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9年5月27日,比利时发生的“毒鸡事件”,让一种化学物质名满全球。遍览各个“平面媒体”,有的把它的名称写作“二恶因”,有的写成“二”,有的印作“二英”,用得最多的是“二恶英”。认真的读者感到疑惑:这东西究竟有一个什么名称?用得最多的那个名称就是正确的吗?未得答  相似文献   

2.
中外科技交流离不开术语的沟通,翻译是双向的,译介(传播)则应有指向——从创生处到目的地.把英语中的moral education汉译为“道德教育”无疑不错,而把“德育”这个纯中国的教育学术语英译成什么才准确呢?“德育”到底是一个独立的术语,还只是作为“道德教育”的替身?本文即以“德育”为引例,谈谈它以及与之相关的某些术语的含义和英译问题.  相似文献   

3.
自从查出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生产的畜禽和乳制品中含有致癌物质“二噁英”以来,在欧洲乃至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此我国卫生部于1999年6月9日,关于禁止经销从比利时等国进口受到二噁英污染的畜禽类和乳制品的紧急通知发出后,全国各种媒体作了广泛的报道。随之,“二噁英”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但由于媒体对“二噁英”的命名,没有加以注意,因此在报导中无论是用字和读音上并不一致,造成混乱。如:在用字上有“二噁英”、“二恶英”、“二”、“二恶因”……等多个名字。在读音上“”字一会读è(音饿)一会读wù(音戊)很不一致。在此期间也有不少媒体和读者,就“二噁英”的正确读写方法,询问我们。本文就“二噁英”的命名情况向读者作一说明。(一)“二噁英”不是一种新的物质,它的名称也早已有之,并见于文献。“二噁英”是由英文dioxin(s)翻译而来,dioxin(s)是英文的化学俗名。我国在翻译此类名称时一般采用音译、意译或音意结合的译法。“二噁英”这个名称不是指单一的化合物,在美国化学辞典(《Grant & Hackh’s Chemical Dictionary》)中,dioxin就有两个解释,其一是指C12H4O2Cl4及其异构物。最具代表性的是2,3,7,8-四氯代二苯并二噁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其结构式如下: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一级致癌物中毒性最强的有机化合物。当前在有关报导中所提到的“二噁英”就是指此类化合物。其二是指杂环:1,4-二氧杂环已二烯,及其异构物。我国的中译名“二噁英”中的“二”与“di”相对应是译意;“”代表杂环化合物中的氧原子与“ox”相对应,也属译意;二是表示两个氧原子杂在环内。“英”字是词尾“in”的音译。另外,“二英”中的“”字并不是在此类名称中所独有,在其它含氧杂环中也经常使用,如:定名为“二烷”,系统名叫“1,4-二氧六环”,名称中的“二”仍表示有两个氧原子杂在环内。又如:在杂环化合物基本杂环母核的特定名称中命名为吩噻(phenexathiin)。其中的“”也代表有一个氧原子杂在环内。有的文章认为:“二英”应该写成“二”,根据是“中国化学会1980年修订的《有机化学命名原则》,即凡是杂环化合物,中文音译时,汉字左侧均应加上“口”字偏旁作为杂环的标志。”该《原则》中并未作出这样严格的规定。就该原则的基本杂环母核的特定名称中的“萘啶”、“蝶啶”、“酞嗪”等就不是每个杂环名称的用字中都有“口”旁。我们也曾见到,有一种常用药在所含成分的说明中就将“蝶啶”写成“喋啶”,这也可能是认为凡杂环都应加“口”旁,“喋啶”中的“喋”字是错用。而“二英”中有“”字就足以表达其为杂环类化合物。“英”字可不加“口”字旁,这也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况且在含氮的杂环中词尾也还有用“因”字的。若也加口旁写成“咽”字,而“咽”是个常用字应读成yān(音烟),读不出yīn(音阴)来。关于“”的读音。“”的正确读法是去掉“口”字旁读右半边的音,但“恶”是个多音字,读è、ě、wū和wù,为此根据约定应该读è(音饿),但在传媒中读è和wù者都有,这里要讲一下为什么约定读è而不读wù(音戊)呢?如果读wù,“二烷”读起来就成了“二戊烷”,二烷就会被误听成了两个戊烷了。(二)前面已经说了,目前的“二英”是指“2,3,7,8-四氯代二苯并二英”,因为它具有亲脂性高,又难于生物降解的特性,因而具有很高的环境滞留性,无论存在于空气、水还是土壤中它都具有极强的吸附性,并借助水生和陆生食物链不断富集而最终对人类产生危害。因为“二英”具有强烈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特点,因此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对人类健康具有极大危害的全球性散布的重要有机污染物。“二英”主要来自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如:焚烧生活垃圾和工业废物;农药的生产和除草剂的使用;氯气脱色;生产某些化工原料,如:五氯酚的生产过程等都会产生“二英”。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环保意识,严格把握“三废”的处理和排放,给我们创造一个更安全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4.
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所在地5000年前是一马平川,那里曾屹立着一座无比壮观的巨塔——“巴别”通天塔。它为何称作“巴别”塔?它真的能够“通天”吗?它到底是派什么用场的?  相似文献   

5.
魅力芝加哥     
提起芝加哥,有的人知道它是美国第三大城市,有的人听说它是黑帮出没的“罪恶之城”,还有的人干脆摇头摆手:“芝加哥,有什么?”……总之,也许因为芝城并非传统的旅游胜地,我们对芝加哥一向不太熟悉,或者只是一知半解、印象模糊。然而,芝加哥是一座百业兴旺的繁华都市,是一颗风光如画的“湖畔明珠”,是一个集传统色彩与现代潮流之大成的“美国心脏”。  相似文献   

6.
过去对水族古文字的称呼很不统一,有的名称甚至违背了这种文字的实际特征,有的名称含有歧义,容易导致混淆。为了科学区分文字系统与文字字符,提出以“水文”指称水族文字系统,以“水字”指称单个的字符,而“水书”则专用来指称水族文献。  相似文献   

7.
过去对水族古文字的称呼很不统一,有的名称甚至违背了这种文字的实际特征,有的名称含有歧义,容易导致混淆。为了科学区分文字系统与文字字符,提出以“水文”指称水族文字系统,以“水字”指称单个的字符,而“水书”则专用来指称水族文献。  相似文献   

8.
拓扑学(topology)是数学中的一个学科。这个学科曾经叫作“形势几何学”,这个名称是数学家江泽涵创制的,但它使用的时间不长。后来topology 翻译成了“拓扑学”。“拓扑学”是一个音意兼译词,它的产生应该在20世纪40年代。  相似文献   

9.
将“李约瑟难题”置于李约瑟科学史思想与科学史研究工作的背景下加以分析,可以认识到它的真正内涵是下述三个问题:1)什么因素是造成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科学超越?2)什么因素促成了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融合?;3)什么因素造成“融合”与“超越”之间的时间差?李约瑟着力解答了第1、第3两个问题,而忽视第2个问题,解答这一问题是“李约瑟难题”留下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并逐渐把人类带进了一个科技社会。面对这个由科技所建构起来的全新的世界,喜欢的人高兴地誉科技为“天使”,反对的人则极力贬科技为“魔鬼”。然而,无论是“天使”还是“魔鬼”,都是人类在传统的宗教社会中所形成的概念,科学技术究竟是什么,尚未完全从神灵世界中超度过来的人类,实在是没有任何现成的词汇可以概括,许多人唯象地把它描述为“双刃剑”,用的还是前现代社会中的词汇。  相似文献   

11.
首先搜集“二维码”的多种英文表达,从而引出该概念的乱象,接着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从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属和种差等多角度进行深度解剖,发现日常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英文表达“QR code”只是“二维码”的一种,并非其准确译法,据此总结“二维码”术语英译的困难以及从中发现术语标准存在的问题,并讨论术语翻译在生活中的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12.
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和经济学方法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拉卡托斯对波普尔思想和库恩思想的“有效”综合使其成为对经济学家有吸引力的人物。他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在经济学中得到最多关注的两个方法论特征是特定研究纲领的结构和评价。把拉卡托斯的方法论作为评价各种经济学研究纲领的工具,面临许多分歧和国境,但它确实有助于理解经济学或特定经济理论的结构。  相似文献   

13.
技术三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三态论李伯聪什么是技术?这是技术哲学、技术论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许多人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往往把这个问题“具体化”为“技术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对于技术的本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把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归纳为21种①,也有人说不同观...  相似文献   

14.
ABCD……这26个字母,既称“拉丁字母”,又称“罗马字母”。两个名称有什么不同?什么时候用“拉丁字母”,什么时候用“罗马字母”,有什么规律?本文从这套字母的发展史谈起,通过考察两个名称在中国及英语国家的使用情况,得出“罗马字母”应该取代“拉丁字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家是什么     
曾在报上读过这么一个故事:在洛杉矶有一个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这位富翁在洛杉矶有3处别墅,当警察说把他送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远处的别墅说:“那是什么?”富翁说:“那是我的房子。”在我们这个世界,许多人都认为家是一处房子或一个家庭,然而,当你或你的亲人一旦从那儿搬走,一旦那儿失去了温馨的亲情,你还认为那儿是家吗?对名人和圣贤来说,那儿是故居,对一般的百姓来讲,只能说曾在那儿住过,那儿不是家了。家是什么?1983年,发生在卢旺达的一个真实故事,也许…  相似文献   

16.
罗曼·罗兰说:“一磅铁只值几文钱,可是经过锤炼就可以制成几千根钟表发条,价值累万。”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天赋(智慧)与创造的辨证关系。每一位大脑正常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一磅铁”——天赋。如何使用这“一磅铁”,则呈现出千差万别。人们进行了学习思考,必然会获得知识,形成智慧。至此,则拥有了“一磅铁”。学习的目的即是最终使智慧发挥出效能来。然而,现实是,有的人只把自己的那整磅铁出售,值上几文;有的人把那磅铁锻打成几把镰刀,获得有限的十多元;而有的人则把那磅铁锻造成几千根钟表发条,价值累万。从出售整磅铁到打成几把镰刀,到锻…  相似文献   

17.
“原子量”和“分子量”还是保留为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子量”和“分子量”这两个词对于学自然科学的人来说,是实在太熟悉了。谁都知道它是指原子和分子的相对质量,而非为重量,定义也十分严格。虽然后来ISO31把它相应命名为“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但人们总觉得它跟“原子量”和“分子量”没有什么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的“猩猩”(orangutan)、“大猩猩”(gorilla)和“黑猩猩”(chimpanzee)这三个词来自日语,它们很容易发生混淆,例如将“大猩猩”理解成大的猩猩,“黑猩猩”理解成黑的猩猩。其实,这是三种不同的动物。现在日语已将这三种动物英语名称的音译作为学名,三个名称各自独立,不再干扰,但汉语还在使用原来的名称。  相似文献   

19.
拿破仑·波那巴赞誉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举世罕见的奇城”。而把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能够使这位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如此倾倒折服,这到底是个什么广场呢?她究竟具有怎样的魅力?这是直到如今还每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无数游客络绎不绝前来这个“客厅”做客,以一睹她的芳容为快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快活林     
打听刚下火车的旅客向路边的一鞋匠打听道:“老师傅,请问男厕所在哪儿?”鞋匠:“女厕所隔壁就是。”赶早市法官:“你因为什么事被指控?”囚犯:“我只是到商店里去早了一点。”“可是并没有过错呀。”法官疑惑不解,“你到底什么时候去的?”囚犯干脆地回答:“在商店开门前。”死刑犯的要求一个死刑在临处决前。法官:“你还有什么要求?”死刑犯:“我要加入人身死亡保险。”法官:“……”卖书不卖笑书店营业员板着脸:“你别看了,这儿是卖书的,又不是图书馆。”顾客:“看你是什么态度,没一点笑脸。”营业员:“你是来买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