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6 毫秒
1.
一种新的截尾分布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机械零,构件的所有设计变量都不服从理论分布这一事实出发,提出了两端截尾分布模型。以零构件的寿命为例,给出了可靠性设计中常用的两端截尾分布的概率密度和可靠度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
连续系统强度分布的确定方法与可靠度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目前缺少较好的数学模型对管道类连续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将连续系统离散成由若干实体单元组成的一个"串联系统".应用最小次序统计量推导出连续系统强度分布函数的Weibull表达式.通过参数变换法确定连续系统的强度分布,而且强度分布能通过实验所确定的参数来表示.应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连续系统强度分布的参数进行估计.建立了系统级应力-强度干涉模型,能够反映单元间的相关失效的影响,并模拟连续系统的可靠度与其长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所建立的可靠性模型为不同尺度的连续系统的可靠性评价提供了依据,并且大尺度连续系统的可靠度具有下限值.  相似文献   

3.
根据可靠性数学理论,从零件失效物理模型应力-强度干涉模型出发,把零件失效概率看作是服从某种分布的随机变量,推导了冗余系统共因失效概率预测模型的数学表达式.通过Monte Carlo仿真法和神经网络技术,得到了该随机变量的分布类型及分布参数.该模型可以根据系统的有限失效数据预测系统任意阶失效概率,能够弥补传统共因失效模型的信息遗漏问题.最后给出实例,并与传统的BFR模型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比BFR模型更能精确地与实际吻合.  相似文献   

4.
两端截尾分布的应力-强度干涉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应力-强度干涉模型理论建立了应力和强度都是截尾分布时机械零构 可靠度计算公式,消除 了目前使用和理论分布进行零构件可靠度可靠度永远小于1的情况,使可靠度计算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以管道这种典型的连续系统可靠性建模为背景,论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将连续系统离散成单元(作为一个"串联系统"对待),应用最小次序统计量推导出系统强度的概率密度函数;分析了基于最小次序统计量思想的串联系统相关失效可靠性建模;同时讨论了连续系统材料强度的两种影响因素:材料自身的不均匀性和材料质量的不稳定性.最后建立了管道类连续系统可靠性模型,能够反映单元间的失效相关性,为管道、钢缆等连续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与可靠性计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考虑载荷作用次数的齿轮可靠度计算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随机载荷作用次数对齿轮可靠性的影响.通过引入条件可靠度,在不作失效独立假设的前提下,运用应力-强度干涉模型建立了具有多种失效模式的齿轮可靠度计算模型.根据随机载荷作用的统计学意义,运用顺序统计量理论建立了随机载荷多次作用时的齿轮可靠性模型,并研究了齿轮可靠度随载荷作用次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即使在强度不退化的情况下,齿轮的可靠度也随着随机载荷作用次数的增加在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随机载荷作用次数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运用载荷-强度干涉模型和顺序统计量理论建立了随机载荷多次作用下的失效相关系统可靠性模型.考虑系统中零件的失效相关性,在不作独立假设的前提下,运用系统级载荷-强度干涉模型建立了串联系统和并联系统可靠性模型;根据随机载荷作用的统计学意义,运用顺序统计量理论建立了载荷多次作用时等效载荷的累积分布函数和概率密度函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载荷多次作用下的失效相关系统可靠性模型.并运用Monte Carlo方法对随机载荷多次作用下的失效相关串联系统可靠性模型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了本文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从两个次序统计量出发,给出了二参数Weibull分布的形状参数的置信下限.在实际数据的缺失、删失、截尾等情况下,为可靠性试验的数据处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估计方法.  相似文献   

9.
传统载荷-强度干涉模型适用于零件及系统的静态可靠性分析,并且模型中假设载荷与强度是相互独立的.因为当考虑强度退化时,零件的剩余强度是载荷大小及载荷作用次数的函数,所以传统的载荷-强度干涉模型不能用于分析强度退化时零件和系统的可靠性.通过定义次数等效系数和参考载荷,提出考虑载荷和强度相关的载荷-强度干涉模型,用于分析随机载荷作用下强度退化时零件及系统的可靠性.此外,由于承受共同的随机载荷而产生的共因失效对于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建立了考虑共因失效的系统可靠度计算模型.最后通过算例证明提出模型的可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变量分布截尾下可靠度计算的JC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工结构可靠度分析中,随机变量分布两端常常由于受到几何或物理上的限制,需要对它们进行截尾处理.处理后,由于分布没有尾部,JC 法即不适用.针对这问题,本文提出了变量分布截尾下结构可靠度计算的 JC 法.通过算例所得的结果与相同条件下用验证荷载法所得的精确解作比较,证实了本方法有较高的精度,最后还讨论了该法在重力坝可靠度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电子系统的Markov模型和云可靠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的Markov模型可靠性评价方法难以体现复杂可变工作条件对电子系统可靠性影响的问题,根据云模型融合随机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将云模型和Markov模型相结合,提出了基于Markov模型的云可靠性评价方法.首先根据电子产品和维修人员的特点,建立失效率和修复率关于环境条件和维修人员生理状况的适应能力云模型,然后根据实际的工作条件情况建立工作条件云模型,最后由适应能力云模型和工作条件云模型通过X条件云发生器生成失效率云和修复率云,并作为输入参数代入Markov模型进行可靠性评价.该方法考虑了环境条件和维修人员生理状况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其评价结果更接近于系统的真实情况.采用该方法对某双机冷备系统的分析表明:在温暖、电压稳定和维修人员身体状况良好时,工作条件变化导致系统可靠度和可用度的下降幅度低于0.5%;在寒冷、电压不稳和维修人员身体状况一般时,工作条件变化导致系统可靠度和可用度的下降幅度最大可达90%,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2.
有共因失效的系统可靠性的GO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在风险评价中应用GO法进行含有共因失效的系统可靠性定量分析方法。应用M arkov过程理论,导出了可修部件共因失效概率的近似计算公式,利用GO法即可直接计算系统状态概率,提出了有共因失效的可修系统状态概率定量分析的GO法算法,并应用于三取二系统和外电源备用系统的共因失效分析。结果表明:共因失效对系统可靠性有很大影响,而GO法算法是进行系统共因失效分析的有效而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相关失效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共因失效发生的机理出发,利用条件概率,从系统中某一指定部件的可靠度推广到某指定m个部件均完好的概率,建立了与实际更相吻合的共因失效新模型·该模型使用简便,并能更全面地计算系统元件之间的相关性,弥补了传统共因失效模型的信息遗漏问题,同时也避免了传统共因失效模型所面临的组合爆炸问题·最后给出实例,并将典型的串联和并联系统的计算结果与β因子模型的计算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β因子模型偏于保守,这与定性分析的结果相吻合,也证明了该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共因失效数据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数据映射方法,训练样本通过蒙特卡罗方法获得·该方法能将已知的一般工业实验数据转换成特定工厂应用的数据,实现了不同阶次冗余系统失效数据之间的映射,弥补了共因失效数据的不足,降低了共因失效分析中的不确定性,为系统可靠性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通过实例分析与对比,验证了神经网络是一种解决非线性问题的好方法,同时也说明应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共因失效数据分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维修资源,在传统的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中,引入了基于风险的故障模式重要度评价,建立了适合石化旋转机械的故障模式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矩阵,根据故障模式的风险评价结果,提出了针对常见故障原因的维修方式逻辑决断方法。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以中石化某乙烯装置旋转机械为实例,进行了风险评价,提出了维修和监/检测建议。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为石化旋转机械的维修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电网的二级连锁过载现象,并结合继电保护隐性故障,提出了一种风险水平研究方法:首先结合直流潮流法定义了二级连锁过载模式下的风险指标,然后从初始故障和剩余系统受扰支路的不同角度给出了3种进行风险水平统计的模型,进一步结合IEEE39节点系统,通过模拟计算对风险的统计结果及隐性故障中的参数对风险统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所提出的方法可为分析具有不确定因素的电网连锁过载现象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运用系统可靠性工程设计理论,对城市地下铁路变阻制动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寻找导致故障的模式,判断潜在的故障,以利于改进设计方法和制订维修方案。  相似文献   

18.
在管理信息系统(MIS)开发过程中,对MIS软件进行截尾寿命测试,收集其故障数据。应用可靠性统计方法,对寿命服从极小值分布的MIS软件,建立最大似然方程的参数迭代法。给出了各种可靠性指标公式,并用实例计算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