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2 毫秒
1.
 为梳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发展,简介了诺贝尔奖的设立、评选,统计、分析了1901-2015 年度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国别、性别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2.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Samuelson)1970年在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演讲中曾语重心长地说 :“我可以告诉你们 ,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金 ,诀窍之一就是要有名师指点。”这是萨缪尔森的肺腑之言和经验之谈 ,耐人寻味 ,给人启迪。今天 ,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颁发100周年之际 ,回顾和反思1901~2000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百年历程和走势时 ,我们对萨缪尔森这句名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的确 ,名师指导对获得诺贝尔奖和攀登科学高峰的重要作用 ,远超过人们通常的理解和认识。翻开诺贝尔自然…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世纪回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诺贝尔逝世103周年纪念日———1999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 ,在斯德哥尔摩庄严的音乐厅里 ,举行了一年一度的诺贝尔颁奖仪式。诺贝尔基金会主席本特·萨姆尔松首先致辞 ,他回顾了从1901年开始颁发的诺贝尔奖在即将结束的整个20世纪里 ,为促进世界科学事业的发展和造福人类所作出的积极贡献。随后 ,瑞典国王向1999年度的获奖者颁发了证书、金质奖章和奖金支票。1999年的自然科学奖 :物理学奖得主是荷兰的两位科学家———霍夫特和韦尔特曼 ,他师生俩解释了物理学领域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 ,为粒…  相似文献   

4.
提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检验期”的概念,将它界定为科学家从取得获奖成果到获得诺贝尔奖所经过的一段间隔期;通过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检验期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获奖成果具有较长的检验期的基本特征,揭示了造成这一基本特征的实践检验因素和所连带的社会心理因素;指出较长的“检验期”,反映了诺贝尔奖的评定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同行评议对科学家所做出的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确认,这种确认并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研究成果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升而得以彰显出来;真正的具有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是需要有足够的甚至是超常的耐心,等待它接受长期的实践检验与社会确认。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认可度更高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领域,中国依旧在等待“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中国的现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上世纪初科学在中国建制化(民国初年)至今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50余年以来 ,本土的中国人依然与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无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令人多少有点难堪的历史事实。尽管有华人在得奖时属中国国籍 ,但他们整个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却是在异国他乡作出的。尽管在中国本土据说也有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 ,但那毕竟是对个人而言的可能性而非现实性 ,对科学共同体而言则仅有偶然性而无必然性。探讨这种尴尬状况的缘由 ,不用说是一个耐人寻味、富有魅力的问题。有人说 ,该问题是“李约瑟问题”的现代版。这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 ,…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代表着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前沿研究的最高水平和发展走向,标志着科学原始性创新的重大成就,表征着科学发展的软硬环境,体现着科学研究的原创性、重要性、系统性、艰难性和深远性。本文拟比较中西方科学事业发展的文化教育环境,探寻诺贝尔科学奖的创新规律,力求客观认识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缩小创新差距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5月24日,第16届中国科协年会国际科学大师论坛在云南师范大学举办。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出席论坛。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姚期智教授主持论坛。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厄温·内尔,1982年菲尔兹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道格拉斯·奥谢罗夫出席论坛,分别做题为"脑研究与人类生活"、"现代数学和其他科学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评奖制度作了探讨,认为它的评奖机制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严格的评奖程序贯穿始终,体现了程序正义的基本精神;其二,同行评议贯彻在评奖的每一个环节,体现了实质正义;其三,对评委评审程序严格把关;其四,设立制衡机制与补充机制。本文的探讨,对于我国科技成果的评审与评奖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英国是近代科学的发源地之一,虽然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其地位被法国、德国和美国所取代,但从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情况来看,其科学还是处于世界中心地位的。该国取得如此辉煌的科学成就,其原因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11.
对诺贝尔医学奖的颁奖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竞争协作精神,并论述了竞争协作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缔造科学:从诺贝尔奖现象看科学研究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01 年至2005 年诺贝尔奖获奖成果的统计揭示了诺贝尔奖六大现象:科学中心转移现象、中青年现象、长周期现象、发现之发现现象、名师高徒现象和优势积累现象。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看到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看到科学研究自身的某些特点,看到科学政策和科学家在缔造科学(事业)过程中的依存性。  相似文献   

13.
对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本科入学年龄、本科就读大学以及取得获奖成果所在机构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同时结合典型实例剖析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人才培养中的不同作用与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诺奖得主平均在18岁接受本科教育,同时扎实的基础和坚强的毅力助其进入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从而取得杰出成果。本文得出的结论可为广大教育和受教育者在人才培养、科研态度等方面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学思潮的更迭,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评选标准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与转向。现今的诺贝尔文学奖在评选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宽容和包容,更为注重的是对艺术创新、艺术探索的鼓励与肯定,期望作家们能创造性、个性化地反映社会和人性本质,以达到人道主义的精神高度。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R.F.柯尔(Robert F.Curl Jr,1933-)成长经历的分析,总结出了影响人才成长的几点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6.
 辉瑞酶化学奖是酶学领域唯一的专业奖项,迄今为止已有76位科学家获奖。分析了70余年中,辉瑞酶化学奖的整体情况,研究发现,获奖者的机构分布早期呈现集聚特点,女性获奖比例在2000年以后明显提升。此外,9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获诺奖之前,都曾获得过辉瑞酶化学奖,辉瑞酶化学奖更是其中5位诺奖得主科研生涯的第一个学术奖励。  相似文献   

17.
科技诺贝尔奖领域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存在着大量呈"链"状模式相继传承的现象,并表现出明显的接代连续性、集聚性、扩散性、学科交叉与合作性等一系列特征与效应。通过学术、师生关系、科研机构等科学中介和载体的联结、传递、延伸,一代一代诺贝尔奖成就和人才大多能够加以连接,形成一条条通向诺贝尔奖的历史传递链,从而使科学知识得以积累,人才得以培养,创新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8.
科技创新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类和考察.根据创新的知识载体,可以把科技创新分成概念创新、理论创新、发明创新和实验现象创新.据此将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原因进行分类,并与创新的程度的划分联系起来,形成了创新矩阵,并具体考察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9.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Gerhard Ertl,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做出的开拓性贡献。Gerhard Ertl不仅成功地描述了合成氨、CO氧化、H在金属表面的吸附等基本化学反应的具体过程,而且建立的一套表面化学研究方法,奠定了现代表面化学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