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普通车床上车削内螺纹的关键技术在于合理选择内螺纹车刀、切削用量、加工方法;内螺纹形状、中径尺寸观察测量困难,可通过车刀形状、合理计算进给量来控制;盲孔内螺纹加工,关键是准确控制车刀进退刀位置,倒顺车车削停车后,轻微转动卡盘带动丝杠旋转,确保在进刀槽中进刀,避免工件乱扣报废.  相似文献   

2.
试验研究了Q460高强度钢内螺纹的冷挤压工艺特性,分析了工件底孔直径、挤压速度与挤压次数对冷挤压内螺纹质量(包括表面形态、残余应力与显微硬度等)的影响,并优选工艺参数获得理想的内螺纹。结果表明:Q460高强度钢内螺纹冷挤压加工宜采用一次成形工艺,工件底孔直径最佳取值范围为21.20~21.30 mm,机床转速为20~40 r/ min。  相似文献   

3.
主要针对小管径内螺纹铜管在空调换热器上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管径小型化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对换热和管内压降的影响;以及对空调换热器的内螺纹铜管称重分析.结果发现:相同长度的内螺纹铜管,φ5 mm比φ9 mm的材料成本至少减少55%,制冷剂充注量只是原来的26.6%;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换热系数都随制冷剂质量流率的增大而增大,相同的质量流率下,φ5 mm内螺纹管的换热系数比φ7 mm的大,蒸发器的换热系数要比冷凝器的大;内螺纹管管径小型化,换热器制冷剂侧压降特别明显;在目前的空调换热器市场上,φ5 mm小管径内螺纹铜管并没有广泛应用,约占全部内螺纹铜管使用量的2.98%.  相似文献   

4.
内螺纹管临界压力区内水的传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垂直上升的内螺纹管临界压力区内水的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分别在亚临界部分和超临界部分进行了传热机理分析,得到了垂直上升内螺纹管对流沸腾传热随压力、质量流速及热负荷变化的复杂关系,总结了发生传热恶化时的条件,给出了恶化趋势预报,并给出了能用于工程实际的传热试验关联式,结果表明:虽然在临界压力区内内螺纹管改善传热的特性有所减弱,CHF情况有时在过冷区就发生,但是与光管相比,内螺纹管在临界压力区内仍然能够很好地改善传热,降低壁温。  相似文献   

5.
钛合金单面联接件加工中的难题是其深孔内螺纹加工,作者研究了钛合金攻丝专用丝锥,提出了采用专用丝锥和振动攻丝工艺相结合,优化切削参数加工钛合金深孔内螺纹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侯朱伟 《科技资讯》2010,(25):57-57
本文介绍了用内螺纹车刀来代替圆柱螺纹铣刀的方法,很好的解决了圆柱螺纹铣刀的不足之处,只要编程中使用螺旋线循环就可以加工了。文章也介绍了内螺纹车刀加工大孔螺纹的方法及编程程序。  相似文献   

7.
在钻床上用丝锥攻制大型内螺纹时常会出现丝锥螺牙崩碎或丝锥折断的情况.该文通过工艺试验,摸索并总结出其操作技巧和要领,解决了本厂用丝锥攻制大型内螺纹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又提出了一种测量精密内螺纹的方法──三球量法,它是基于呈三角形分布的测量球与内螺纹牙型面间的空间几何关系,进行详细分析,进而建立相应的测量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
内螺纹加工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内螺纹加工的传统技术与最新进展。在论述冷挤压攻丝、振动攻丝以及振动塑性成形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合振动挤压攻丝的内螺纹加工新方法,并对复合振动挤压攻丝可以减少摩擦、降低攻丝扭矩的机理做了分析,同时指出了该新方法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内螺纹重力热管的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给出了一种实验研究用内螺纹重力热管的基本结构及参数.根据由实验获得的数据,分析了内螺纹重力热管内侧冷凝段放热系数与温差的关系,内螺纹重力热管内侧加热段放热系数与温差的关系,理论换热量与实际换热量的关系,热管换热系数与流量的关系,及热管换热系数与热流密度的关系.在流量为0.006kg/s处,加热段换热系数是冷凝段换热系数的1.69倍.  相似文献   

11.
针对600 MW超临界"W"火焰锅炉低质量流速水冷壁所采用的内螺纹管及锅炉设计参数,在高压汽水两相流试验台上进行了垂直并联内螺纹管中两相流不稳定性的试验研究,并观测到了压力降和密度波两种形式的脉动.在试验参数范围内就系统压力、质量流速、进口过冷度、上游可压缩容积、出口节流度和不对称加热对两相流不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试验表明,在垂直并联内螺纹管中,压力降型脉动出现在干度较低的水动力曲线负斜率段,为两管整体脉动,而密度波型脉动出现在干度较高的正斜率区域,呈管间脉动.同时,根据试验结果,采用均相流模型得到了不稳定发生的界限关系式,为超临界锅炉低质量流速垂直并联内螺纹管水冷壁的设计与安全运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多年试验和实践基础上,提出一种对大直径的内螺纹的高精度挤压加工方法,(在此之前其应用仅对铝、铜等有色金属和低炭结构钢并局限于16mm以下小直径)。总结出内螺纹的螺纹精度直接取决于丝锥的精度,而螺纹孔的位置精度却有赖于攻丝前螺纹底孔的位置精度。到本文发表时止,已成功地发展出一种高速精钻工艺来制备铬钼合金钢连杆的螺纹底孔,和一种尺寸达22—36mm的系列无槽丝锥的挤压攻丝技术以精加工内螺纹。其结果是一次挤压可获得一级螺纹精度和V7的表面光洁度,螺纹抗拉强度增加20—30%,抗剪强度增加5—10%,表面硬  相似文献   

13.
低质量流速垂直和倾斜并联内螺纹管两相流不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450 kg/(m2.s)的低质量流速下,采用31.8 mm×6 mm的6头内螺纹管,在高压试验台上进行了垂直和倾斜并联内螺纹管两相流不稳定性对比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对压力降脉动和密度波脉动,随着进口压力和质量流速的增加,发生脉动的界限热负荷增加,垂直并联管的界限热负荷总是大于倾斜并联管,说明垂直并联内螺纹管的稳定性更好;过冷度对脉动发生的界限热负荷和脉动周期的影响出现不同的趋势.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处理,给出了两种条件下发生不稳定性脉动的起始点无因次准则方程.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制冷剂R410A在5 mm内螺纹铜管内的沸腾换热及压降特性,以磁驱泵提供循环动力、均匀缠绕在测试段上的电加热丝提供热量以及冷水机组提供循环冷量的方式搭建了测试实验台,并对R410A在5 mm内螺纹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系数及压降进行了测试.分析讨论了不同蒸发温度下,制冷剂质量流量密度和管壁热流密度对管内制冷剂流动沸腾换热系数以及压降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5mm内螺纹管内R410A的流动沸腾换热系数分别在质量流量密度位于191.28和344.3kg/(m2·s)处达到峰值;其流动沸腾换热系数随着管壁热流密度增大最初呈现增大的趋势,在热流密度30 kW/m2后逐渐平稳;而R410A在5 mm内螺纹管内的压降均随质量流量密度和管壁热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压降和管壁热流密度的关系呈较为明显的线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为了加工大直径零件上的大导程多头梯形内螺纹,需将CQ5250立车改造为西门子数控系统的数控车床。根据周向分度法基本原理进行分度,采用斜向单面车削与左右扩削相结合的加工方法,利用所编制的加工程序加工大直径大导程多头左旋梯形内螺纹,既能够保证螺纹的加工精度,又可以减少刀具重磨和重定位次数,缩短辅助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6.
高压汽水两相流内螺纹管壁温与临界热负荷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述了在西安交通大学高压汽水两相流试验回路上进行的垂直上升内螺纹管内汽水两相流传热特性的试验研究,试验管采用28mm×6mm的内螺纹管,试验管材料为:12Cr1MoV,试验参数为压力p=13.0~22.0MPa,内壁热负荷q=200~800kW/m2,质量流速G=2400~1800kg/(m2·s).试验确定了在上述参数范围内的壁温变化特性,得出了发生传热恶化的临界热负荷和界限质量流速。文中结论对采用内螺纹管的电站锅炉水冷壁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侯运丰  龚俊 《甘肃科技》2003,19(1):17-18,16
某机车运行中连杆高强螺栓发生提前破坏,文章从对断裂零件和断口的宏观形态、微观组织形貌态、受力状态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检查分析。结果表明:连杆高强螺枪提前破坏是由于连杆内螺纹加工不合格,使用过程中螺栓松动,连杆孔壁挤压、切入螺栓头部导致一对螺栓相继断裂,今后生产中应加强杆内螺纹质量检验,避免螺栓松动。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大导程螺母难磨削的技术缺陷,提出了一种内螺纹冷挤压的成形加工方法,设计了一种专用的挤压丝锥结构,分析了影响冷挤压加工质量的几个因素。以M10-1. 5内螺纹挤压成形过程为例,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DEFORM,分析了冷挤压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及其扭矩等的变化规律,对比理论计算与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模拟仿真方法确定挤压过程中最大扭矩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各种换热设备因污垢热阻的存在而造成大量能源浪费的实际运行过程.在考虑污垢的情况下,综合换热管的阻力特性,对比分析了分别选用内螺纹管和内壁光滑管的冷凝器的经济性,探讨其是否能够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性能从而降低系统能耗.结果表明,选用内螺纹管不一定能够提高冷凝器运行的经济性,冷凝器存在临界流速和临界时间.文中结果为冷凝器的设计和经济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R417A在水平光滑管和内螺纹管中的流动沸腾换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非共沸混合制冷剂R417A在外径为9.52 mm的水平光滑管和2种不同几何参数的内螺纹管中的流动沸腾换热进行实验研究,分析讨论了制冷剂质量流速、热流密度、干度、强化管参数对换热系数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换热系数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在以对流蒸发占优势的换热区,热流密度对换热系数的影响较小;换热系数随着干度的增大先呈现出增大趋势,增至高峰值后又迅速下降,高峰值随热流密度的增大和质量流速的减小向干度较大的方向移动;内螺纹管能有效强化制冷剂的流动沸腾换热,R417A在2种内螺纹管中的换热系数分别比在光滑管中高出130%~210%和150%~2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