应急资源的需求情景进行了分类,结合突发事件的“情景-应对”模式,讨论了不同层次物资需求在不同情景下的物资保障策略。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改进与完善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地震局在"十五"期间已初步建成了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它的建成提高浙江省整体的地震应急水平,为省政府进行地震应急、抗震救灾指挥提供指挥场所和各种必要的技术手段。浙江省地震局在运行中不断完善系统,提出了浙江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完善与改进方案。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应急反应与指挥能力不断提高,更好的为防震减灾服务,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7.
住宅智能安防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采用电子探测、智能控制和遥控技术,依托公用电话网络,形成住宅防火、防盗、紧急事件应急处理的住宅安全防范体系,给我们的现代家居生活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18.
实地考察和分析了汶川地震灾害现象,将震害按照建筑的类型、结构形式等进行了归类,指出建筑的不同结构形式、跨度以及粗糙的构造搭接方式等由于受力不均匀严重地影响了整体的刚性和抗震性能.不仅底框架结构以及简易的预制混凝土构件导致整体垮塌的现象严重,非承重体构件的震害也会造成较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通过调研日本震灾调查的体系和经验,认为建筑震害的研究应以系统全面的全数调查为依据,建立一定区域的建筑受灾程度的数据库,通过分门别类(结构类别、结构形式、层数等)的统计分析,导出针对性强的抗震性能与建筑类型、结构形式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The seismic safety of nuclear power plan(tNPP)has always been a major consideration in the site selection,design,operation,and more recently recertification of existing installations. In addition to the actual NPP and all their operational and safety related support systems,the storage of spent fuel in temporary or permanent storage facilities also poses a seismic risk. This seismic risk is typically assessed with state-of-the-art modeling and analytical tools that capture everything from the ground rupture or source of the earthquake to the site specific ground shaking,taking geotechnical parameters and soilfoundationstructureinteraction (SFSI) into account to the non-linear structural response of the reactor core,the containment structure,the core cooling system and the emergency cooling system(s),to support systems,piping systems and non-structural components,and finally the performance of spent fuel storage in the probabilistically determined operational basis earthquake (OBE) or the safe shutdown earthquake (SSE) scenario. The best and most meaningful valid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these advanced analytical tools is in the form of full or very large scale experimental testing,designed and conducted in direct support of model and analysis tool calibration.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principles under which such calibration testing should be conducted and illustrates with examples the kind of testing and parameter evaluation required.  相似文献   

20.
高层框架—核心筒体结构体系消能减震装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更有效地提高框—筒结构的抗震性能,对该结构体系在核心筒体周围与框架各层楼板的连接处所设置的消能减震装置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V型弹簧钢干摩擦减震器和使用砂作为耗能材料的砂质减震器,并使用特制的试验加载设备测试了它们的力学性能。在此基础上,对装有减震器的框—筒结构体系的地震反应进行了理论探讨。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减震器后,减震效果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