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岭南文化形成的探讨,应从既包括儒家学术文化,也包括土著民俗文化的大文化观出发。岭南原始文化出现雏形当于母系氏族社会;但渐趋成熟则在夏商周,全面确立在春秋战国时,比中原稍晚。秦统一中国后,岭南土著民族文化出现雏形;赵佗主南越国,岭南汉族地域文化出现雏形。此后,随着中原文化不断向岭南传播,岭南汉族地域文化与土著民族文化交替演进,至唐代以后岭南文化渐趋成熟,明代全面确立。  相似文献   

2.
唐代进士家庭作为一种新兴的家庭类型,其家庭教育是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唐代进士家庭的教育既有一般家庭教育的共性,又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重视科举教育。以其家风教育和家学教育为切入点,观照唐代进士家庭教育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其在家庭教育上对思想文化的态度明显迥异于其它的家庭类型。  相似文献   

3.
在诗人笔下,唐代岭南商业虽带有明显的异域色彩,在本地乃至全国有着不可取代的经济地位,但这种商业已纳入全国商业整体规范之中。一方面,多元文化决定了唐代岭南商业生态群落的多样化,作为海洋文明主要形式的海外贸易空前发达,而区域内的商业文化则仍保存着严重的落后因素;另一方面,受到中原文化的强势挤压,岭南传统的商业文化的主流地位逐渐丧失,商业文化蜕变为岭南新文化中耀眼却脆弱的亚文化。  相似文献   

4.
唐代进士试诗一般是指由尚书省主试的诗歌,是唐代科举的常考之体。其谈理悟道诗,表达对天地人生的感悟,是进士试诗中较有特点的思想内容之一.具有较大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唐代由于其政治清明、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与社会稳定使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高度融合,形成适合当时的不同风貌的宴饮活动。其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就是进士宴会活动。唐代进士们举办的宴会突出的特点就是处在不同阶段进士们的不同心境。从初登蟾宫到入仕为官有各种各样的宴会,如闻喜宴、樱桃宴、关宴、烧尾宴等,每个宴会都有自己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因贬谪南方而与岭南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他以激进政治家的姿态,部分地吸收了岭南禅文化,并对岭南商业文化表示了排斥;另一方面,他在岭南推广儒家文化,采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对岭南落后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改造,为唐代岭南文化品味的整体提高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他的言行对岭南文化的发展也不免有负面影响,但他运用独到的思想与方法重建岭南文化,至今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汪静 《科技信息》2009,(32):135-135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起源很早,到唐代尤为盛行,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与传统佛道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文章主要考查唐代茶文化与佛道文化的关系,主要探讨佛道文化对唐代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不可能凭空出现,它必定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发芽并成长成型的,水墨山水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于唐代,也是如此。文章认为水墨山水之所以出现于唐代,是因为此时的水墨山水完成了“道”与“器”的统一。在文化空前开放的大环境中,儒、道、释三家文化交融并促使了水墨山水物以所载之“道”的成熟;墨本身所具有的物理特性,使其成为阐述此“道”最合适的形而下之“器”;而山水技法的进一步完善,则为形而上之“道”的阐述创造了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9.
李云根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28(B06):49-49,51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自隋唐以来的最基本的选官制度,在唐代,它确实为统治阶级选拔了很多的人材,但也埋没了很多人材。本文简单介绍了唐代科考的一个侧面,就是进士及第后的情景,包括及第时的荣耀和吏部复试时的种种弊端,其中主要是后者。企图通过这一细节,让人们了解唐代科举考试的不为很多人知的另外一面,揭示统治阶级和当权者的压抑人才、摧残知识分子的腐朽性。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自隋唐以来的最基本的选官制度,在唐代,它确实为统治阶级选拔了很多的人材,但也埋没了很多人材.本文简单介绍了唐代科考的一个侧面,就是进士及第后的情景,包括及第时的荣耀和吏部复试时的种种弊端,其中主要是后者.企图通过这一细节,让人们了解唐代科举考试的不为很多人知的另外一面,揭示统治阶级和当权者的压抑人才、摧残知识分子的腐朽性.  相似文献   

11.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并且在广东地区不断繁荣发展。岭南文化在近代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放异彩。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广东实施文化强省建设的新起点上,岭南文化仍然可以大有作为。深度挖掘岭南文化底蕴,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能够在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方面,寻找一个最佳的契合点,这正是广东省文化强省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岭南建筑创作探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剖析当代岭南建筑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对如何辩证地看待融合与创新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建筑创作中应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岭南腰坑墓的分布、分期及相关特点的研究,认为岭南腰坑葬俗是在湘地越人南迁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它源自楚崛起之前的中原文化。随着楚国的崛起、楚文化的南渐,湘地越人转徙岭南,并将这一葬俗带到岭南,流传开来。岭南的腰坑墓有自己独特的分布特点。腰坑在用途上与该地古葬俗有密切的关系,反映的是岭南土著居民对这一葬俗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一住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于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主持开凿大庾岭新路,开凿这条新路,加强了岭南与中原的联系,对岭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早在唐末时,丹霞山的锦石岩就已成为了人们的旅游景点,文人墨客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想,写下了不少的诗作,这些诗作集中表现了锦石岩的历史、锦石岩的形成、锦石岩及锦石岩洞的景致、锦石岩的人文历史等,表达了诗作者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心情与情怀。。  相似文献   

16.
南越国的内外关系及其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越国是秦末汉初存在于岭南地区的重要地方政权。前人对南越国做过不少研究,但全面阐述南越国内外关系的论著似未见。文章分为南越国与西汉王朝的关系、南越国与内外地方势力的关系、南越国内部汉族与越族的关系等三个部分,就南越国处理内外关系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并对一些传统观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7.
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岁月里,通过与外来文化的不断交流、兼容与衍生,逐渐形成和焕发出独特的文化个性,为岭南乃至中国社会的建设谱写了重要的诗篇。当前,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氛围下,岭南文化与西方文化必然会产生新的碰撞与融合,其规模和后果必将是空前的,对岭南文化的发展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先秦荆楚文化的基本特质及其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已大致成型,在北方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文化,在南方则形成以楚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文化。作为一种多元性的地域文化,先秦荆楚文化在楚人不断南移、东移和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承袭、吸收了中原文化因素和南方诸土著文化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融合、创新、积淀,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质和文化精神,主要体现为开拓进取、自强创新、兼容并包、坚韧执着、剽悍尚武、恋乡敬祖、爱国忠君、浪漫情怀、机智灵巧、价值多元、崇尚乐舞、奢靡享乐、崇火尊凤、尊巫尚鬼等。  相似文献   

19.
王佐是元末明初岭南的重要诗人,前期作风浪漫豪放,积极组织与参与南因诗社活动;出仕后则恭敬谨慎,以成功退隐为士林称羡。其诗歌总体雄浑其重,前期以雄峻丰丽为主,后期则转趋沉郁,气骨减弱。王佐诗歌风格总体风格和阶段性特征,是其个性作风、生活经历和明初政治文化背景变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岭南走廊是历史上南北交流的必经之路,早在先秦时期已开始形成,走廊沿途遗留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运用"文化线路"这一世界遗产保护理论,使单个的遗产串联起来,有助于把过去对文化遗产的单体保护和聚落保护提升到整体性的保护层次,可更有效地保护和提升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